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心理学 · 强迫性重复”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强迫性重复(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痛苦)
原创 壹心理 2025 年 03 月 01 日 10:57 广东
年后首次见面时,枫的情绪表现得较为亢奋。我隐约察觉,或许她在春节假期经历了某些事情。
果然,枫带着愤怒与委屈告诉我:“今年除夕的剩菜,终于让我看清自己心里烂掉的那块肉。” 她眼眶泛红,嘴角用力绷紧以克制泪水,这种模样比直接哭泣更显悲伤 —— 一直努力摆脱自卑的她突然意识到:父亲长期以来对待她的方式,正在不断强化 “自己是垃圾” 的信念。
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中指出: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镜映对象,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与塑造具有深远影响。而总觉得自己 “不够好” 的枫,也终于在这次过年的饭桌上,读懂了童年创伤延续至今的 “强迫性重复”。
01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根据枫的描述,时间可回溯至过年那几天。
原本计划带全家返回自己老家过年的枫,因孩子年前患流感发烧,打算调整行程:一是担心孩子病情届时无法好转,二是害怕传染给父母,于是想与父母商量取消返乡计划。
接电话的是父亲,听到她的想法后,父亲立刻劝说:“离过年还有几天,孩子那时候肯定能好”,还特意补充道:“为了让你们过年回来,我特地准备了很多菜”。这个 “特地准备” 的表述,重新勾起了枫返乡的意愿。
除夕当晚,枫带着丈夫与病愈的孩子,融入了团圆饭的热闹氛围中。
不适感从年初二开始显现。当天中午,哥哥陪同嫂子返回娘家后,枫一家继续留在父母家中。但这顿饭,父亲仅将除夕的剩菜加热后端出,称要 “消灭剩菜”。
枫清楚父亲一贯节俭,但丈夫与孩子并无吃剩菜的习惯,因此三人几乎没怎么动筷。下午,枫借口带孩子外出游玩,提出不回家吃饭,父亲却反复强调 “家里还有不少剩菜,回家吃更省事”。
情绪的爆发点出现在初三。当天,枫以开玩笑的方式,让父亲将年前承诺 “特地准备” 的菜端出来给孩子尝尝 —— 孩子对此满怀期待。然而到了午饭时,枫发现父亲仅新炒了一道芹菜肉丝,其余菜品仍是初一的剩菜。
反复回锅的菜黏在盘子里,枫完全没了食欲,丈夫与孩子也只碰了碰那道新炒的芹菜肉丝。而父亲还在不断对她说:“你们明天就要走了,抓紧把剩菜吃完。”
说到这里,枫停下脚步问我:“刘老师,我不知道您听到这些会是什么感受。但每当我爸让我吃剩菜时,我都觉得他把我当垃圾,这种感觉极差。”
她接着说:“或许是因为做过咨询,那天我没有再忍耐。我直接对他说:‘我过年好不容易带着全家回来,你却让我们吃了几天剩菜。如果换成我哥在家,你会让他吃剩菜吗?’”
话音未落,枫的眼泪便像断了线的珠子般,顺着脸颊簌簌滚落。
我回应道:“换作是我,心里也会不好受。吃的是剩菜,感受到的却是不被爱、被敷衍,以及不被重视。”
在自体心理学中,“镜映” 指养育者对孩子的正向反应 —— 这种反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逐渐内化出对自我的尊重。此类反应有助于孩子发展并维持自尊,以及建立自我肯定的追求。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对枫而言,那些年复一年黏在盘子里的剩菜,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 —— 照得她总觉得是自己 “脏了”“馊了”,才配不上那些特地准备、热气腾腾的新鲜饭菜。
02 这一切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从枫有记忆开始,父母就经常因钱的问题争吵。因此,即便她很羡慕其他小朋友拥有漂亮裙子、好看的娃娃,也从不敢向父母开口索要。
上小学后,每当老师要求购买学习工具,枫向父亲提及此事时,父亲总会表现得愤怒或不耐烦。枫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 她已经足够懂事了。
我问枫:“当时你一定很煎熬吧?”
