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司法决策中的应用与挑战
1. 司法决策中的法治基础
在司法决策中,法治原则至关重要。法律被视为人民的自我规则,法官作为具体的人类个体做出决策。为了尊重人民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对于任何司法处理,都需要以法律为依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法律具有强制性,即便一方拒绝遵守,国家最终也会强制执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确保司法系统的健全运行,其操作过程必须公开以接受验证,这也凸显了给出合理理由的重要性。
2. 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应用现状
如今,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
|国家|应用情况|
| ---- | ---- |
|美国|部分州在刑事审判中使用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的风险评分来确定被告的刑期或是否给予囚犯假释。例如威斯康星州使用COMPAS系统,根据年龄、种族、就业状况、教育水平和药物使用等因素确定再犯风险,但计算方法细节因被视为商业秘密未公开。该系统虽有一定优势,如能参考大量历史记录、可能比人类法官做出更可靠决策且更中立,但也受到批评,如被指出判定黑人再犯风险更高且预测暴力犯罪的准确率仅20%。此外,一名被告因系统判定其可能再犯而被判刑后提起诉讼,虽2016年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驳回诉讼,但仍存在对法官过度依赖评分以及评分影响法官实质决策的担忧。|
|中国|司法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利用也日益普遍。2019年海南省法院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权衡刑事案件并起草判决;2021年上海开始测试用人工智能替代检察官决定是否起诉刑事案件;2022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在未来三年内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设施。中国近年来诉讼数量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而迅速增加,法院人力不足成为政策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诉讼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