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幕技术: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解析
1. 触摸屏与触摸屏系统简介
触摸屏或触摸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为计算机提供了一种用户输入设备,可替代或补充如键盘、鼠标或轨迹球等传统输入设备。随着图形用户界面(GUI)系统的广泛应用,触摸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实用性和易实现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触摸屏可以轻松配置以模拟鼠标的特性,因此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软件层面无需特殊软件,只需一个鼠标“驱动程序”,就能作为替代输入设备相对无缝地运行。
触摸屏系统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
触摸传感器
:这是一种具有触摸响应表面或平面的物理传感器或换能器。理想情况下,传感器是透明的,并提供相对刚性的触摸表面。其工作原理可以是电、机械、光学或声学的。
2.
控制器
:通常由微处理器控制的电子设备,为触摸传感器提供激励或“驱动”信号,接收触摸传感器对触摸的响应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触摸位置的数字坐标,并将触摸坐标传输到主机计算机。
3.
软件驱动程序
:虽然计算机系统可以在应用程序软件层面直接处理触摸事件,但将触摸事件应用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最强大和合适的方法是通过驱动程序处理。驱动程序接收来自触摸屏控制器的所有通信,管理来自接口设备(如 USB 端口、串行端口等)的中断,缓冲触摸流,处理鼠标的上下点击,最重要的是,将触摸事件转换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解释和执行的鼠标兼容光标控制命令。
2. 模拟和数字电阻式触摸屏
电阻式触摸屏是最古老的触摸屏类型之一,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就以某种形式生产。这些触摸屏是触摸屏业务中销量最大的产品之一,直到最近才被投射电容式(PCAP)触摸屏超越。
2.1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是最简单的模拟电阻式触摸屏,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原理、设计、材料、构造以及优缺点。
2.1.1 工作原理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概念基于正交两轴分压器。在这种触摸屏中,两个导电平面分别在透明导电基板上形成,每个平面专门用于一个正交坐标轴。在操作时,控制器依次在两个导电平面上施加电场,且电场相互正交。从每个平面上,与该平面上触摸位置成比例的电压被传递到控制器进行测量。
具体来说,假设 X 轴(水平轴)是下平面,Y 轴(垂直轴)是上平面。在实际的触摸屏中,两个平面之间的间距通常为 0.2 毫米或更小。控制器通常在 X 轴两端的高导电“偏置”或“驱动”电极上施加不超过 5VDC 的电位。每个导电平面通常是带有透明导电涂层的薄透明塑料或玻璃基板,涂层的方块电阻通常在 150 - 800 Ω/□ 之间,电极的方块电阻通常小于 50 mΩ/□。给定电位偏置产生的电流在基板上基本均匀,电流大小由基板的电阻率和纵横比决定,对于典型的控制器和触摸屏,电流范围从微安(uA)到几毫安(mA)。在这个导电平面中形成的电场可以将电场方向上的位置表示为与平面上任何一点的电压成比例。对于理想的触摸屏,具有给定电压的平面上任何一点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电极长轴的直线,通常称为“等电位线”。任何一个轴的等电位线偏离直线都会导致成品触摸屏的精度或线性度出现误差。线性度可能是触摸屏最重要的参数,产品规格中通常将与零误差理想条件的最大偏差表示为触摸屏对角线尺寸的百分比。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典型线性度规格为 ±2%。
在实际的触摸屏中,两个导电表面相互面对。由于间距很小,上平面必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因此需要使用规则排列的“分隔”点来保持两个基板分开,除非故意触摸。当发生触摸时,上基板在相邻点之间发生偏转并与下基板接触,形成电阻接触。该接触的电阻主要取决于接触的力和面积,对于典型的触摸屏,25 - 50 克(g)的手指接触电阻可能低至 10 Ω。在这个操作点,X 轴被施加控制器电压,Y 轴测量输入电路被启用,但 Y 轴偏置未启用。X 轴上触摸位置的电压被耦合到 Y 轴并应用于 Y 轴测量输入电路。当控制器完成采集和验证程序后,处理 Y 轴触摸位置。这通过禁用 X 轴的偏置,启用 Y 轴的偏置,并启用 X 轴的测量输入电路来实现。此时,仍然偏转并与 X 轴基板接触的 Y 轴基板成为信息平面,X 轴基板成为拾取层。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以及所有模拟电阻式触摸屏具有以下特点:
- 任何能够使上基板充分偏转以与下基板接触的物体都可以激活触摸屏。因此,不仅手指,任何类型的触控笔都可以与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配合使用。
