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也是现在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因为大家上网都会知道每个人只拥有一个ID;
他的特点是: 是拥有普通的网络寻址点,并且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的特点,他是只管发出去,不管是否那个人真的收到,所以一般来讲他比较快;
他拥有网络ID与主机ID
一些IP的表示规则:
特定的网络地址是 网络尾数的地址是0,例如C级IP: xx.xx.xx.0, B级IP: xx.xx.0.0, A级IP: xx.0.0.0;
默认本网络的一台主机是 IP的前端为0,例如C级IP: 0.xx.xx.xx B级IP: 0.0.xx.xx, A级IP: 0.0.0.xx;
表示所有本级IP的所有IP或者是发出广播: 例如C级IP: xx.xx.xx.255 B级IP: xx.xx.255.255, A级IP: xx.255.255.255;
0.0.0.0的用意: 严格说来,0.0.0.0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P地址了。它表示的是这样一个集合:所有不清楚的主机和目的网络。
这里的“不清楚”是指在本机的路由表里没有特定条目指明如何到达。对本机来说,它就是一个“收容所”,所有不认识的“三无”人员,
一律送进去。如果你在网络设置中设置了缺省网关,那么 Windows系统会自动产生一个目的地址为0.0.0.0的缺省路由。
特殊IP地址:
注:255表示本身:1-255
环回地址 : 127.255.255.255是特定的网络IP域,,不会与网络冲突,因为他并没有注册过,更重要的是他到底层时是不会发送出去,而从本机发到本机,
主要用于测试的IP域;
保留地址 : 被保留没有使用的IP,5个预留IP域: 0.255.255.255, 128.0.255.255, 191.xx.255.255, 192.xx.xx.255, 223.xx.xx.255;
划分子网:
IP地址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网络位、子网位和主机位。
划分子网大多数是用二进制进行转换而成的,其中主要是IP级别的位的段数的子网比特数,比如C级的就是最后一段的比特数:xx.xx.xx.这段转换为二
进制的比特数;
由于个人对二进制转换最最反感,所以就按自己的理解来说了,哈哈,尽量不用二进制转化说问题,哈
子网占1位比特: 2个子网,每个子网126主机;
子网占2位比特: 4个子网,每个子网62主机;
子网占3位比特: 8个子网,每个子网30主机;
子网占4位比特: 16个子网,每个子网14主机;
子网占5位比特: 32个子网,每个子网6主机;
子网占6位比特: 64个子网,每个子网2主机;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是用来划分主机ID和网络ID,是判断划分子网拥有多少比特位的;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 255.0.0.0;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 255.255.0.0;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也就是说A类看第二段, B类看第三段, C类看第四段;
还是以C类来举例吧,因为我比较喜欢C类,小有小爱嘛,想想我一个小小的Java程序员,生活很苦,继续吧,废话不说了;
C类是第四段为主,也就是255.255.255.0,第四位的0才是王道;
转换为二进制的时候就是: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重点那八位比特,他们可是王道哦;
如果你是要两个子网,那么就是1个比特位;1个比特位就是 10000000,换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128
如果你是要八个子网,那么就是3个比特位;3个比特位就是 11100000,换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224
就是如果没有子网或者没有划分的时候,子网掩码会用: 255.255.255.0表示,
他主要用于判断划分子网用了多少比特位;
are you understand?
IPsec: IP的安全协议,他拥有两个模式,传递模式和隧道模式;
传递模式: 是用于第四层(TCP/UDP)传递给第三层(IP),中间做了一个拦截器,这个拦截器在里面添加了IPsec的首部等等;
隧道模式: 更像是在第四层(TCP/UDP)和第三层(IP)中间加了一个层,并在这个层里将上层的TCP协议整体给予封装,然后传给第三层;
IP协议:的划分以及子网掩码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10-16 09:01:38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