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正被汽车内卷逻辑吞噬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汽车行业曾被誉为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先锋。然而,随着2023年起内卷全面爆发,这个曾经高速增长、吸金无数的赛道正在陷入价格战、过度竞争与利润枯竭的怪圈之中。更严重的是,这一“内卷病灶”正通过人才、资本、认知等多重渠道,向其他硬科技赛道外溢,尤其对尚处于成长期的机器人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这篇评论中,我们将聚焦以下三个层面:创业者行为模式的异化、投资人预期的错配、终端客户认知的误导。核心论点是:中国汽车行业形成的“以快打快、以卷应卷”的生存逻辑,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路径。

一、创业者:思维路径的“内卷迁移”,方向感迷失

过去三年里,越来越多从造车行业出走的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创业者纷纷投身机器人赛道。他们之中不乏来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车BU甚至Tier-1供应链的骨干人物。这些背景带来了宝贵的机电一体化经验、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中大型团队协同能力。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汽车行业内卷化”的思维惯性。

第一种惯性是对“量产思维”的过度依赖。在智能汽车行业,平台化造车、模组化架构、前装一体交付是基本盘。但机器人领域——尤其是服务型、特种用途、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则要求“场景先行”“问题导向”,根本无法直接套用汽车行业的快速量产逻辑。

第二种惯性是对“价格战”的路径依赖。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超过200款,2025年前4个月已有60多款车型降价,部分车型降幅甚至超过5万元,行业整体利润持续下滑,目前已降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在汽车行业,打价格战换市场、以规模换融资,曾是一种可以被容忍的生存策略。但在机器人赛道,硬件成本本就高昂、项目交付周期漫长,如果一味“模仿车圈打法”,势必导致毛利率塌陷,甚至陷入“未交付先透支”的危局。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机器人创业团队“自造整机”的冲动被抑制,纷纷转型为“机器人训练平台”“物理世界操作系统”“大模型+控制策略服务商”,绕开产品、逃避交付,只谈平台与软件。这虽然短期提升了讲故事能力,却长远削弱了产品的端到端打通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投资人:被汽车行业深深伤害后,

对机器人更焦虑

不仅是创业者,资本也深受汽车行业内卷之苦。曾经的“新势力泡沫”令一批早期投资人损失惨重,他们在蔚小理、哪吒、零跑、威马等项目上历经生死波动。一些基金甚至至今仍未回本。

这批投资人如今在机器人领域变得异常谨慎。他们普遍表现出三种倾向:

1、只投“平台型”机器人,不投“造整机”的创业公司。理由是整机重、周期长、易死。

2、倾向于“轻资产+高软件比重”团队,即偏爱做训练系统、操作软件、部署工具链的玩家。

3、更加看重快速验证场景与商业模式,不再接受“硬件研发三年后才推产品”的节奏。

这种行为逻辑虽然在防范风险,却也无形中把整个机器人早期赛道推入另一个极端——资本不再鼓励深耕场景,不再支持打磨硬件,不再为十年研发付出等待成本。这种短视的“回避风险”行为,本质上是在将机器人行业推向又一轮“PPT项目大爆发”的泡沫。

更糟糕的是,资本开始以“汽车的估值逻辑”来衡量机器人:出货台数 × 单价 × P/S 倍数。这种逻辑本质上要求机器人行业必须进入规模化交付期,才能获得估值溢价,而早期探索性的、软硬一体的小团队,则被迅速排除在主流融资之外。

三、客户:用汽车采购眼光看机器人,误判风险

我们采访了十余家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创业公司,几乎所有团队都提到一个共同的挑战——客户对交付能力的“过高预期”。

这部分客户往往来自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企业、园区基建商等传统工业大客户。他们在选型机器人解决方案时,天然套用智能汽车的认知模型:

“你是不是能批量交付?”

“模块能否标准化替换?”

“场景迁移能力强不强?”

“BOM成本清单发来,让我们看看。”

这套逻辑放在机器人行业初创公司身上,简直是“魔鬼级打击”。初创团队根本不可能像汽车行业供应商那样部署全流程交付体系。但如果不能说服客户接受“定制化+试点落地+逐步优化”的路径,就极容易陷入“客户期望值太高—首次部署失败—信任危机—拒绝复购”的死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部分机器人客户竟然提出“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打补贴”的合作模式,要求企业以极低价格交付首台设备,甚至承担试点部署成本。这种“薅早期机器人公司的羊毛”行为,正在将本就脆弱的商业模型进一步压垮。

四、逃离汽车的,不一定能拯救机器人

我们常说“赛道转型”,但很少人讨论“思维转型”。汽车行业出身的创业者、投资人、客户,在涌入机器人行业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深植心中的“速度崇拜”“规模执念”“补贴幻觉”和“估值焦虑”。

这些观念,正是汽车行业今天陷入内卷、难以盈利、长期烧钱的根源。

机器人行业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起自己的节奏感、自己的场景逻辑和自己的估值语言,最终也将被拖入同一个深渊。

我们不能再以“交付量级”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不能以“平台概念”代替真实客户价值,也不能用“PPT演示+大模型预期”替代技术产品化的长期路线。

结 语

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是一次代价巨大的产业试错。它让我们看清了快速迭代、资本助推、价格厮杀的另一面:极高的失败率、系统性的亏损和一整代创业者的燃尽。而今天,机器人行业作为下一个万亿级风口,正面临着相似的诱惑和陷阱。

如果不深刻反思,机器人将会重演汽车赛道的“高开低走”,而非走出属于它自己的深水区。

未来不属于复制“下一个汽车神话”的人,而属于那些敢于对抗行业幻觉、构建真实技术与商业闭环的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