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全流程避坑指南:从0到1打造靠谱测试体系

📝 面试求职: 「面试试题小程序」 ,内容涵盖 测试基础、Linux操作系统、MySQL数据库、Web功能测试、接口测试、APPium移动端测试、Python知识、Selenium自动化测试相关、性能测试、性能测试、计算机网络知识、Jmeter、HR面试,命中率杠杠的。(大家刷起来…)

📝 职场经验干货:

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历上如何编写个人信息(一周8个面试)

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历上如何编写专业技能(一周8个面试)

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历上如何编写项目经验(一周8个面试)

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历上如何编写个人荣誉(一周8个面试)

软件测试行情分享(这些都不了解就别贸然冲了.)

软件测试面试重点,搞清楚这些轻松拿到年薪30W+

软件测试面试刷题小程序免费使用(永久使用)


需求分析:别让模糊需求带偏测试方向

在软件测试的旅程中,需求分析可是基石一般的存在。想象一下,你要盖一座房子,如果连房子的户型、功能、大小都没搞清楚,那盖出来的房子能让住户满意吗?软件测试也是如此,需求分析要是没做好,后面的测试工作就像在迷雾中摸索,方向都错了,测出来的结果能靠谱吗?

在这个阶段,常见的坑可不少。需求不明确就是个 “大坑”。很多时候,产品经理给出的需求文档就像一本天书,描述含糊不清,各种专业术语和模棱两可的表述,让测试人员看得一头雾水。比如说,需求里写 “系统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这 “良好” 到底是个什么标准?是页面加载速度要在 1 秒以内,还是操作流程不能超过三步?没有明确的界定,测试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测,独自在工位骂骂咧咧。

需求变更频繁也是让人头疼不已。这边测试计划都制定好了,测试用例也写得差不多了,突然产品经理跑过来说需求改了,某个功能要重新设计。这就好比你都准备好食材要做一道宫保鸡丁了,大厨突然说要改成麻婆豆腐,你是不是得重新准备食材、调整烹饪步骤?需求变更不仅打乱了测试节奏,还可能导致之前的测试工作白费,需要重新规划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浪费。

那么,怎么才能避开这些坑呢?积极参与需求评审会议是关键。在会议上,测试人员要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产品经理、开发人员一起把需求讨论清楚。对于那些模糊不清的描述,一定要让相关人员给出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同时,要提前明确验收标准,把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验收指标都确定下来,这样在测试过程中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和依据。

测试计划:合理规划,避免踩坑

当需求分析完成,就该进入测试计划阶段了,这可是整个测试工作的路线图,规划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测试的效率和质量。很多人在制定测试计划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些误区,结果导致测试工作开展得磕磕绊绊。

先说测试范围,这可是测试计划的基础。要是测试范围界定不清楚,要么测多了,浪费时间和精力;要么测少了,遗漏了重要的功能点,留下一堆隐患。比如说,开发一个电商 APP,测试范围就包括商品展示、搜索、下单、支付、物流跟踪等核心功能,还有 APP 在不同手机系统、不同分辨率下的兼容性,以及安全性、性能等方面。如果只关注功能测试,忽略了兼容性和安全性测试,APP 上线后就可能在某些手机上无法正常运行,或者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等严重问题。

时间安排也是个技术活。有些项目为了赶进度,给测试预留的时间少得可怜,测试人员只能匆匆忙忙地完成测试,很多潜在的问题根本来不及发现。比如有些项目排期都是倒着来,先把上线时间定好,再安排开发时间和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时间。这就好比让你在一天内读完一本厚厚的书,你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根本没办法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所以,在制定测试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合理安排测试时间,给每个测试阶段都留出足够的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如需求变更、开发延期等,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避免测试计划被打乱。

人员分工同样不容忽视。每个测试人员的技能和经验都不一样,要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要是把复杂的性能测试任务交给一个刚入行的新手,很可能无法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可以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负责核心功能的测试,新手则负责一些相对简单的模块测试,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专项测试工作,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又能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很多人在制定测试计划的时候,还容易过度依赖自动化测试,觉得自动化测试可以代替一切。虽然自动化测试能够提高测试效率,减少人工测试的工作量,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测试。有些测试场景,比如界面的美观性、用户体验等,还是需要人工去观察和判断。而且,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和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反而会增加测试成本。所以,在制定测试计划的时候,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动化测试和人工测试的比例,让两者相互补充,发挥最大的作用。

