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道德完美的自我挫败特性
在哲学与伦理学的探讨中,道德完美这一概念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人认为,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努力变得更好是成为一个正派之人的重要部分。然而,有观点指出,追求道德完美可能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
哲学与实践的回归
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应是行动和实践的事务。我们需要将哲学视为一种实践,让它从本质的奥林匹斯山上走下来,关注人类日常生活的现实。哲学思考应使用日常语言,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思考,避免形而上学的自我放纵。这种苏格拉底式的目标将一些哲学家联系在了一起。
道德完美的争议
Peter Winch总结了J.L. Stocks的观点,即“道德可能要求我们绝对放弃任何可明确的目标,包括自身道德完美的目标”。这一观点表明,追求道德完美或关心它可能会危及道德行动,因此道德完美并非总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好目标。这一观点与我们的直觉相悖,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努力变得更好是道德的体现。
道德完美与个人品格相关,而品格与行动密切相连。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有观点认为获得或提升美德的唯一途径是践行美德。Julia Annas强调“追求的动力”对有德行的人是必要的,Linda Zagzebski也认为伦理理论应“追踪道德发展”,这种发展受对典范的钦佩和模仿的支配。那么,追求卓越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需要明确的是,Stocks和Winch并非批评当代“完美主义”下的任何特定道德理论,他们关注的是更根本的问题,即道德如何融入人类行动。他们都反对道德提供一种特殊目标的普遍观念,但对目标的理解有所不同。Stocks认为目标总是未来要实现的东西,道德完美在他看来是一个道德改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而Winch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