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5
结合前几天了解了一下windows phone 的生命周期:
Tombstoned即为winphone的墓碑机制,winphone中的伪多任务:
在这里,我再给出自己关于android和wp流畅度不同的解释,这种伪多任务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两个系统对程序的保护现场措施不同,在android里面,可以一直开好多程序,QQ,微信,微博,贴吧,酷我,等等,开的个数没有限制,那么每个程序都要保存当前页面状态,也就是保存数据,以便激活时候要进行恢复操作,好想是这样的哈,但是在wp里面,应用程序只能开五个,就好像队列一样,队列长度只有5,后面的会把前面的挤掉,那么保存数据也就最多只有5个,所以不会很占资源,这种机制也就保证了流畅度
。
在我们使用PC和WM系统时,多任务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一边听歌,一边上QQ,还能上微博发照片。可到了Windows Phone上却不支持多任务了,对于一个新的智能系统来说,确实无法让人接受。但是多任务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开的任务过多,系统用起来就会比较卡,在WM系统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为了提供用户的体验,目前的一些智能系统都放弃了这种传统的多任务方式,而采用了伪多任务,有限制的多任务和消息推送这些方法。
所谓的伪多人他并不是真正的多任务,只是通过一些处理,让用户使用起来感觉不到和多任务有什么区别。在Windows Phone中采用了墓碑机制来实现伪多任务。墓碑这个名字也很恰当。当我们运行了一个程序后,切换到另一个程序,这时因为是单任务,第一个程序会被终止掉,但是采用墓碑机制,保存了程序当前的状态和数据,当我们在切换回的时候,虽然是启动了一个新的实例,但是可以通过墓碑来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所以用户感觉不到有什么区别。
墓碑机制是系统自动完成的,但是数据的保存和恢复则是我们通过代码控制的。另外墓碑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此时程序是终止的,如果有一些下载,播放,计时的功能就无法通过墓碑机制完成到了。Windows Phone 7则通过推送机制来解决部分问题,而WP7.1 SDK中也提供了一些后台操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有关墓碑机制的相关问题可以详细参考http://wp.eoe.cn/thread-2453-1-1.html
我觉得对于开发人员来讲,有一些东西需要了解,也有一些东西必须精通,winphone这个系统本身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需要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到开发实践的技术。
下面主要总结的是winphone框架和页面的内容,声明一点,我这里很多内容是通过学习周老师的博客得来的,博客地址http://blog.youkuaiyun.com/tcjiaan/article/details/7263146,权当笔记。
新建一个winphone应用程序之后,打开App.xaml.cs我们会发现在里面的代码是这样的:
public partial classApp : Application
{
/// <summary>
///提供对电话应用程序的根框架的轻松访问。
/// </summary>
/// <returns>电话应用程序的根框架。</returns>
public static PhoneApplicationFrameRootFrame { get; private set; }
/// <summary>
/// Application对象的构造函数。
这个App类派生自Application,专门负责整个应用程序范围的各种事务的协调。
我们会注意到App里面有一个公共属性RootFrame,这就是主框架,一个WP应用程序只有一个主框架。
主框架下面是页,一个主框架下面可以包括几个或者一个页面,就像android里面的activity一样,每个页面有自己对应的xaml文件,即标签语言描述UI,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一个页面的xaml文件内容以及各项含义:
<phone:PhoneApplicationPage
x:Class="calculator.MainPage" //表示这个xaml是关联哪个类的
xmlns=http://schemas.microsoft.com/winfx/2006/xaml/presentation//这个不懂
xmlns:x=http://schemas.microsoft.com/winfx/2006/xaml//这个不懂
xmlns:phone="clr-namespace:Microsoft.Phone.Controls;assembly=Microsoft.Phone"//不懂
xmlns:shell="clr-namespace:Microsoft.Phone.Shell;assembly=Microsoft.Phone"//不懂
xmlns:d=http://schemas.microsoft.com/expression/blend/2008
xmlns:mc="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markup-compatibility/2006"
mc:Ignorable="d"
FontFamily="{StaticResourcePhoneFontFamilyNormal}"
FontSize="{StaticResource PhoneFontSizeNormal}"
Foreground="{StaticResourcePhoneForegroundBrush}"
SupportedOrientations="PortraitOrLandscape" Orientation="Portrait"
shell:SystemTray.IsVisible="True" Background="{StaticResource PhoneAccentBrush}"
这只是一个页面xaml开始的那一段代码,首先,
有两个命名空间我们要注意一下的:
xmlns:d="http://schemas.microsoft.com/expression/blend/2008"
xmlns:mc="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markup-compatibility/2006"
d可以理解为是设计时的状态,d:DesignWidth="480"就是说这个宽度和高度只是在设计时有效,也就是我们在设计器中看到的大小,并不意味着真正运行起来是这个值,有可能会随着手机屏幕的不同而自动调整,所以我们不应该刻意地设置页面的宽度和高度,以免被固定了,不能自动调整。
mc是什么呢?从语义上翻译是,是标记兼容性相关的内容,其中我们看到一句:mc:Ignorable="d",正如上面所说,d:DesignWidth是设计时的,所以,Ignorable="d"就是告诉编译器在实际运行时,忽略设计时设置的值。
SupportedOrientations用于设置页面支持的方向,如果我们希望在手机屏幕被用户旋转后,程序能够自动跟着调整,就相应地修改该属性。
Orientation属性就是用来设置当前页面的默认方向,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
其中SupportedOrientations的值有三个,Portrait,Landscape,PortraitOrLandscape,分别表示支持纵向的,支持横向的,两者都支持即根据手机重力感应自动旋转,
Orientation表示当前默认的方向,总共七种取值,Landscape,LanscapLeft,LandscapeRight,Portrait,PortraitLeft,PortraitRight,None,关于这几种的效果可以调试一下。
shell:SystemTray.IsVisible="True"这个属性表示进入此应用后系统最上方的标示是否显示,比如信号,时间,网络或wlan连接,值有false和true,false则为始终不显示,比如系统的音乐+视频就是从不会显示这些信息,到目前为止就这些了,还会继续学习………..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现在对整个文件清单不是十分了解,有待加强学习,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