- 触摸屏报告触摸的近似质心或重心。因此,几乎任何尺寸的手指或触控笔都可以相当准确地解析触摸屏(及其典型的底层显示器)上的特定点。然而,正是这个特性使得标准模拟电阻式触摸屏无法单独解析多个触摸,而是对多个触摸进行平均。
- 上基板提供了一个抗污染的表面,可以轻松地与显示器边框或外壳进行环境密封。
2.1.2 设计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总体设计非常简单。对于给定的构造(通常由制造商为部分或全部产品线确定),只需要指定可检测触摸的有效区域和整体物理尺寸。大多数其他细节,如触摸屏与控制器连接电缆的配置和放置,以及有效区域与可视区域的偏移,将由客户提供,并可以轻松地纳入标准设计模板。可视区域定义为触摸屏基本上透明的部分,包括有效区域。因此,可视区域通常包括有效区域和电极图案之间的狭窄边界,当触摸屏被触摸时,该边界不会报告触摸。显示器边框通常与该区域的触摸屏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电极设计与相对均匀的导电基板配合使用时,可以生产出线性度极佳的触摸屏,特别是在电极边缘附近。这是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非常理想的特性之一。
2.1.3 材料和构造
- 基板材料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常用导电涂层是氧化铟锡(ITO),它可以涂覆在塑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触摸屏中最常见的)和多种玻璃上。化学强化(CS)玻璃也可以进行 ITO 涂层,但热钢化玻璃不能进行 ITO 涂层,因为 ITO 涂层过程中的热量会基本消除钢化效果。触摸屏可以组装并随后层压到另一个基板上,例如由两个柔性薄膜层(通常称为“薄膜 - 薄膜”构造)层压到玻璃或刚性塑料背板上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薄膜 - 薄膜构造常见于非常小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但大多数大型(对角线 10 厘米及以上)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是在玻璃下基板和 PET 上基板上生产的。化学强化玻璃是较小触摸屏和薄膜 - 薄膜构造的层压背板的流行选择,因为 CS 工艺适用于厚度达 3 毫米的钠钙浮法玻璃(或任何高氧化钠玻璃)。对于相同厚度的基板,CS 玻璃基板的强度可能是退火钠钙玻璃基板的五倍。
- 电极材料 :对于薄膜 - 薄膜构造,电极和连接电路必须通过不损坏塑料基板或其 ITO 涂层的工艺制造。因此,电极通常限于通过紫外线、可见光或低温热固化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几乎全部是银)。玻璃下基板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银油墨,但也可以选择高温烧制的(通常)银电极。纳米颗粒银和金油墨的开发工作表明,触摸屏电极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改进,但目前这些材料在触摸屏中的商业应用似乎很少。早期生产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中,印刷油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是一个问题,烧制银电极的性能明显更优。然而,更好的银油墨和在银上广泛使用的透明绝缘油墨(通常称为“电介质”)已经提高了非烧制油墨的性能,使得对于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来说,烧制电极工艺似乎没有太大优势。此外,烧制银电极工艺在 ITO 沉积后工艺中实施困难,因为在烧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大气控制,ITO 的均匀性和电阻率会受到严重影响,银的存在也会局部影响 ITO。这些考虑通常使得烧制银电极工艺只能由 ITO 涂层商进行,从而消除了大规模生产 ITO 涂层玻璃和印刷电极设计的显著成本优势。
- 表面处理 :电阻式触摸屏的一个常见客户指定特征是上平面基板的表面光洁度。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将该丙烯酸表面指定为抛光或哑光光洁度。哑光光洁度材料的“60°光泽”评级通常约为 90,而抛光光洁度是镜面反射表面,光泽评级为 130 或更高。当用典型的光泽计测量时,完美反射表面的光泽度定义为 200。使用 60°光泽计读数来指定哑光光洁度的程度是这种材料的一种流行但不太合适的选择。在触摸屏行业的早期,测量光泽和相关参数的快速简便技术很少,60°光泽计是从汽车行业采用的,用于测量油漆光洁度。由于基板另一侧存在 ITO 层,哑光光洁度的测量光泽度比实际更高(即更具反射性)。更有用的表面纹理测量参数是雾度,但该参数在材料或成品规格中仍未普遍给出。一个相关参数,图像分辨率,几乎已从公布的触摸屏规格中消失,但它仍然是将触摸屏光洁度的雾度和光泽与透射图像质量相关联的非常有用的方法。最常见的测量图像分辨率的方法是使用 1951 年美国空军分辨率测试图(也称为“空军条形图”),该图由 MIL - STD - 150A 指定。
