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语言通胀 | 语意泛化”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哈哈哈哈」已经不够用了
原创 AAA 云霄 语言学午餐 Ling-Lunch 2025 年 06 月 29 日 12:04 浙江
今日主厨丨云霄
正式进入文章之前,请先根据现实情况,回答两个问题:
情况一:当你有事,需要在微信上联系同事/同学时,你会怎么开口?
选项 A:在吗?
选项 B:宝~(不管后续发什么,总之先打一个“宝”)

情况二:朋友给你发过来一个很好笑的段子,为了表示确实很搞笑,你会怎么回复?
选项 A:哈哈哈
选项 B:

哈哈哈数量以多达一行以上为佳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A,那么你也许是一个高冷的人。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B,在日常的网络交流中,总喜欢用亲昵的称呼+可爱的表情包回应他人,也习惯于拉长哈哈哈的长度,以示对方发的内容真的很好笑,那么恭喜你,你离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语言通货膨胀(简称语言通胀)**又近了一步。
什么是语言通胀?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 1945 年,语言学家李安宅在《语言的“通胀”与意义》中便提出了“语言通胀”的概念:
“语言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媒介;如同币制与其财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不过,在李安宅这篇文章中,“语言通胀”主要用于批评语体的乱用,比如在科学语言中运用过多矫揉造作的比喻,这种定义与当下使用“语言通胀”的语境存在一定差异。
回到当下的网络社交,兼顾最开始的两个小问题,被称为“语言通胀”的现象其实无外乎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称呼泛化,“大词小用”。
爱你=谢谢你;宝~/宝贝/宝子/亲爱哒=在吗/你好;甚至“老公”“老婆”“妈咪”都成为了同一个兴趣/追星社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称。亲属称呼泛化,过分亲昵的称呼用于关系实则一般的人,以拉进社交距离,表示礼貌——相较之下,曾经用于社交的基本表达,“谢谢”“你好”反而显得不那么礼貌了,或者说,给人一种很重的人机感(先前全选 A 的小伙伴要当心了)。


图片来源:B 站视频语言也能通货膨胀(UP 主:派小轩)
第二种类型:“以量取胜”——交情有多深,全靠字数说了算。
“哈哈”是老年人;“哈哈哈”是敷衍;“哈哈哈哈”只是偶数强迫,十个以上的“哈”、多到跨行的“哈”才是发自内心的笑……感情有多真,“哈”字垒出来的城堡就有多高多宽厚。三两字的回应会被加上冷漠的标签,叠加的字符才配得上表示热情和友好。


图片来源:B 站视频语言也能通货膨胀(UP 主:派小轩)
语言通胀背后的原因
第一种解释:“大词小用”的背后是语义磨损。
造成语言通胀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单从语言内部来说,当人们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来表达感情时,这个词语本身的表情功能必然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减弱,这个过程被称作“语义磨损”。
正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第一种类型的亲昵称呼“大词小用”,是因为原有的礼貌表达被长期频繁使用,表示礼貌友好的语义受到了磨损,语义弱化,也就变得不那么礼貌了,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尝试寻找比这个表达更为亲密的词语代替它。
当大家用“宝子”“亲爱哒”彼此称呼,却并不是为了表达与这些称呼相匹配的情感,只是用它们接替曾经的“你好”“在吗”,这大概也算一种替身文学吧……
语义磨损是语言在使用和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房德里耶斯在《语言》一书中就已经对语义磨损现象做出了解释:
经常使用既会磨去词的形式,也会磨去词的意义,特别是表达情感的词——它的表情价值将会随着使用而迅速降低,整个词将会变得黯然失色,棱角尽失。例如试就表达情感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最激烈的词将会逐渐失去信用,终于因为失去表达力而不再被人使用……
第二种解释:“以量取胜”离不开语言的象似性。
实际上,单用“语言通胀”简单概括上述的两种情况,并不完全准确。拿第二种类型来说,表达方式的增量即意味着感情强度的提升:从 ok 到 okk~,随着字符的增加,感情也在由冷漠升温成谦卑俏皮:
ok=冷漠
okk=热情
okk~=既谦卑又俏皮
这是语言的象似性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组织方式与现实中的行为呈现具有一致性:字符数增加意味着量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感情浓度的提升。

除了提升感情浓度,增加语言成分还可以表示成度的增强,这种用法也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从跨语言的视角看,采取重叠词根或者词缀的构词方式有两种常见的意义。
最常见的意义就是对词根意义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增强。例如在墨西哥南方的恰帕斯州,当地人使用一种玛雅语系语言,叫泽塔尔语(Tzeltal)。

