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sum--tpofinder 平面纹理物体识别

本文介绍了使用tpofinder库进行物体识别的过程。该库基于二维图像,通过局部特征匹配实现快速安装与集成。文中详细记录了从物体训练到识别,并结合舵机控制的应用实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开始是打算用Roboearth来做物体识别的,但是折腾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做训练物体模型实在是很麻烦,识别的效果感觉也不太好。然后搜了其它的可以用于物体识别的库,包括ROS里的object_recognitionPartsBasedDetector还有OpenTLD等等,发现这些东西很多文档都不全,配置也很麻烦,我用不来。

然后我发现了tpofinder,这仍然是一个用二维图像来做物体识别的库,这句话说得很好,"in the robot challenge, we required software that is quickly installed, compiled, and integrated. "。tpofinder用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张物体的图片用作训练,不过由于依靠的是物体的平面纹理,对书本封面,咖啡盒之类的东西识别效果比较好,如果是没有什么纹理特征的东西就不行了。据那篇文章说,"it is a bag-of-features approach, where the test images and the models are described by local features that are somewhat robust towards scale, rotation and change in illumination. ",看了一下源代码,发现它主要用的应该是ORB特征,包含在OpenCV 2.3以后的版本中,这个特征是Willow Garage做的,比sift和surf还给力。

实际到了我来做物体识别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了,要准备期末考和考研。原本我的想法是用cvblob把物体的运动轨迹做出来,然后根据运动轨迹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惜时间有限,我们的项目也马上结题了。最后只是简单地调用了一下tpofinder识别出几个物体,然后算出轮廓矩计算中心位置,让舵机粗略对正物体,仅仅做到这一步。没有用上ROS OpenCV的cv_bridge接口的原因是图像无法处理,却又不报错,但是我用OpenCV最简单的画圈函数在图像上花个圈却没有问题,不明原因。折腾好久之后终于放弃,只能用OpenCV的接口采集图像处理显示。所以这一部分的代码基本对tpofinder没有什么改动,增加的仅仅是发送消息到rostopic来控制舵机。其实还想加上语音问询,然后用ROS OpenCV的接口让它可以在rviz里显示的,然后再用Qt做一个训练过程的图形界面,但是都没有时间了。

这是舵机控制的主要代码:

    while (ros::ok()) {
        nextImage();
        if (iCount >= 15){
            processImage(detector);
            iCount = 0;
        }

        if(!foundFlag){
            if (iServoCount == 40){
                joint_msg.header.stamp = ros::Time::now();
                joint_msg.name[0] = "pan";
                joint_msg.name[1] = "tilz";
                joint_msg.velocity[0] = 0.7;
                joint_msg.velocity[1] = 0.7;
                joint_msg.position[0] = 0.055;
                joint_msg.position[1] = 0.7;
                ServoArea = 0.055;
                servo_pub.publish(joint_msg);
            } else if (iServoCount == 80){
                joint_msg.header.stamp = ros::Time::now();
                joint_msg.name[0] = "pan";
                joint_msg.name[1] = "tilz";
                joint_msg.velocity[0] = 0.7;
                joint_msg.velocity[1] = 0.7;
                joint_msg.position[0] = -0.320;
                joint_msg.position[1] = 0.7;
                ServoArea = -0.320;
                servo_pub.publish(joint_msg);
            } else if (iServoCount == 120){
                joint_msg.header.stamp = ros::Time::now();
                joint_msg.name[0] = "pan";
                joint_msg.name[1] = "tilz";
                joint_msg.velocity[0] = 0.7;
                joint_msg.velocity[1] = 0.7;
                joint_msg.position[0] = -0.695;
                joint_msg.position[1] = 0.7;
                ServoArea = -0.695;
                servo_pub.publish(joint_msg);
                iServoCount = 0;
            } 
        } 

        if(foundFlag) {
            joint_msg.header.stamp = ros::Time::now();
            joint_msg.name[0] = "pan";
            joint_msg.name[1] = "tilz";
            joint_msg.velocity[0] = 0.5;
            joint_msg.velocity[1] = 0.5;
            joint_msg.position[1] = 0.7;

            if (centerPoint.x < 213){
                joint_msg.position[0] = ServoArea+(-0.375)*0.25;
            } else if (centerPoint.x >= 213 && centerPoint.x <= 426){
                joint_msg.position[0] = ServoArea+(-0.375)*0.5;
            } else if (centerPoint.x > 426)
                joint_msg.position[0] = ServoArea+(-0.375)*0.75;

            if ( iServoCount >= 0 ){
                servo_pub.publish(joint_msg); 
                iServoCount = 0;
            }
        }


标题基于SpringBoot+Vue的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研究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与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学生交流互助平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需求及其重要性。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论、技术路线及预期的创新成果。第2章相关理论阐述SpringBoot与Vue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中的应用。2.1SpringBoot框架概述介绍SpringBoot框架的核心思想、特点及优势。2.2Vue框架概述阐述Vue框架的基本原理、组件化开发思想及与前端的交互机制。2.3SpringBoot与Vue的整合应用探讨SpringBoot与Vue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中的整合方式及优势。第3章平台需求分析深入分析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及用户体验要求。3.1功能需求分析详细阐述平台的各项功能需求,如用户管理、信息交流、互助学习等。3.2非功能需求分析对平台的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3.3用户体验要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平台在易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第4章平台设计与实现具体描述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实现及前后端交互细节。4.1平台架构设计给出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包括前后端分离、微服务架构等思想的应用。4.2功能模块实现详细阐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如用户登录注册、信息发布与查看、在线交流等。4.3前后端交互细节介绍前后端数据交互的方式、接口设计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第5章平台测试与优化对平台进行全面的测试,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同时进行优化以提高性能。5.1测试环境与方案介绍测试环境的搭建及所采用的测试方案,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5.2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WO)优化的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BiLSTM)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预测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时序预测方法难以捕捉非线性、复杂时序依赖关系的问题,通过融合CNN的空间特征提取、BiLSTM的时序建模能力及注意力机制的动态权重调节能力,实现对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的精准预测。项目不仅涵盖了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与训练、性能评估,还包括了GUI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的部署、应用领域及其未来改进方向。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特别是对深度学习、时间序列预测及优化算法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智能电网负荷预测、金融市场多资产价格预测、环境气象多参数预报、智能制造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维护、交通流量预测与智慧交通管理、医疗健康多指标预测等领域;②提升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优化资源调度和风险管控;③实现自动化超参数优化,降低人工调参成本,提高模型训练效率;④增强模型对复杂时序数据特征的学习能力,促进智能决策支持应用。 阅读建议:此资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模型架构解析,还深入探讨了模型优化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理论与实践,逐步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实现细节,并尝试在自己的项目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同时,注意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合理设置模型参数与网络结构,控制多步预测误差传播,防范过拟合,规划计算资源与训练时间,关注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以及持续更新与迭代模型,以适应数据分布的变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