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COLA架构快速实现一个CRUD操作

COLA4.0是阿里提出的面向对象分层架构,专注于帮助开发者实践DDD。在新的版本中,CommandBus被移除,CommandExecutor负责调用Gateway完成数据持久化。通过《COLA4.x架构入门和项目实践》技术专栏,读者可以深入学习COLA框架的使用,包括DDD建模、适配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实现,以及防腐层设计、领域事件和消息中间件的运用。

COLA 是 Clean Object-oriented and Layered Architecture的缩写,代表“整洁面向对象分层架构”,是来自阿里技术专家的DDD开源项目。COLA是一套用于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实践DDD落地的项目架构。目前COLA已经发展到COLA 4.0。

在COLA架构中,比如我们想创建一个User,一套完整的调用链大概如下图所示:

1. 前端发起Command请求,经过CommandBus分发给对应Command命令处理程序(在COLA 4.0版本中,CommandBus已经移除了);

2. 应用层服务接收Command请求,进行参数逻辑校验;

3. 调用领域层中调用领域对象UserE的create方法;

4. 在create方法中调用infrastructure层中的gateway实现类,进行数据持久化。

下图是领域对象Customer的方法,其中的create方法实现机制基本一致。

在COLA 4.0架构,更多的时候是在Command Executor(命令处理程序)中调用gateway实现类,完成数据的持久化操作,而不是调用领域对象的create方法。也就是说,create方法直接由gateway实现类提供。

关于COLA 4.0应用项目入门实践、代码落地和源代码下载,可以参考《COLA 4.x架构入门和项目实践》技术专栏。内容由浅入深,收获满满。

《COLA 4.x架构入门和项目实践》技术专栏首先介绍了COLA框架的使用入门,以及与IDEA开发工具的集成等等;然后基于COLA架构,创建DDD经典示例项目-货物运输系统,详细介绍了DDD领域建模、适配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设施层的代码开发、防腐层(ACL)设计与实现、领域事件(Domain Event)入门实践、以及基于Kafka消息中间件的消息发布和订阅等等。内容由浅入深,从开发实战出发,逐步掌握基于COLA架构和DDD领域建模思想构建复杂业务应用系统。

 

在基于COLA架构设计一个功能全面的接口时,需要结合其分层结构和各层职责,确保接口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清晰的职责划分。COLA架构将应用程序划分为四个主要层次:适配器层(Adapter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领域层(Domain Layer)和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2]。以下是实现一个功能全面接口的详细步骤与建议。 ### 三、适配器层设计 适配器层负责处理外部请求的输入和输出,通常包括Web接口、RPC服务、消息队列等。在设计接口时,应将具体的请求转换为应用层可处理的命令或查询。 ```java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orders") public class Ord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OrderAppService orderAppService; @PostMapping public ResponseEntity<OrderDTO> createOrder(@RequestBody CreateOrderCommand command) { OrderDTO orderDTO = orderAppService.createOrder(command); return ResponseEntity.ok(orderDTO); } } ``` 该层的职责是接收请求、参数校验、权限控制等,并将请求转换为应用层所需的命令或查询对象[^3]。 ### 三、应用层设计 应用层负责协调领域层对象的交互,处理业务用例的执行顺序,并组装结果。该层应保持“薄”,避免业务逻辑的堆积。 ```java @Service public class OrderApp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OrderDomainService orderDomainService; public OrderDTO createOrder(CreateOrderCommand command) { Order order = orderDomainService.createOrder(command.getCustomerId(), command.getItems()); return OrderConvertor.toDTO(order); } } ``` 应用服务应调用领域服务或聚合根来执行具体的业务逻辑,并将结果进行转换和返回。 ### 三、领域层设计 领域层包含业务核心逻辑和领域模型。接口设计应围绕领域模型展开,确保业务逻辑的封装性和内聚性。 ```java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String orderId; private String customerId; private List<OrderItem> items; private BigDecimal totalAmount; public void calculateTotalAmount() { this.totalAmount = items.stream() .map(OrderItem::getPrice) .reduce(BigDecimal.ZERO, BigDecimal::add); } } ``` 领域服务可以封装跨聚合根的业务逻辑,确保业务规则的集中管理: ```java @Service public class OrderDomainService { public Order createOrder(String customerId, List<OrderItem> items) { Order order = new Order(); order.setCustomerId(customerId); order.setItems(items); order.calculateTotalAmount(); return order; } } ``` 此外,定义网关接口用于与基础设施层交互,隔离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4]: ```java public interface OrderRepository { void save(Order order); } ``` ### 三、基础设施层设计 基础设施层负责实现领域层定义的网关接口,提供持久化、外部服务调用等技术实现。 ```java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OrderRepositoryImpl implements OrderRepository { @Autowired private OrderMapper orderMapper; @Override public void save(Order order) { OrderDO orderDO = OrderConvertor.toDataObject(order); orderMapper.insert(orderDO); } } ``` 该层还可以实现消息发送、缓存处理等非功能性需求,确保核心业务逻辑不受技术细节干扰[^4]。 ### 总结 基于COLA架构实现一个功能全面的接口,需遵循以下原则: - **职责清晰**:各层职责明确,避免逻辑混杂。 - **解耦设计**:通过接口定义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解耦。 - **可扩展性**:各层可独立扩展,支持功能迭代。 - **业务集中**:核心业务逻辑集中在领域层,便于维护和测试。 通过上述设计方式,可以构建出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可扩展性强的企业级应用接口。
评论 1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