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脑科学”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警惕:会让大脑悄悄变笨的生活方式
原创 李睿秋Lachel L先生说 2025年10月30日 21:31 广东
1. 久坐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久坐是一个最隐蔽的不良习惯。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坐着长达七八个小时,但这对身体其实是非常不好的。
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并不是设计用来久坐的。我们最适合的状态,其实是不断切换坐、站、行走……久坐可能舒服,但实际上对身体和大脑都是一种负担。
以往的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久坐对认知能力的损害,但从生理角度去挖掘的研究不多。2024 年一项研究发现,久坐之所以会损害认知能力,可能是因为久坐会导致大脑的部分脑区缺氧。 *1
这些缺氧可能是细微的、短暂的,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几乎必然会造成神经元连接之间的阻塞和损伤,从而导致思考、反应和记忆力下降。
那么,多久就算久坐呢?按照欧盟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定义:**2 小时就算久坐了。**最好是每 20 - 30 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改变姿势,舒展身体。
如果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建议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一下,走走路,动动四肢,活动躯干,一定不要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这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大的影响。
2. 看电视
2018 年有一项非常经典的研究,对比了看电视和用电脑。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看电视会降低后续进行智力测试的表现,而用电脑会提高表现。具体来说,每多花一小时看电视,就会减少 0.15 的正确答案数量。 *2
换句话说,长时间看电视,同样是一种对大脑潜移默化的损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我们看电视时,我们是被动接收信息,因此大脑处于一种低度的唤醒和运转状态。这种状态对大脑相当于一种负向的训练,告诉大脑「你不用思考」。那么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真的倾向于不动脑了。
反过来,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大脑依然在高强度地运转,因而对大脑是一种正向的训练。
可能有人会问:这会不会是由久坐(而非看电视本身)带来的呢?2021 年有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跟久坐无关,长时间看电视的确会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下降。 *3
所以,无论是追剧,还是看综艺,尽量不要长时间沉浸在里面,适当抽离出来做一点别的事情,让大脑转一下。
3. 刷手机
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餐馆里,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拿出手机,刷一刷信息流,或者短视频。
但实际上,你也许想象不到,这其实也是一种损害大脑认知能力的习惯。
为什么刷手机会损害认知能力呢?原因在于,刷手机,尤其是刷社交媒体和信息流,实际上是一种对大脑「奖赏回路」的高强度刺激。它通过大量的新鲜信息,不断刺激分泌多巴胺,激活奖赏回路,来让我们沉迷其中。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短期回报,而难以忍耐和接受长期回报。 *4
于是,我们在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时候,即使明知是不理性的,我们也更容易选择「当下唾手可得」的选项,而忽视了奖励更丰厚、但需要更长时间投入和耕耘的选项。换言之,也就是损害大脑的决策能力。
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日常刷手机的时间。不妨匀出一些时间,少刷信息流和短视频,而是用来读一读收藏起来的文章、翻阅做过的笔记、思考记下来的问题……
这能够让你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脑力。
4. 缺乏锻炼
可能有人觉得:体力跟脑力是两码事。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往往会被认为不够聪明;而一个聪明人,往往会被认为是文弱的、手无缚鸡之力。这几乎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但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错误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大脑的运转并不能够独立于身体之外,它需要身体为它提供足够的根基。更好的心脑血管状况,稳定的内平衡,没有内部炎症,更充沛的精力……都能为大脑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因此,除了不要久坐之外,日常生活中培养起锻炼的习惯,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训练,都尤为重要。
2016 年一项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基因变量的前提下,体力更好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其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更慢,更能够长期维持脑力的峰值。 *5
动起来,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够极大地提升大脑的续航能力。