泽塔尔人主要生活在墨西哥恰帕斯州的中部高地地区,是玛雅人的一个分支(图片来源)
在这个语言中,部分重叠用来表示数量的增加:
| 基本形式 | 重叠形式 |
|---|---|
| hiɁ | hiɁ-hiɁ-tik |
| 含义:沙子 | 含义:很多沙子 |
在原有的词上再加一个“hiɁ”就代表量的增加。
第二常见的恰好和前一种情况的语义效果相反:是表示尺寸或强度的减弱。例如,在斯瓦西里语(Swahili)中有这样两个词:
| 基本形式 | 重叠形式 |
|---|---|
| maji | maji -maji |
| 含义:湿 | 含义:有点儿湿 |
神奇的是,“maji”重复两次后,语义反而减弱了!(以上资料转引自 Moravcsik, 2013)
其实,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这两种相反的语义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点,也就是重叠的形式都表示一种变化——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这只是变化的方向不同,重叠在其中都体现出了变化程度的提升。
诚然,“语言通胀”的概念广为传播且为大家所持续关注,这之中不仅有语言内部的因素驱动语言表达“更新换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语言表达丰富化的方式(例如重叠),还有年轻的社交平台使用群体对身份认同的需求等一系列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说时尚是一个圈,兜兜转转,潮流趋势终将回到原点;那么语言通胀到极致,会不会也是一个循环?那些如今一度被认为冷漠、不够礼貌的表达,作为语言通胀的“受害者”,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回归到“热情友好”的行列?又或者这些“通胀受害者”就此获得新的身份,固化成一种用于呈现负面情绪的表达?

好的老师→好的→好:字越少越生气,逐渐减少的字数已经努力展现出最大的火力(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postgraduate77)
各位在生活中是否有被语言通胀“绑架”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对语言通胀的看法,或者是你常用的“通胀”表达手段。
参考文献
Moravcsik, E A. (2012). Introducing language typ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房德里耶斯(1992/2012),《语言》,岑麟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岳永逸.语言的“通胀”与意义——纪念李安宅(2020),《读书》5:76-84。
审稿:向北北 袁飞
语言早就通货膨胀了,现在“爱你”是谢谢的意思
原创 豆瓣用户 2025 年 09 月 05 日 07:59 北京
句子基础,形容词就不基础

@checkmate
前两天去了一家新的理发店,热情洋溢的前台妹妹问我想剪什么价位。
我头一歪, “所以,有什么价位呢?”
“「首席设计师」68,「设计总监」128,「创意总监」188”
“……首席居然是最便宜的”
突然意识到,语言的通胀可能和货币是同步的。

@真是哑口无言
比如很久以前的“亲”
到后来的“姐妹”
再到现在的“宝”
人们用越来越亲密的词汇来形容一段并不熟悉的关系
词汇本身代表的含义在不断被弱化削减

@竹取
我发现英文很早之前就通货膨胀了。
“还可以” = fantastic!
“挺好看的” = gorgeous!
“一般般” = great!


@丽萝
有机=成本表尽可能少来点添加剂
低卡=没白砂糖有木糖醇
超值=出售商品+2 套卖不出去的周边配套低值易耗品
美白=基础补水
抗初老=基础补水
淡斑=基础补水
细致毛孔=基础补水
保湿=基础补水

@林晓岚
过去的真笑:哈哈
现在的真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hhhhhhhhhhhhh

@小羊富了
互联网是通词膨胀的大本营:对齐、抓手、拉齐、赋能、底层逻辑、流量池、交付、koc、kol、私域…总之,能多不说人话,就不用正常词语。


@momo
语言早就通货膨胀了
爱你=谢谢
爱你么么么么么=非常感谢/真的爱你
宝子=你好
宝汁=你好我的宝贝
哈哈=一般开心
哈哈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真的开心

@賣松人
『大牛』、『大咖』、『大神』、『金句』、『一 X 封神』、yyds、『吹爆』、『老戏骨』、『天花板』、『霸气回应』、『内卷』、『泪目』、娱乐圈的『老师』⋯⋯


@洛小豆和潇小包
领衔主演,领衔男主演,领衔女主演,特别主演,特邀主演,荣誉出演,友情出演,特别介绍…

@Orono
感觉化妆品行业真的把赞美之辞用尽了,从最普遍的“精华”到“精粹”“菁纯”及至各个系列支线,包裹在宣传语和名称中遍布生活。对我最直接也是近期的影响是想表达对某个事物的赞美但怎么用词都感觉能与日护化妆联系。也许我要开始翻字典补充语料了,古籍也行。