- 上基板材料 :大多数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上基板由 125 - 175 毫米的 PET 制成,其外表面(非 ITO 涂层表面)粘结有一层约 13 毫米的丙烯酸硬涂层材料。硬涂层的铅笔硬度评级根据测量标准的不同为 2 - 4H,比原始 PET 硬得多,但在使用中仍然会磨损,并且用硬的小半径触控笔很容易损坏。一种解决磨损问题的改进方法是在上基板外表面层压一层非常薄(0.1 毫米)的玻璃。
- 电路隔离 :为了使触摸屏正常工作,通常需要对两个触摸屏基板上的印刷连接电路与相邻电极进行图案化或隔离。隔离通常通过减法工艺(如蚀刻或激光烧蚀 ITO)来实现,围绕电路迹线和有效区域的非驱动边缘。另一种不需要蚀刻或烧蚀的替代方法是完全加法工艺,即在 ITO 上印刷介电层,通常在基板的整个非有效区域。然后印刷连接电路和电极,连接电路位于介电层上,电极位于有效区域边缘的暴露 ITO 表面上。还可以在连接电路和驱动电极上进一步印刷第二层介电层。也可以在涂层过程中通过选择性沉积 ITO 来实现隔离,但这种工艺仅在高产量产品中经济可行。
- 分隔点 :电阻式触摸屏中的分隔点大小和点阵列间距因制造商而异。分隔点的大小(直径和高度)和阵列设计通常是制造商的固定参数。点通常通过丝网印刷工艺施加。可用触摸屏中使用的点直径约为 0.07 - 0.2 毫米,点的最大高度(靠近中心点)通常约为点直径的 0.1 - 0.2 倍。大多数点具有半球形横截面,这种形状主要是由于沉积墨滴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决定的,并且决定了点的高度。可以通过改变点墨的粘度或向墨中添加填料来稍微改变点的高度,但通常无法实现超出给定范围的轮廓。较大直径的点可以使用细间距聚酯或不锈钢丝网成功印刷,但较小的点(约 0.4 毫米或更小)必须使用带有开孔的箔型丝网印刷。这些丝网限制了印刷配方的灵活性,并且直径与高度的比率不能显著变化。偶尔,点会与其中一个基板的介电层使用相同的材料并同时印刷。
一个设计良好的分隔点阵列必须考虑以下多个要求:
|要求类型|具体要求|
| ---- | ---- |
|电气要求| - 点必须由非导电材料制成,典型的点由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制成。触摸屏的绝缘电阻应至少为 1MΩ,常见值为 10 MΩ 或更高。
- 触摸屏是一个分布式电阻(R) - 电容(C)网络,在考虑触摸屏电容时,可以将其建模为单节 R - C 低通网络。电容决定了触摸电压在控制器测量电路输入处的稳定时间,长稳定时间可能导致测量误差。大多数商用控制器具有足够快的 A/D 转换器和足够长的延迟时间以避免稳定时间误差,一些控制器还具有软件可调的稳定时间参数。这个问题最有可能在嵌入式系统中出现,其中带有“内置”四 wire 控制器功能的微处理器与大型触摸屏一起使用。通过在触摸触摸屏时用示波器探测触摸屏与控制器输入的连接,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稳定时间。
- 较宽的点间距意味着触摸屏有效区域内的总点数较少,因此在“拖动”操作(这是具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用户操作)时需要跨越的点数也较少。用手指,特别是用半径相对较小的触控笔经过一个点时,经常会导致触摸丢失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控制器向系统报告这个“非触摸”事件。|
|机械要求| - 较窄的点间距会增加激活力并提高系统对意外触摸的拒识能力。相反,较宽的点间距会降低激活力并降低对意外触摸的拒识能力。
- 调整点图案可以解决电阻式触摸屏的一个已知问题,即触摸时上基板粘在下基板上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涉及的材料之间的内聚力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或仅仅是缺少一个点导致的。解决方案可能包括表面处理 - 通常是对一个或两个基板的导电层下的基板进行纹理处理。然而,这种解决方案并不理想,因为触摸屏任何内外表面的纹理都会降低图像分辨率。Elo Touchsystems 在其电阻式触摸屏中使用非方形点图案来防止这个问题,但这种方法并未广泛使用。
- 点可以附着在触摸屏的任一导电表面上。然而,多次实验表明,将点附着在下部(刚性)基板上可以提高点的使用寿命。
- 电阻式触摸屏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故障机制是在频繁触摸的位置,柔性基板会出现故障。在大多数电阻式触摸屏中,柔性上基板在触摸屏的大部分区域靠在点的顶部。当触摸屏被触摸时,基板在点顶部周围的反复弯曲会破坏接触点周围的 ITO 涂层(ITO 是最常见的导电涂层),导致该区域的导电性丧失,进而导致触摸报告不准确,最终导致该区域完全失去触摸响应。因此,应使用与系统其他要求一致的最宽点间距来延迟这种故障类型的发生。在电阻式触摸屏中使用紧密间隔的点来实现“手掌拒识”(从而使触摸屏仅对小尖端触控笔或指甲有响应)的技术并未成功,通常会导致频繁触摸位置的 ITO 迅速损坏。|
|外观、光学和人体工程学要求| - 当底层显示器为黑色时,大点很容易被看到,有时会成为客户投诉的问题。许多用户在显示器开启时也能看到点,这会分散用户体验。
- 点在上基板上形成的额外轮廓很容易被大多数用户感觉到,特别是在拖动操作中。|
客户可能会对分隔点阵列设计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关于最接近有效区域边缘的点的位置。分隔点通常比粘合剂的高度小一个数量级,因此在防止有效区域边缘附近的触摸屏意外激活方面相对不重要。然而,这些点仍可能干扰有效区域边缘附近触摸屏的轻松激活。选择性消除这些点或将整个点阵列进一步远离有效区域边缘可能会改善边缘激活特性。如果粘合剂的高度接近点的高度,边缘附近点的位置可能对设置边缘附近触摸屏的激活力有重要影响,但很难实现粘合剂厚度接近点的高度。