5. 睡眠不足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请把睡一场好觉,当作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来管理。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和提倡的理念。
原因在于:保持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其实是我们能够为身体和大脑去做的、性价比最高的维护和保养。你甚至不需要特地去做些什么,只需要确保良好的睡眠,就能比较长时间维持较好的状态了。
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原因和其他种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一直遭受着「睡眠不足」的困扰,但自己却毫无觉察。
一个简单的测试是:白天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放松地躺下(或者斜靠在椅子、沙发上),躺15分钟。如果你不小心睡着了,或者感到昏昏欲睡,这就说明,你很可能已经睡眠不足了。
如果你有这种现象,那么一定要警惕起来,一定要好好为自己创造「睡一场好觉」的环境和条件。
务必避免在睡前1小时内玩手机、用电脑,否则大脑会持续兴奋,不容易产生困意。可以做一些舒缓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练练字,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确保能够更容易入睡。
如果你每天能够不用闹钟自然醒来,并且神清气爽,那就是比较良好的睡眠了。持之以恒,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大脑焕然一新,再也没有那种凝涩和阻滞感。
6. 内部炎症
有些食物,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在体内引起慢性炎症。这些食物就称为促炎食物。
一旦体内有炎症,大脑就会立刻监测到它,虽然我们很难感知到,但它会影响大脑对身体的预测和预算控制。简而言之,大脑需要调配更多的资源,来抑制和消除炎症,那么能够供我们使用的资源就会减少,这就导致了思考能力的下降。
同时,当身体产生炎症时,各个器官的运转和大脑整体的协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又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脑力。
那么,有哪些食物属于促炎食物呢?
-
高盐、高油的食物,比如烧烤和油炸食品,尽量避开;
-
人为添加糖的食物,比如含糖饮料、蛋糕甜品等,尽量少吃;
-
过量的红肉(猪牛羊肉)也会加重炎症,可以将部分替换成白肉(鸡鸭鹅肉)和鱼肉;
-
高加工食品,比如熏肉、烤肉、火腿、香肠等,也要少吃。
7. 营养不均衡
2020 年有一篇文献,回顾了过往许多生化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B1、B2、B3、B5、B6、B8、B9 和 B12)、维生素C、铁、镁、锌,在提供细胞能量、输送氧气和调控大脑功能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如果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能量不足、容易疲劳,以及影响大脑功能的协作和调控。
再比如: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的话,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合成都会受阻,那么同样也会影响大脑的思考能力。
因此,还是那句话: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长期单一吃某些食品,以防营养不良。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让自己的食谱更全面,更丰富。
8. 过多的琐事
我们每天都会有许多琐事需要处理。包括各种各样需要做的决策和判断,大大小小杂七杂八的步骤和流程,形形色色的备忘和信息……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过多的琐事,其实也是拖垮我们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当我们不断做出决策时,大脑会慢慢地对做决策感到厌烦和疲惫,从而使得我们更倾向于做出更省力的、不费脑子的决策,这就叫做「决策疲劳」。
2)过多的琐事会挤压大脑的认知资源,使得大脑「前台」能够用来处理问题的资源变少,捉襟见肘,从而使得我们难以集中精力专注地思考复杂的问题。
3)当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事情过多时,它们会很容易突然涌入脑海,打破专注状态,让我们走神、分心,从而从心流状态中脱离出来。
所以,不妨试一试,用一些规则去尽量减少每天需要思考和决策的琐事,建立日常惯例,让大多数琐事可以自动化地、不假思索地运行,减少它们对认知资源的占用。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问题上。
9. 重复的生活
大脑是需要新鲜刺激的。
长时间处于重复的、枯燥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面,对大脑其实是一种损耗。长此以往它会怎么样呢?它会变得容易分心、走神,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从满状态100%运转,变成80%、60%……
原因在于:需要突破预测的新鲜刺激来完善预测框架,是写在大脑底层的一条很重要的需求。如果长期处于100%符合预测的模式里,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所以,不妨试一试:抽出大约 15% 的业余时间,去做一些新鲜的事情,经历一些全新的挑战和体验,涉猎一些新的领域,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接触一些新的人……
这会对大脑起到「重新刷新」的作用,让大脑重新回到 100% 的运转模式之中。
参考文献:
- Beinlich, F. R. M., Asiminas, A., Untiet, V., Bojarowska, Z., Plá, V., Sigurdsson, B., Timmel, V., Gehrig, L., Graber, M. H., Hirase, H., & Nedergaard, M. (2024). 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383(6690), 1471–1478.
