算法的社会可接受性探索
1. 算法与法律的紧密关联
法律和计算机科学是两门紧密相关的学科。一方面,法律如同计算机科学一样,以代码的形式呈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另一方面,法律体现着价值和内在逻辑,法律推理是将事实情况与规则相对照的三段论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典型的算法特征。因此,法律和算法在形式和实质方面都密切相关。
然而,这种紧密联系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即算法逻辑可能会颠覆法律领域。算法设备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引入,使得法律出现了数字化的趋势,其深层次的目标可能是用技术标准取代法律规范。
这些讨论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涉及到意识形态甚至政治层面的深刻冲突。法律具有人类学功能,它体现着诸如基本权利、自由、正义、自由意志和同意等价值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核心价值。
技术对法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法律被简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将人类的内在体验简化为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的视角下,人被视为数据主体,即数据提供者。我们所有生活经历的算法化催生了一种被学者称为“算法治理”的特殊监管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基于技术和统计力量,它将法律主体仅仅视为数据传输者和大数据中的一个可计算单元,从而改变了社会互动的监管方式,这正是该话题的人类学维度所在。我们不能被算法的技术表象所迷惑,在代码背后隐藏着尚未明确显现的政治问题。在探讨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学术文献中,这一方面常常被忽视。为了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概念,我们需要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主题。治理是通向社会生活中诸如共识、辩论、投票和集体审议等重要概念的途径。如果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被定义为“由人设计、为人服务且与人合作”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的繁荣,那么我们必须思考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尤其是“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6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