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终结与科学大停滞
摩尔定律是在1965年由Intel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著文提出的,他指出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每年会翻番,半导体的性能与容量将以指数式增长。1975年,他又修正了该定律为:每隔24个月晶体管的数量将翻番。晶体管数量翻倍带来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小、更便宜。这就引出了摩尔定律的经济学效益,因为对芯片来说,集成度越高,晶体管的价格就越便宜。这样一来,芯片上各部分的成本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下降。
那么,摩尔定律是否能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呢,而半导体产业的钱也是否能一直这么好赚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曾有人把科学领域比作一个果园,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则是科学家们栽下的果树,革命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另一次革命发生之前,人们只是在摘前人载的果树上的果实。而到了人类科技的瓶颈期,就像是果园里所谓“低垂的果实”都已经被摘完了,剩下的全都是难摘的果子。正如现在将近末期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发展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帆风顺,继续沿一条路发展的难度会越来越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提到,这将会是一个技术消亡的问题,终究会达到物理极限,人们不可能继续将晶体管做得更小,而这就是摩尔定律真正终结的时候。如果没有发生再一次科技革命的话,未来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