枫回答:“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感受了,只记得小学时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很慢。我既不想回家,也害怕去学校。”
我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枫回忆道:“我不知道。但我记得有一次,自然老师要求带苹果到课堂上,用于了解苹果的结构。我回家后跟父亲说了这件事,那次他没有发火,却像没听见一样。快到上学时间时,我实在没办法,只好小心翼翼地再跟他提了一次要带苹果的事……”
说到这里,枫突然停下,肩膀开始颤抖。克制片刻后,她哽咽着继续:“我爸最终带我去了水果摊,但他直接从摊主扔在一边的烂苹果堆里拿出一个,让我带到学校去。那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责怪的语气说:‘你这个苹果是烂的,你没发现吗?’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当时只想钻进地缝里……”
我回应道:“我真希望能回到过去,抱抱那时的你,告诉你:亲爱的,这一切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好好尊重与对待。”
枫说:“在我心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就像那个被扔在一边的烂苹果,是个‘垃圾’。”
家本应是孩子的庇护所,是温暖与支持的源泉。但由于父亲内在的匮乏感,以及在金钱上的过度限制,枫从家中感受到的更多是无助、委屈与不知所措 —— 她时刻要警惕自己是否会遭受无来由的惩罚。对她而言,家反而成了比外界更不安全的地方。
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被批评、被指责,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时,他可能会开始质疑自身的价值与能力,进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在咨询过程中,我不断告诉枫:当她的需求与观点被忽视或误解时,要大胆表达出来,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她的情绪与需求。
枫也从最初的恐惧与怀疑(“我可以这样说吗?如果对方拒绝我该怎么办?”),逐渐开始尝试用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她慢慢发现:并非所有人都像父亲那样,会对她的合理要求摆脸色,甚至进行惩罚与羞辱;相反,有时即便她提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对方也愿意包容与接纳。
枫开始明白:原来她的需求与想法是被允许的;如果提出需求后对方感到不悦,那是对方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她无关 —— 外界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严苛。力量,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回到她的内心。
03 打破童年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你终会成为本该成为的自己
接受咨询前,遇到类似 “吃剩菜” 这样的事,枫从不敢直接对父亲说 “不”:要么强行忍耐委屈,要么选择逃避 —— 能少与父亲接触就少接触。因此,枫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过 “离家出走” 的想法,大学毕业后也确实很少回家。
在咨询室中,通过我们的讨论,枫意识到:这种方式并未让她真正面对并解决与父亲的关系问题。因此,在与领导这类具有 “权威属性” 的角色相处时,她也会用 “顺从 + 回避” 的模式防御对对方的恐惧:
枫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做事也踏实,但她很少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只因每次准备向领导汇报前,她都会感到大脑发沉、心跳加速;汇报结束后,又会陷入 “患得患失” 的状态 —— 反复回想当时的场景,纠结自己是否有哪句话没说对、领导是否满意,最终陷入自责与焦虑。
她很希望得到重视,却因对领导无来由的紧张而选择回避,不知不觉中被 “边缘化”,这对她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限制。
Sigmund Freud 认为:若一个人无法谈论或记起过去的创伤事件,可能会导致他 “强迫性地重复” 这些创伤。
枫的父亲性格严苛,他对金钱的态度也常被母亲与亲戚批评。但因害怕父亲,枫听到亲戚或外人说父亲 “吝啬”“抠门” 时,又会立刻 “据理力争”,不允许别人说父亲的不好。
父母发生冲突时,有时明明知道母亲的说法有道理,枫却会下意识地帮父亲说话、为他辩解。直到接受咨询后,枫才逐渐理解:是她对父亲的 “忠诚”,让她不自觉地维护父亲的声誉与形象;当她听到别人说父亲不好时感到 “可怜”,实则是她对父亲的做法感到 “羞耻”——枫一直背负着父亲的羞耻感成长。
我引导她看到问题的本质:“你有没有觉得,很多时候你的感受与父亲的感受是‘混在一起’的?你维护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你自己。”
枫说:“对,我现在意识到了。有很多次被别人过度对待时,我想维护自己,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口。我总怕对方听了会受不了,不自觉地想顾全对方,可实际上是对方没有顾及我的感受。”
我接着说:“所以你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 —— 一方面内心渴望他能重视你、在意你,另一方面却反复体验‘无法被重视’的痛苦,甚至还要维护他。”
枫回应:“有时听到父亲说‘特地为我做了什么’,好像很在意我,但我的感受却极差。”
我问:“当父亲说‘特地为你’时,你是什么感觉?”
枫思考片刻后回答:“我好像‘必须’听他的。比如我本来不想回家吃他做的饭,但他一说‘是特地给你做的’,我就会立刻赶回去。”
我追问:“是不是有种‘被控制’的感觉?”
枫说:“对,就是这种感觉!我以前一直没弄明白。”
我继续引导:“你想想,你对领导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觉?”
