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AN 性能调优全解析
1. RMAN 调优概述
在大多数备份和恢复场景中,RMAN 开箱即用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它是备份、恢复数据库的可靠且高效的工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处理大型数据库时,可能需要对 RMAN 作业进行调优以提高性能。常见需要调优的原因如下:
- 备份耗时过长。
- 备份期间整个系统的性能无法接受。
- 恢复操作耗时过长。
在开始调优之前,必须明确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如何衡量成功。例如,业务要求生产数据库停机时间不超过六小时,作为备份和恢复策略的一部分,需要定期测试数据库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如果发现测试环境中的恢复时间持续增加且接近六小时,就应开始调优。
调优备份和恢复性能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可衡量的业务性能要求。
2. 收集数据并测量性能。
3. 识别瓶颈。
4. 进行调整以缓解最严重的瓶颈。
5. 重复步骤 1 - 4 直到达到性能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性能会受到整个系统架构的影响,包括 CPU、内存、操作系统、磁盘技术和配置、网络、数据库架构、磁带技术和配置、应用程序设计、数据模型设计及其物理实现、SQL 语句的健壮性等。
2. RMAN 备份架构分析
当启动 RMAN 备份作业时,会初始创建两个目标数据库服务器进程:第一个默认服务器进程和一个轮询进程,轮询进程可忽略。第一个默认服务器进程负责查询目标数据库控制文件(获取 RMAN 元数据)并运行从 RMAN 内部发出的任何 SQL 语句。如果使用恢复目录,会在恢复目录服务器上启动一个额外的进程,该进程处理 RMAN 客户端和恢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