@夏天到此时的
做广告这行几年后,对“震惊、神仙级、刷屏……”等词日渐麻木


@晟嘉
我就这么说吧,作为一句没有什么营养的网络热梗,yyds 一词竟能高龄服役至今,其持久的生命力是中文营销号集体堕落的真实写照

@哈姆谢特
上午给我妈打电话问她在干嘛,我妈说在擦窗子,我不知怎么冒出一句,“这么早就开始整活儿啦”,然后给我妈说愣了,给我自己说笑了…

@X
英语里的「Thank you」,有事没事都要谢,导致真正感激的时候都不知道要说什么。用多了意义就会被冲淡,语言学称之为「semantic bleaching」(语义漂白)。


@502
语言通胀的动因之一是为了用夸张表现幽默,现在确实人人都在避免无趣,都想用更加特别的说法。
比如最初传统的说法是“哈哈,很有趣!”,后来夸张的说法是“我笑死了”,再后来用力者就会用一些夸张的比喻例如“我笑得方圆十里的声控灯都亮了”等。

@李维德
眼见呵呵一词由褒至贬,眼见哈哈字数朝二夕十。人们越来越难以发笑,却需要愈加浓烈的文案才能表达出同等程度的喜悦。
我们正在经历词汇上的响度战争

@bella
十一分赞同!

< END >
语言咋就“通胀”了
原创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 年 12 月 25 日 07:32 浙江
你有没有感觉,语言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只是一句普通的感谢,有时就要用“爱你”来表达;挂在嘴边的“超级”“最”等字词,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还有网友调侃,两个字的“哈哈”已经略显敷衍,四个字的“哈哈哈哈”又显得刻意,为了表示真开心,并证明每个“哈”字都是“纯手打”的,得穿插一些符号或错别字,比如“哈哈哈哈 jjj 哈哈”……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称为语言的“通货膨胀”。近年来,这类现象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热议。不少网友发现,很多字词的含义在悄然变化,有的甚至渐渐无法承载原有的含义了。这是怎么回事?

网友对语言“通胀”的看法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一
“通货膨胀”原本是经济学术语,一般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有人认为,语言同货币相似,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于“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语言的“通货膨胀”,也可以理解为词义的“贬值”。
**比如,亲密爱称张口就来。**当很多人还没习惯电商平台客服开头的那句“亲”,已经有不少年轻人把“宝宝”“宝子”“宝贝”等更亲密的称呼挂在嘴边,用来称呼朋友甚至是陌生的网友。有人感慨,“宝宝”这个词的含义现在可能等同于一句“你好”,甚至只起到了一个逗号的作用。有网友据此总结出一些语言“通胀”后称呼的转换公式:宝贝=刚认识的同性友人、亲爱的=同事、帅哥=男性、美女=女性、老师=陌生人。
**比如,程度副词节节攀升。**如今,“很”“非常”“特别”等表示程度很高的词已经不足以让人们把情绪表达到位,取而代之的是“疯了!”“绝了!”等更加夸张的表达方式。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标题动辄“救命!”“天花板!”仿佛每一件都是不可错过的大事件。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普通的事情都过分夸大时,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又该怎么表达呢?或许只能继续“通胀”下去,比如用更多的字来强调:“最好”还不够,要“最最最最最好”才行。
**比如,难以脱离的表情包。**网络沟通往往缺少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直观感受,当人们想要在对话框里表达情绪、态度时,五花八门的表情包就成了辅助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就像有网友调侃,自己一直以为“握手”“鲜花”“抱拳”等表情包是中老年人专属,直到工作了才发现它们有多好用,而似乎只要用上“捂脸”“狗头”等表情包,就能很轻松地表达出一些不好意思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

一些平台的情绪表情符号 图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二
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便会产生通货膨胀,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那么语言的“通胀”又是如何产生,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有的为引起注意,吸引眼球。**生活的快节奏让消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如何获取更多稀缺的注意力?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重视,人们不自觉地在社交平台上使用更有“冲击力”的字词,希望可以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吸引眼球,而这也在无形中拉高了表达的情绪阈值。
比如在部分社交媒体上,诸如“震惊”“必看”等具有营销性质的标题往往容易激发人们点击阅读的兴趣,而一些更为平实、准确的标题却容易“无人问津”,无法获取流量。于是,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开始加入这股浪潮,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言的“通胀”。
**有的热衷追逐流行,跟风模仿。**其实,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并非近几年才被关注到,早在 1945 年就有学者引入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当语言难以匹配其所承载的意义、情感时,语言的“通胀”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句式、某个词语被随意、频繁地使用,其含义可能发生变化,此时,所表达的情感也将改变。
有的或出于“词穷”,“梗”式表达。“浙江宣传”曾在《被“梗”住的表达》 一文中提到,“被‘梗’住的表达更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社交平台的兴起,让一些人更容易受“热梗”影响,习惯以“热梗”来充当“嘴替”。
比如,“水灵灵”原本是形容词,多用来形容人年轻漂亮有活力的样子,前阵子“水灵灵地”作为一个网络“热梗”,在很多场合成了副词,被广泛用在“就这么水灵灵地……”等句式中,使得这个原本语义明确的词,变成了流行的“混搭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具体含义。