枫沉默片刻后说:“很像。和对我爸一样,我既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又很怕他,还隐隐有些抗拒。”
强迫性重复会让人不断将自己置于过去的痛苦情境中,而当事人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重复创伤。
如今,枫已经能区分 “爱” 与 “控制” 的差异。她拥有了 “好好爱自己” 的力量,开始活出真实的自我;她也能接纳父亲的局限,不再执着于 “获得父亲认可”—— 因为她本身就很优秀。
这条 “自我探索” 之路,枫走得并不容易,但值得骄傲的是,她从未停下脚步。
你也可以。
只要你愿意,你终会成为本该成为的自己。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莎莎
编辑:小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 “强迫性重复”:你反复经历的事,就是未完成的功课
原创 灵芽 2025 年 08 月 15 日 12:01 广西
01 反复经历的 “坑”,源于未完成的 “人生脚本”
有些人总在 “同一个坑” 里反复跌倒:爱上同一类型的人,即便明知与这类人相处会受伤,仍会不由自主地 “踏入同一条河流”。
著名心理学家 Eric Berne 提出 “人生脚本” 概念: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 “人生脚本”,这套脚本如同戏剧剧本,包含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或许我们并未意识到这套脚本的存在,但它会在人生中不断 “上演”。
有些人总在相同的地方吃亏 —— 无论是工作、情感,还是人际关系、自我接纳方面。他们似乎都在努力处理与调解,却始终找不到有效对策,最终只能归咎于 “运气不好”。
但事实上,你反复经历的事,就是你 “未完成的功课”。“功课” 指需要完成的 “必修事项”,“未完成” 则意味着尚未做好或尚未结束。若未完成,就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自然会反复 “摔跤”—— 这些 “摔跤” 的经历,正是在提醒你:“功课还没完成”。
02 强迫性重复:成年人的 “创伤复现”,源于对 “掌控感” 的渴望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名为 “强迫性重复”,由 Sigmund Freud 提出。Freud 观察到:孩子会将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要回来,反复重复这一过程。
在这一行为中,孩子将玩具当作母亲的 “替代品”—— 反复 “扔玩具 + 要回玩具” 的过程,本质是孩子在重复体验 “母亲时不时离开” 带来的创伤。
为什么要反复体验这一创伤?因为 “母亲离开” 是孩子无法控制的事,但 “扔玩具” 是他能自主主导的行为。成年人的 “强迫性重复” 也是如此:有些人反复体验创伤,是为了提升对创伤的 “耐受度”,并期待在新的关系或情境中,获得 “疗愈旧创伤” 的可能。
例如,若一个女孩的父亲性格强势,她长大后可能会选择同样强势的伴侣,开启 “第二回合的心理博弈”—— 希望从伴侣身上,重新追求自己渴望了一辈子的 “尊重”。
多数人的人生,都在不断重复相似的事情。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进入亲密关系后会 “迷失自我”“恋爱脑”—— 实则是通过各种行为,弥补童年时期 “未完成的遗憾”。
03 反复经历不是巧合:是内在模式的 “外部镜像”
反复经历的 “相似情境”,并非巧合或偶然 —— 它意味着你生命中存在一种 “顽固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你的内在信念、行为习惯、情感创伤及核心需求紧密相关。
因为你只会依据 “旧模式” 识别身边的人与事,无法感知其他可能性 —— 包括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即便有一个优秀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你也无法意识到对方的好;反而会对那些 “带有熟悉特质” 的人(甚至是会伤害你的人)产生 “似曾相识” 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扭曲的 “安全感” 与 “依恋感”。
这种 “安全感” 本质是 “内在投射”:每个人遭遇的外部情境,都是内在状态的 “镜像反应”。当你反复经历相同情境(尤其是糟糕的情境)时,实则是在映射你内心 “未被察觉、未被整合、未被疗愈” 的部分。
就像我们常说的 “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越缺爱的人越难得到爱,并非 “命运不公”,而是因为他尚未学会 “如何爱自己”,因此也无法识别并接纳他人的爱。
生命会以 “强迫” 的方式,为你布置同一个 “课题”,直到你真正理解它、学会应对它、最终克服它。你越抱怨、越逃避,这个课题就会以更强的 “力度” 再次出现。
04 打破强迫性重复:从 “自我负责” 开始
如何打破 “强迫性重复” 的循环?首先要学会 “自我负责”—— 不将问题归咎于环境、命运或他人,而是转向 “内在探索”,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问题,敢于直面 “未完成的功课”。有些人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后,又陷入另一段糟糕的婚姻,根源就在于:经历创伤后,没有正面重塑自我、疗愈创伤。
“反复掉进同一个坑”,不是因为你 “无法超越”,而是因为你 “从未真正从坑里爬出来”—— 始终停留在原地,用 “惯性思维” 应对问题,就像蒙眼拉磨的驴,活动范围永远局限在脚下的一小块区域。
要打破这种重复,需先对 “未完成的课题” 进行理解、接纳与整合:通过 “自我觉察” 打破旧认知,培养新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用新的理念拆解并覆盖旧模式,才能真正打破 “反复循环”。
不要纠结于 “自己做错了什么”,而要不断 “扩容自我”—— 学习新知识、拓宽眼界与格局、提升认知高度、扩展精神边界。让 “无法言说的创伤” 被看见,让 “逃避的懦弱” 被终结。
请相信:那些反复经历的事情,只是人生的 “关卡”—— 只要主动觉察、觉醒,就有可能 “通关”。你已经学会的课题,大概率不会再遇到;即便遇到,你也能 “游刃有余” 地处理。
……
最后,
武志红老师说:“一个人经历了苦难,若不主动体验与感受,痛苦就无法真正化解。”
若想获得真正的成长,就需要理解 “沉重悲伤” 背后的真实需求 —— 放下 “坚强的伪装”,承认自己曾遭受的伤害,看见内心真实的痛苦;重新连接并滋养过去那个 “无助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最终告别心中的执念。
为什么命运总给你发同一张烂牌?