- Bakrania, K., Edwardson, C. L., Khunti, K., Bandelow, S., Davies, M. J., & Yates, T.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From the UK Bioban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87(3), 441–454.
- Dougherty, R. J., Hoang, T. D., Launer, L. J., Jacobs, D. R., Sidney, S., & Yaffe, K. (2021). Long-term television viewing patterns and gray matter brain volume in midlife.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 Schulz Van Endert, T., & Mohr, P. N. C. (2020). Likes and impulsivit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smartphone use and delay discounting. PLOS ONE, 15(11), e0241383.
- Steves, C. J., Mehta, M. M., Jackson, S. H. D., & Spector, T. D. (2016). 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 Gerontology, 62(2), 138–149.
- Tardy, A.-L., Pouteau, E., Marquez, D., Yilmaz, C., & Scholey, A. (2020). 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Nutrients, 12(1), 228.
这些生活方式,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原创 李睿秋Lachel L先生说 2025年10月16日 21:31 广东
我想跟你分享几个简单的习惯,它们都毫不费力,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大脑的运转效率,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你不一定要全盘接受,可以先找出几个比较感兴趣的,试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慢慢调整,让它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1. 听一些节奏较轻快的音乐
你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如果是的话,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知道: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控制中枢,调控着整个大脑网络的协作。这其中,又以背外侧前额叶(DLPFC)尤为重要:它跟工作记忆、计划、决策、推理以及信息的调用密切相关,甚至也是人类个体智力差异的重要生理基础。
2022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的音乐,能刺激这个部位,让它变得更活跃,从而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清醒,思维变得更高效。 *1
什么叫「适当的音乐」呢?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些音乐是你所喜爱的,**能够唤起你的兴奋与愉悦感;**二是它们必须有一定的律动感和节奏感,**能够让你产生想要随之摇摆的冲动。
节奏不需要特别快,能够让你产生想要摇晃身体、打节拍的律动感就可以。当然,也不需要真的晃起来。
原因可能在于:大脑会将轻快的节奏跟快乐、兴奋等积极感受联系起来。因此,轻快的音乐可以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这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让负责认知和执行的脑区更好地协作起来。
另一方面,轻快的节奏也能更好地唤醒大脑,让大脑感受到一种舒适的、轻柔的唤醒感,这能为它的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该研究发现,只需听 3 分钟的轻快节奏音乐,参与者在接下来的认知任务中就会有更佳的表现。
所以,如果你平时有听音乐的习惯,那么不妨维护一张轻快的歌单,作为闲暇时候的爱好和消遣。这不但可以改善心情,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
2. 多起来散步,最好快步走
喜欢散步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有什么疑难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走着走着,问题可能就突然迎刃而解了;又或者,脑海里会涌现出一些奇思妙想的点子,想到一些全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原因在于:**散步对大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按摩,**它能有效地改善大脑的认知能力,让大脑变得更清醒。
比如,当我们步行时,脚步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会在血管中形成细微的湍流。它可以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进入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再比如,散步这种高度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活动,能够让大脑处于一种平衡的、舒适的状态里,对脑波活动进行调谐,让各个脑区之间的协作更紧密高效。(这跟第一点的音乐也是一致的)
同时,散步可以促进 BDNF(脑源形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提高突触的可塑性,从而让我们对知识记得更牢、思维更清晰。