使用触控笔激活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时,靠近分隔点的激活会导致损坏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小半径触控笔尖会减小柔性上基板的偏转半径,导致脆性 ITO 涂层更快破裂。消除或显著降低这种故障机制的发生率是替代导电涂层(如 CNT 和 PEDOT)的另一个理想特性。
早期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采用集成互连电缆或“尾巴”,这些尾巴是基板材料的延伸,并覆盖有印刷电极材料的延伸部分。这些触摸屏是薄膜 - 薄膜构造,层压到玻璃或刚性塑料背板上,或与具有刚性前表面的显示器(如圆柱形 CRT、等离子或 EL 类型)一起使用。当时各向异性导电粘合剂(ACFs)不可用或仍在开发中,因此没有可靠的非焊接方法来连接单独构造的尾巴。但这种构造在当今市场上不受欢迎,原因如下:
- 集成尾巴在小半径(<约 5 毫米)弯曲时会损坏,使得这些构造在当今电子产品常见的小而密集的外形尺寸中不实用。
- ITO 涂层 PET 的废料率增加对于许多产品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目前市场上标准 ITO 涂层 PET 的平均价格超过 50 美元/平方米,任何废料都很昂贵。
- 对于较旧的触摸屏系统,通常采用 0.100 中心的压接引脚和插座构造,现在对于许多电子产品的小外形尺寸来说太大了。如今首选的构造是“零插入力”(ZIF)尾巴和连接器。ZIF 构造在集成尾巴上实现时更困难且可靠性更低,因为它必须与上下接触连接器一起使用(尾巴处每个平面的导电表面在基板的相对两侧),并且在 mating 接触位置是印刷银而不是首选的金。
虽然需要考虑单独连接尾巴、ACF 和处理成本,但对于当今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来说,改进的外形尺寸和产品适用性通常胜过集成尾巴的简单性。现在,用于单独触摸屏尾巴的首选构造是聚酰亚胺基板上的铜电路。这种构造比上一代聚酯包覆铜电路有了很大改进,因为基于聚酯的构造虽然灵活且适合小半径弯曲,但在尾巴平面内相对较硬,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将显著的剪切力传递到 mating 触摸屏接触垫上。聚酰亚胺尾巴本质上与其他用于电子设备的扁平柔性电缆(FFC)产品相同,只是通常的端接方式不同。聚酯尾巴适用于焊接和压接引脚和插座端接,而聚酰亚胺尾巴可以采用 ACF、焊接或 ZIF 端接。在触摸屏端接处,铜电路可以在一侧或两侧暴露,以便通过 ACF 与触摸屏电路进行键合。在单侧端接中,所有与尾巴键合的电路都终止在下基板上,通常是玻璃。在触摸屏上需要电气“交叉”或“互连”来将上基板上的电路端接转移到下基板上,这通常通过在两个基板上重叠的银垫之间沉积银环氧树脂或银油墨来实现。随后,尾巴通过 ACF 键合到下玻璃基板上。另一种不使用交叉的替代工艺是在尾巴的每一侧暴露两个铜电路,并在一次键合循环中使用 ACF 将所有电路键合到两个基板上,这两个基板之前已在除尾巴位置之外的所有区域进行了层压。
FFC 类型尾巴的控制器端最好是 ZIF 兼容的端接,接触间距为 1 毫米或更小。每个触摸屏电路的暴露铜垫上覆盖有金。通常在暴露接触层压区域的背面粘贴一个刚性或半刚性塑料加强件,特别是当接触都在 FFC 的一侧时。通过将尾巴插入 ZIF 插座的插槽中,然后激活压缩机制(如滑块或杠杆),使插座触点压在 FFC 触点上,实现与 mating ZIF 插座的连接。结果是一个金 - 金 mating 连接,阻抗非常低,并且对于生产环境中的触摸屏系统应经历的几次 mating 循环来说足够可靠。
最后,构建一个最小化的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所需的材料是一种粘合剂,用于将下基板和上基板粘合在一起。粘合剂以“相框”形状涂覆在触摸屏外周边和有效区域外周边之间。粘合剂不仅用于将两个基板粘合在一起,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电气绝缘,并防止污染物进入有效区域。粘合剂还可以为互连电缆提供一些机械应变缓解。一些触摸屏供应商仅使用粘合剂作为两个基板之间的电气绝缘,但首选方法是在每个基板的电路上涂覆介电层。大多数触摸屏首选的粘合剂构造是塑料薄膜载体两侧的压敏丙烯酸树脂,尽管在较小的单元上有时也使用丝网印刷粘合剂。在任何情况下,丙烯酸树脂因其高剪切和剥离强度而受到青睐,在一些触摸屏中还因其良好的透明度而被使用。在没有涂覆介电层的简单构造中,粘合剂的内边缘也可以定义触摸屏有效区域的边缘。虽然丙烯酸粘合剂是首选,但它们必须与用作导电平面的 ITO 涂层兼容。许多丙烯酸粘合剂在树脂中含有大量的游离丙烯酸,这种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坏 ITO 涂层,特别是在塑料上,因此必须使用无酸配方。
上述基本材料都可以从众多供应商处商业购买。导电涂层玻璃和塑料基板已经从显示行业的分支发展成为非常特定于触摸屏的产品,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行业从这一努力中受益匪浅。这些材料以及生产成品所需的配套油墨和粘合剂在当今主要生产触摸屏和电子显示器的中国、韩国和台湾广泛可用。
典型的减法工艺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基本组装过程总结如下:
graph LR