原创 孤独的大脑 2025 年 10 月 26 日 10:14 加拿大
一位女性总遇到同一类型的不良伴侣;一位男性总陷入同一种困境 ——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无力感?
Carl Gustav Jung 曾说:“命运会重复发同一张烂牌,直到你做出新的回应。”
Sigmund Freud 提出 “强迫性重复” 概念:童年饱受酒鬼父亲之苦的女性,成年后可能会被酗酒的男性吸引。
Jung 的 “阴影理论” 对此解释:能激起你强烈情绪的人,正是你 “压抑人格” 的镜子 —— 我们否认的特质,会通过 “投射” 附着在他人身上,让你反复遭遇 “同类人”。
“情结” 则是童年创伤形成的 “情感磁场”—— 在潜意识中吸引你进入 “熟悉的痛苦情境”。你并非 “喜欢受苦”,而是大脑渴望 “完成” 童年时期 “未完成的剧本”。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指出:童年时期与照顾者的情感模式,会形成一套关于 “我是否值得被爱”“他人是否可靠” 的 “预设认知”,这套认知会决定你日后陷入哪种 “关系循环”。
例如,若母亲从小对女孩的情感 “忽冷忽热”,女孩长大后可能成为 “焦虑型依恋者”—— 每天给男友发 50 条消息确认爱意,最终因 “窒息感” 被分手,进而再次印证 “我不值得被稳定地爱” 的童年创伤。
是不是觉得 “似曾相识”?你心底是否也有类似的 “自我毁灭” 倾向?
上述心理学概念解释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明知 “有更好的选择”,却偏要选 “更糟糕的人生”?仿佛有一道 “魔咒”,将我们困在命运的怪圈里。
宿命论认为 “命数不可避免”,决定论认为 “一切皆有因果”,而自由意志主张 “人拥有选择权”。Jean-Paul Sartre 提出 “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 “选择” 创造自我,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持续陷入困境,本身就是一种 “自欺” 的选择。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的 “永恒轮回” 理论则提出拷问:“你是否愿意将当下的生活无限重复?” 他主张 “爱你的命运”,将重复的困境视为 “锤炼意志的熔炉”。
从科学角度,可结合 “大数定律” 与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的 “吸引子” 概念理解:我们总会被 “熟悉的轨道” 拉回,难以真正 “跳出循环”。
从传统玄学角度,其本质是 “朴素的统计学与系统模型”:八字代表 “初始条件”,风水代表 “环境调整”—— 通过后天选择,可优化命运的轨迹。
如何挣脱命运的重复困境?
-
当你开始 “觉察阴影、整合情结” 时,命运才会为你发 “新牌”—— 唯有看见问题的本质,才能改变现状。
-
勇敢说 “不”—— 你并非 “命该如此”,要为自己建立 “边界”,拒绝再次陷入熟悉的痛苦。
-
重写 “人生代码”—— 若想改变模式,必须调整 “系统的输入与结构”:改变认知、行为与选择,才能打破循环。
请记住:若你总拿到 “同一张烂牌”,并非 “宿命的诅咒”,而是命运在 “一次又一次地召唤你”—— 召唤你觉醒、改变,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via: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强迫性重复(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痛苦)
https://mp.weixin.qq.com/s/zbV_uD9ZjYLay-DD3Ua3Kg -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你反复经历的事,就是你未完成的功课
https://mp.weixin.qq.com/s/RfGS5AO-RsQfjfnhSMKNwg - 为什么命运总给你发同一张烂牌?一个女人总遇到同款渣男; 一个男人总掉进同种坑里。
https://mp.weixin.qq.com/s/mgu174oP1qCtF7AkX6EErA
405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