更不用说,散步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久坐带来的损害,比如避免大脑脑区缺氧,消除疲劳和困倦感,等等。
那么,散步时走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更好呢?研究发现,快一点更好。步幅小一点,步频高一点,也就是小步快走,效果会更好一些。
可能有人问,那能不能直接跑步?也可以。但跑步更多的就不是一种按摩,而是一种锻炼了。跑步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因此可能不容易像散步一样产生新奇的想法、联想……
所以,我比较建议把散步作为一种放松和休憩的方式。一旦你觉得自己坐太久了,就起来散散步,一定会有好处。
3. 学一点外语,多听、多说
人脑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基本是不可再生的。它们所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就是我们思维的承载形式。
但是,尽管神经元几乎不可再生,但并不是不能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最大化地优化它们的资源配置,尽量「榨取」更多的产出和效果。
有一个已经被研究得比较多的原理,叫做**「认知储备」。**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神经网络中不同神经元的连接效率和功能,使得即使因为衰老和疾病导致一部分神经元失去作用了,其他的神经元也能弥补上来。
一个比较有效的认知储备方式是学外语。研究发现,随着双语者年龄增长,他们的颞叶和顶叶更不容易受损,同时额叶和颞叶、顶叶的连通性变强,这可以有效提升认知储备。 *2
同时,外语可以提升大脑的执行控制能力和注意力,增加前额叶皮层中神经元的连接密度,这可以有效对冲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损伤。
大体上,会两门语言的人,大脑的老化会比只懂一门语言的人轻。学习三门、四门语言效果会更好,但效果的增幅逐步降低。简单来说:**如果追求性价比,那么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就可以了。**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兴趣,那就多多益善。
很多人学外语可能局限在读和写,这其实不太够,想要效果更好,还是要多听和多说。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大脑各脑区的协作,更加充分地刺激大脑。
4. 养成总结的习惯,多提炼归纳
第三点讲到:我们很难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让它变得更有效率。
其实,除了认知储备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叫做**「神经效率假说」。**
2018 年有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个假说。它认为:更聪明的人,大脑中神经网络的连接其实并不是更多,而是更简洁、更有效。正因如此,他们思考问题时会更高效,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琐碎的连接所带来的能量耗损和时间耗费。 *3
就像做一个项目,一定是人越多越好吗?不是的。重点是有效的流程和管理。如果缺失了这些,人再多也只是各行其是,一团乱麻,效率一定不会高。
那么,如何提高神经网络的简洁和有效性呢?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平时多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思维训练。
比如:
-
看完一本书、读完一篇文章,问问自己:我读到了什么?能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和讲述一下?
-
过完一天之后,尝试写一写日记,记下今天你觉得有意思的、值得记住的事情和细节。
-
跟别人沟通和谈话之后,试着在脑海里简单过一下,总结一下这场谈话的内容和要点。
……
这可以不断刺激大脑,去简化和优化神经元的连接,使得神经网络更有效,从而逐步提升思考能力。
5. 可以适当玩一点游戏
可能不少人对游戏依然存在偏见,认为游戏是玩物丧志、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正面的研究认为,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脑力锻炼方式,对维持大脑的活力和年轻很有帮助。
原因在于,游戏是一种需要用到诸多大脑功能的娱乐形式。以射击游戏为例,你需要识别方位、记住路线、理解环境、寻找敌人、制定策略、采取行动……这一系列做法,都需要大脑各脑区的高度协作和参与。
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它对于提升手眼协调能力、空间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但切记不要沉迷游戏,否则就得不偿失了喔)
所以,适当玩玩游戏,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实对大脑的发展是有利的。
当然,不仅仅是电子游戏,一切需要大脑高度参与的活动,都可以视为一种脑力锻炼,对维持大脑的活跃非常有帮助。
比如:
-
桌游和剧本杀等桌面游戏,对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
下棋、猜谜和答题等游戏,对注意力、记忆力和模式识别能力有很大帮助;
-
话剧和其他戏剧表演,可以锻炼理解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
-
手工、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对专注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有长足帮助;
-
