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求职: 「面试试题小程序」 ,内容涵盖 测试基础、Linux操作系统、MySQL数据库、Web功能测试、接口测试、APPium移动端测试、Python知识、Selenium自动化测试相关、性能测试、性能测试、计算机网络知识、Jmeter、HR面试,命中率杠杠的。(大家刷起来…)
📝 职场经验干货:
“又要回归测试了,20 个模块手动点一遍,加班到半夜也做不完”“需求改了一行代码,全量回归又要重新来,太耗时间”—— 这是很多测试工程师的日常痛点。
某中型互联网公司的测试团队曾做过统计:在未推进自动化前,一个版本的回归测试需要 6 名测试工程师连续工作 2 天,其中 80% 的时间都在重复点击、输入数据等机械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因疲劳遗漏 Bug。随着互联网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公司已实现 “每周迭代”),“手工测试为主” 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自动化转型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
但转型不是盲目跟风学工具,而是要结合项目场景找对方向。以下三个实战路径,能帮测试工程师快速落地自动化,且已在多个团队验证有效:
路径 1:测试左移,从 “事后找 Bug” 到 “事前防 Bug”
主动和开发协作,在需求阶段就明确测试点(如接口的参数校验、异常场景,比如用户注册接口,要明确 “手机号格式错误”“密码长度不足”“验证码过期” 等测试场景),推动开发写单元测试(覆盖率目标可先设 30%,逐步提升到 50%),用 Junit、Pytest 等工具做单元测试自动化。某电商团队通过测试左移,将单元测试覆盖率从 15% 提升到 40% 后,开发阶段发现的 Bug 数量减少了 35%,大大降低了后期测试的压力。
接口测试提前介入也很关键,比如在开发完成接口开发后,测试工程师用 Postman、ApiPost 生成自动化用例,和开发联调时就跑通核心接口。比如订单创建接口,联调时就验证 “正常下单”“库存不足下单失败”“重复下单” 等场景,避免上线前才发现接口逻辑错误。某金融团队采用这种方式,将接口测试的介入时间从 “开发完成后 3 天” 提前到 “开发联调时”,接口 Bug 的修复周期缩短了 60%。
路径 2:UI 自动化,聚焦 “高复用、低维护” 场景
别一开始就追求 “全量 UI 自动化”(维护成本太高,比如某 APP 有 100 个页面,全量自动化后,一个页面改版可能导致 10 个用例失效,维护需 2 天),先选 “稳定且重复的模块” 试点 —— 比如登录、商品下单、个人中心信息修改(这些场景 UI 变动少,用例复用率高)。
工具选型上,优先选 Playwright(比 Selenium 更稳定,支持自动等待、多浏览器,比如不用手动写等待元素加载的代码,Playwright 会自动等待元素可操作),用 Page Object 模式设计用例(把页面元素和操作分离,比如登录页面的 “账号输入框”“密码输入框”“登录按钮” 放在 LoginPage 类中,用例中只调用 LoginPage.login () 方法,后期 UI 变动时只需改 LoginPage 类,不用改所有用例)。某社交 APP 团队用这种方式,先实现了登录、注册、发布动态 3 个模块的 UI 自动化,每周节省回归测试时间 12 小时,且用例维护成本每月仅需 2 小时。
路径 3:自动化闭环,从 “跑用例” 到 “出结果”
把自动化用例接入 CI/CD 流程(如 GitLab CI、Jenkins),每次开发提交代码后自动跑测试,用 Allure 生成可视化报告(清晰显示 “哪些用例过了、哪些失败、失败原因”,比如用例失败时,会显示截图和日志,方便定位问题),失败后自动发通知到团队群(如钉钉、企业微信),让问题及时被发现。
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团队搭建了这样的闭环:开发提交代码后,GitLab CI 自动触发单元测试、接口测试,15 分钟内完成测试并生成报告,若有失败用例,钉钉机器人会实时发送 “失败用例名称 + 失败原因 + 日志链接” 到开发群,开发平均 1 小时内就能响应并修复。通过这个闭环,该团队的线上 Bug 率降低了 25%,版本交付周期缩短了 1 天。
自动化转型的核心,不是 “用工具替代手工”,而是 “用自动化解放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测试”—— 比如探索性测试(模拟用户真实场景找隐藏 Bug,比如用户在弱网环境下使用 APP 的异常情况)、性能测试(压测系统瓶颈,比如电商促销时的订单接口能支撑多少 QPS)、安全测试(排查漏洞,比如 SQL 注入、XSS 攻击)。当测试工程师从 “点鼠标的人” 变成 “质量守护者”,职业价值自然会提升。
最后: 下方这份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教程已经整理上传完成,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自行领取【保证100%免费】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