A[ITO 涂层玻璃或塑料基板图案化] --> B[电极和连接电路丝网印刷]
B --> C[分隔点印刷]
C --> D[介电外涂层印刷]
D --> E[互连电缆键合]
E --> F[交叉银油墨或导电粘合剂应用]
F --> G[粘合剂层压]
G --> H[上基板层压]
- ITO 涂层玻璃或塑料基板通过蚀刻、激光烧蚀或选择性涂覆 ITO 进行图案化。
- 在两个基板上丝网印刷电极和连接电路。
- 在一个基板上印刷分隔点。
- 在一个或两个基板上印刷介电外涂层。
- 通过焊接或 ACF 将互连电缆键合到触摸屏电路的下基板上。
- 在交叉区域应用交叉银油墨或导电粘合剂。
- 将粘合剂层压到一个(通常是下)基板上。
- 将上基板层压到下基板上。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低成本和短使用寿命使得对其进行显著改进以提高可用性和耐用性的动力不足。虽然有许多选择,特别是在光学方面,但在配备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系统中很少采用这些改进。
2.1.4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优点
- 操作灵活,可使用任意触控笔。
- 成本低。
- 设计简单。
- 边框小,尾巴构造灵活(可单独连接)。
- 易于进行环境密封。
- 相对对电磁干扰不敏感。
- 控制器成本低。
- 一些微处理器中提供“免费”的嵌入式控制器。
- 功耗低。
- 供应商众多,亚洲已知有 60 多家。
2.1.5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缺点
- 耐用性差,特别是在使用触控笔操作时。
- 光学性能差,可见光透过率(VLT)低,反射率高,不适合户外使用。
- 仅支持单点触摸操作,不支持多点触摸。
综上所述,尽管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耐用性和光学性能较差,但由于其极低的成本和易于实现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应用中,仍然在触摸屏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触摸屏幕技术: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解析
2.1.6 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应用场景分析
基于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优缺点,其在一些特定场景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为其常见应用场景及原因分析:
|应用场景|选择原因|
| ---- | ---- |
|工业控制领域|工业环境对触摸屏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有一定要求。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相对对电磁干扰不敏感,能在复杂的工业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而且其成本低,对于一些大规模使用触摸屏的工业控制系统来说,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例如在一些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面板上,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可以满足操作人员的简单输入需求。|
|商业 POS 系统|商业 POS 系统通常需要频繁的触摸操作,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操作灵活,可使用任意触控笔,能适应不同的操作方式。同时,其简单的设计和低成本的控制器,使得整个 POS 系统的成本得以控制,适合商业场所的大规模部署。|
|教育设备|在教育领域,如电子白板等设备中,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也有一定的应用。它可以支持任意触控笔操作,方便教师使用不同类型的书写工具进行教学演示。而且其价格相对较低,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更容易接受。|
2.2 其他电阻式触摸屏技术展望
虽然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份额,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他电阻式触摸屏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例如,数字多触摸电阻式(DMR)触摸屏,它有望解决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只能单点触摸的问题,实现多点触摸功能,从而拓展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另外,在材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 CNT 和 PEDOT - PSS 涂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导电材料应用于电阻式触摸屏,以提高其耐用性和光学性能。这些新型材料可能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导电性和抗磨损性,从而延长触摸屏的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体验。