甚至,参与一些需要对抗合作的活动(比如球类运动等),也会有帮助,因为它加入了竞争和合作机制,需要你快速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不妨培养起参与这些活动的习惯,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大脑,还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
6. 多跟不同的人聊天、交流
前面提到,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控制中枢,跟认知和执行控制功能密切相关。那么,如何锻炼和强化前额叶皮质呢?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社交。
原因在于,人本来就是社交动物,社交是人的底层需求。可以说,我们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交流和协作推动的。而我们的大脑,同样也从社会交流和协作中被不断塑造、完善。
所以,社交本来就是大脑最适合和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也是训练大脑最好的方式。
当你跟别人交流时,大脑需要快速反应思考,理解对方的意思,记住对方传达的信息,组织语言和作出反应,根据场景和关系做出对比取舍……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大脑的高强度训练。
当然,也不要把社交看得太复杂。实际上,一切涉及到他人的交互方式,都可以理解为社交。比如:
-
跟别人组队打一两盘游戏;
-
跟活动里认识的陌生人随意聊上几句;
-
在群里聊天、参与话题、回答问题等;
-
跟朋友聊聊近况和进展;
……
我非常推荐大家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参与一些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认识一些新朋友,多跟他们聊聊。
聊什么都可以,关键是让自己去熟悉和适应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去充分调动大脑,让它运转起来,锻炼它即时的思考、判断和反应能力。
这不但能锻炼前额叶皮质,还能打开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延展思维的宽度。
7. 读一点小说
可能有人会困惑:读小说不是一种休闲和放松吗?为什么也能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原因其实跟上一点是相似的。我们的大脑被塑造出来,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去适应新环境、新情景,去接触和适应不同的人,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但是,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够接触的人和环境依然是比较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真的跟许许多多人交流,时间精力和条件都不允许。
所以,替代这一点的,就是小说了。
小说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模拟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中的规则、环境和人物是高度真实的。
阅读小说时,我们其实就是把自己代入进去,无意识地思考:假如我在这个环境里,我会说什么、做什么;假如我碰到了这个人,我会有什么感受、如何反应,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为大脑提供了一个训练场,让大脑可以沉浸在里面,训练自己对不同性格和类型的人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然,不局限于小说,角色扮演游戏和影视剧也能起到类似效果。不过,游戏和影视剧由于其多媒体形式,比较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沉浸其中。要么被成长和奖励所吸引,要么变得被动接收信息而懒得动脑,那就不太好了。
因此,我还是比较推荐,拨出一点时间,读一些小说,把它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让心灵放松的同时,也给大脑一点刺激和推动。
参考文献
- Fukuie, T., Suwabe, K., Kawase, S., Shimizu, T., Ochi, G., Kuwamizu, R., Sakairi, Y., & Soya, H. (2022). Groove rhythm stimulates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 in groove enjoyers. Scientific Reports, 12(1), 7377.
- Grant, A., Dennis, N. A., & Li, P. (2014). Cognitive control, cognitive reserve, and memory in the aging bilingual bra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 Genç, E., Fraenz, C., Schlüter, C., Friedrich, P., Hossiep, R., Voelkle, M. C., Ling, J. M., Güntürkün, O., & Jung, R. E. (2018). 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905.
让人大脑变笨的坏习惯,你此刻可能正在做
原创 丁香医生 2025年5月8日 08:56 浙江

久坐 抽烟

糖油混合物吃太多酒精暴击

热衷熬夜

动起来……



via:
- 警惕:会让大脑悄悄变笨的生活方式
https://mp.weixin.qq.com/s/eR7Jb1AQNIkedUff1_Mr7g - 这些生活方式,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https://mp.weixin.qq.com/s/8giSCO6Ek83ZmQVjOUksVA - 让人大脑变笨的坏习惯,你此刻可能正在做
https://mp.weixin.qq.com/s/Z6DzrJSVIGiF_l5I2qtYXw
3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