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有主流的、最前沿的大语言模型,其核心架构 全部都是Decoder-Only(纯解码器)架构 ,深刻地反映了当前LLM领域的技术收敛趋势。
-
GPT系列 (OpenAI) :
- 绝对的Decoder-Only 。从GPT-2开始,到GPT-3,再到驱动ChatGPT的GPT-3.5和GPT-4,它们是纯解码器架构的“奠基者”和“发扬光大者”,完美地证明了这条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和“涌现能力”。
-
Gemini系列 (Google) :
- 核心是Decoder-Only 。虽然Google在宣传中强调Gemini是“从头开始构建的多模态模型”,但其处理文本和代码的核心引擎,依然是基于一个强大的Transformer解码器。它的多模态能力可以理解为将图像、音频等信息编码成一种能被这个解码器“理解”的特殊表示,然后由解码器进行统一处理和生成。
-
DeepSeek系列 (深度求索) :
- 是的,Decoder-Only 。无论是开源的DeepSeek Coder模型,还是最新的DeepSeek-V2,它们都遵循了当前主流的纯解码器架构。它们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训练数据(尤其是高质量代码数据)、模型结构的一些优化(如MoE,即混合专家架构)以及训练效率上。
-
Qwen系列 (阿里巴巴通义千问) :
- 是的,Decoder-Only 。从Qwen-7B, 14B, 72B到最新的Qwen1.5和Qwen2系列,它们的技术报告都明确指出是基于标准Transformer解码器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优化(比如使用RoPE位置编码等)。
-
Kimi (月之暗面) :
- 是的,Decoder-Only 。Kimi以其惊人的超长上下文窗口(20万字,现在已达200万字)而闻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改变了核心架构。它的创新在于解决了超长序列下,注意力机制计算量和内存占用爆炸性增长的问题(可能采用了如Ring Attention等技术),但其根本的“文字接龙”模式,依然是纯解码器的。
为什么会这样?—— 趋同演化
这就像自然界中的“趋同演化”现象(比如鱼和海豚都演化出了流线型身体,因为这是在水中高效移动的最优解)。在LLM领域,大家发现Decoder-Only架构是目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最有潜力的路径,原因我们之前也探讨过:
- 极简且可扩展 (Simplicity & Scalability) : 整个模型只由一种类型的层(Decoder Layer)堆叠而成,结构非常简单、统一。这种简洁性使得它极其容易向更大规模(更多的层、更大的隐藏维度、更多的头)扩展,从而实现“大力出奇迹”。
- 任务的终极统一 (Task Unification) : 它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NLP任务,甚至多模态任务,都统一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目标上—— “预测下一个词元 (Next-Token Prediction)” 。无论是回答问题、写代码、翻译还是看图说话,都可以被巧妙地构建成一个“文字接龙”游戏。这种统一性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通用性。
- 涌现能力的最佳载体 (Emergence) : 实践证明,当模型规模跨越某个阈值后,推理、规划、零样本学习等惊人的“涌现能力”,在Decoder-Only架构上表现得最为显著。
因此,现在各大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军备竞赛”,已经不再是探索全新的架构(比如Encoder-Decoder),而是在**“如何更高效、更强大地训练一个超大规模的Decoder-Only模型”**这个核心问题上进行深耕。竞争的焦点变成了:
- 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训练数据
- 更优化的模型结构微调(如MoE、激活函数、归一化方式)
- 更高效的训练算法和硬件基础设施
- 更有效的对齐技术(如RLHF、DPO)
3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