3. 不同触摸屏技术对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在整个触摸屏技术领域的地位,下面将其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投射电容式(PCAP)触摸屏进行对比:
|对比项目|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投射电容式触摸屏|
| ---- | ---- | ---- |
|触摸方式|支持任意物体触摸,如手指、触控笔|主要支持手指触摸,部分支持特定触控笔|
|耐用性|较差,特别是使用触控笔时易损坏|较好,抗磨损能力强|
|光学性能|可见光透过率低,反射率高,不适合户外|可见光透过率高,反射率低,户外可视性好|
|多点触摸|不支持|支持多点触摸|
|成本|低|相对较高|
|抗干扰能力|相对对电磁干扰不敏感|对电磁干扰较敏感|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和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各有优劣。在选择触摸屏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对成本敏感、对触摸方式要求不高且使用环境相对稳定的场景,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对光学性能、耐用性和多点触摸功能要求较高的消费电子设备,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则更为合适。
4. 触摸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触摸屏技术也在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下是一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
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为了满足用户对更精准操作的需求,触摸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将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进行更细微的操作,如在绘图、设计等领域,能够实现更精确的笔触控制。
-
更好的光学性能
:提高可见光透过率、降低反射率仍然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将使得触摸屏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有更好的可视性,特别是在户外强光环境下。
-
智能化交互
:未来的触摸屏可能会具备更智能的交互功能,如能够识别用户的手势、动作甚至表情,实现更加自然和便捷的交互方式。
-
柔性触摸屏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触摸屏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弯曲、折叠,为设备的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如可折叠手机、可穿戴设备等。
graph LR
A[更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 B[未来触摸屏发展趋势]
C[更好光学性能] --> B
D[智能化交互] --> B
E[柔性触摸屏] --> B
5. 总结
触摸屏技术在现代电子设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作为一种传统的触摸屏技术,虽然存在耐用性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但因其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仍然在一些特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他电阻式触摸屏技术以及新型导电材料不断涌现,有望弥补四 wire 电阻式触摸屏的缺陷。同时,与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等其他技术的对比,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触摸屏技术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未来,触摸屏技术将朝着更高性能、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交互体验。在选择触摸屏技术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具体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
超级会员免费看
13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