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BA开始,步入ARM开发的殿堂(硬件篇~数据线)
主页:www.gbaline.com
日期:2004-3-18
1.写在前面的话
初学者入门篇里介绍了学习嵌入开发的基本软、硬件环境以及相关的使用方法,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该篇文章确实吸引了不少读者。但是,也有些读者也提出了异议,他们疑问:
1.在GBA上进行开发就意味着是嵌入式开发,未免太狭隘了吧!?
2.ARM开发板也有很便宜的,而且用起来更专业,为什么要用GBA呢?
3.GBA的主频太低,内存太小,在上面移植、开发操作系统困难太大,不适合作为ARM的入门平台。
在继续下面的主题《硬件篇~数据线》之前,有必要对上面的疑问做出解释,再次阐述之所以使用GBA作为ARM入门平台的原因,明确本系列文章的读者对象群。
1.从功能上来看,GBA包括声效处理,彩色LCD显示,以及输入输出等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GBA涉及人的手,眼,耳等感觉器官;从开发者角度看,它是完整的嵌入式系统。
2.本系列文章的读者对象是:
A).对硬件一窍不通的纯软件开发人员。(IT行业中大部分研发人员都属于这支队伍,包括许多即将步入此行业的毕业生或立志于IT事业的有志者)。
B).对硬件稍微有些了解,但是对于硬件设计、调试极为头痛,却又想学习嵌入式开发的读者。
C).急于迈过硬件这道门槛,尽快熟悉ARM体系结构的软件高手。
通过对目标读者群的划分,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对上述入门者要推荐GBA这个平台,而不采用专业的ARM开发板。因为,"专业"一词本身就意味着进入门槛高,学习难度大。当然,专门做硬件开发,或者对硬件比较熟悉,经验较为丰富的开发者则另当别论,暂不在此讨论之列。
至于,有些读者认为在GBA上移植、开发操作系统难度大,认为不应当使用ARM作为入门平台。对于想入门的绝大部分读者来说,刚接触硬件就要研究、开发操作系统,这恐怕不太现实,同时也违反了由简到难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本系列文章的主要关键词是"入门"。
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