图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三
对于语言的“通胀”现象,不少网友感同身受,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好像不会“好好说话”了,尽管看似说了很多,但言语中难以准确传达意思的瞬间却愈发常见。也有网友表示,语言的“通胀”不全是坏事,稍微“通胀”一点点,能让爱意和善意更容易说出口,成为一种让对话更顺畅、关系更和谐的润滑剂。那么,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语言的“通货膨胀”?
**“控制需求”,从尽言到精言。**语言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真实、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的“通货膨胀”,则让我们的表达变得重复、模糊和夸张,容易失去精准表达自己的能力,忘记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南宋学者魏了翁曾说:“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很多时候,“言不在多而贵精”。不妨多说一些有质量的短话,言之有物、句句真挚的表达更受人喜爱。
**“增加供给”,从语塞到辞丰。**文字是语言符号的延伸。坚持对文字的热爱,或阅读、或记录、或写作,都能有助于我们增加词汇的积累,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感染力,从而摆脱夸张、肤浅、生搬硬造的表达方式。比如,除了“哈哈”,简单的“有趣”“好笑”可以表达快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表达愉悦;除了“美爆了”,“优雅”“独特”是赞美,“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亦是赞美。
**“调整结构”,从能说到会说。**如果日常话语千篇一律,都充满着极致的情绪,那么当我们真正想要表达某种情感时,或许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词,也很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们需要精准地把握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真诚沟通,学会判断语言的情境和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自如地变换语言风格。比如,在正式场合,尝试用更加规范准确的语言;在亲密的朋友之间,用更亲近、俏皮、搞怪的语言也无妨。
对于语言的“通货膨胀”,其实不必急于下定义,不必过于忧心忡忡,也不必完全抗拒。重要的是懂得适应和调整,保持真诚和真实,用更丰富、更精准、更清晰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沟通世界。
钱包虽然很瘪,语言倒是通货膨胀了
原创 乐妍 南风窗
2025 年 04 月 30 日 12:02 广东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点击图片·即可下载

-END-
绘图 | 乐妍
排版 | 诺言
欢迎来到“语言通货膨胀”的世界
原创 我是拾遗 拾遗 2025 年 02 月 07 日 10:46 湖南
“当朋友发给你一个搞笑段子,要打几个‘哈’字才能证明你笑了?”答:“起码七个以上。”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后记:
前几天看到一网友说:
“去一家理发店理发,
热情洋溢的前台妹妹,
问我想剪什么价位。
我头一歪问:
‘那有什么价位呢?’
前台妹妹回答说:
‘首席设计师 68,
设计总监 128,
创意总监 188。’
首席居然是最便宜的,
没想到语言竟然通胀到这种程度了。”
确实如此,
最近这几年,
语言通货膨胀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以前“哈哈”就表示好笑了,
现在“三哈”都是敷衍,
“五哈”才是标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有诚意。
很多人已经不再使用“哈哈哈”了,
而是引入了新计量单位“吼吼吼”。
以前表示“知道了”,
发一个“嗯”就行了,
现在发“嗯”是人尽可杀的,
“嗯嗯”也已经不够了,
现在要“嗯嗯嗯嗯嗯嗯”。
以前评价某个东西好就是“好”,
现在得用“绝了”“绝绝子”。
开心的起点是“笑死”,
愤怒的起点是“气死”,
喜欢的起点是“YYDS”
感动的起点是“泪目”,
不错的起点是“大神”,
厉害的起点是“天花板”,
…………
语言越来越通货膨胀,
我们越来越难以获得事物的真实评价。
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深受其害,
一方面又无意识地成为它的拥护者。
我们都在跟风着,
以显示自己“有趣”“懂事”“不落后”。
via:
-
「哈哈哈哈」已经不够用了
https://mp.weixin.qq.com/s/LYKP-I-YYWzrzq69stHRpw -
语言早就通货膨胀了,现在“爱你”是谢谢的意思
https://mp.weixin.qq.com/s/EknGh8J7fM3U0eCAzkLkAg -
钱包虽然很瘪,语言倒是通货膨胀了
https://mp.weixin.qq.com/s/reeuIHh-lJyuPq3dak10Iw -
欢迎来到“语言通货膨胀”的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G1w6oj6yiN6o97hHQyBirQ

289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