用例设计:高效覆盖,拒绝冗余

测试用例设计可是软件测试的核心环节,它就像是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指导着测试人员如何对软件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测试。一个好的测试用例,能够高效地发现软件中的问题,而一个糟糕的测试用例,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遗漏重要的缺陷。

在测试用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还真不少。用例不全面就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测试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导致一些功能点没有被覆盖到。比如说,测试一个电商 APP 的搜索功能,只测试了正常的关键词搜索,却没有考虑到特殊字符搜索、空搜索、热门关键词搜索等情况,这样就很容易遗漏一些潜在的问题。

冗余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有些测试用例之间存在重复的内容,或者一个测试用例中包含了多个可以独立测试的点,这就导致了测试用例的冗余。冗余的测试用例不仅增加了测试的工作量,还会影响测试的效率,因为在执行测试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执行这些重复的用例。

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测试用例呢?等价类划分法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说,对于一个输入框,它的输入范围是 1 到 100 的整数,那么就可以将输入分为有效等价类(1 到 100 之间的整数)和无效等价类(小于 1 的整数、大于 100 的整数、非整数等),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这样就能用较少的测试用例覆盖到各种可能的情况 。

边界值分析法也很重要。在数据范围的边界处,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重点测试边界值。还是以上面的输入框为例,除了测试 1 和 100 这两个边界值,还可以测试 0、101 等次边界值,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的问题。

场景法也是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业务流程比较复杂的软件系统。比如说,测试一个电商 APP 的下单流程,就可以模拟用户从浏览商品、添加购物车、结算、支付到确认收货的整个过程,通过不同的场景来测试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包括正常情况、异常情况、边界情况等。同时,要对测试用例进行评审,让其他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产品经理等一起参与评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测试用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和完善 。

测试执行:严格把控,及时反馈

测试执行就像是一场实战,前面的需求分析、测试计划和用例设计都是为这场实战做的准备。在这个阶段,严格按照测试计划和用例进行测试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别小看这一点,很多测试事故都是因为没有严格执行导致的。

小张说,曾经有个项目,他的另一个同事在执行测试时,觉得某个功能的测试用例太繁琐,就擅自简化了测试步骤,结果上线后,这个功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每一个测试步骤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要认真执行。

及时记录测试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包括问题的描述、出现的环境、重现步骤等。这些信息对于开发人员定位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就好比医生看病,病人的症状描述得越详细,医生就越容易找到病因。如果测试结果记录不完整或者不准确,开发人员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现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开发进度,还可能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

除了记录测试结果,有效管理缺陷也是测试执行阶段的关键。在发现缺陷后,要及时提交给开发人员,并跟踪缺陷的修复情况。现在有很多缺陷管理工具,像JiraBugzilla等,都能帮助我们高效地管理缺陷。在提交缺陷时,要注意缺陷的描述要清晰、准确,让开发人员能够快速理解问题所在。同时,要给缺陷划分优先级和严重程度,这样开发人员就能根据优先级来安排修复工作,先解决那些影响严重的问题。

在缺陷修复后,还要进行回归测试,确保问题已经被彻底解决,并且没有引入新的问题。回归测试可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千万不能马虎。比如说,开发人员修复了一个支付功能的缺陷,但是在回归测试时,发现虽然支付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了,但是订单状态却无法更新,这就说明在修复缺陷的过程中,又引入了新的问题。所以,回归测试要全面、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另外,在测试执行过程中,要保持与开发人员、产品经理等团队成员的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测试人员发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缺陷,而是需求理解上的偏差或者设计上的不合理。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比如说,测试人员发现某个界面的操作流程不太符合用户习惯,通过与产品经理沟通,发现原来是产品经理在设计时忽略了这一点,经过调整后,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

验收报告:数据说话,客观准确

当测试执行完成,就到了撰写验收报告的阶段,这可是软件测试全流程的收官之作,也是给整个测试工作画上句号的重要环节。验收报告就像是一份成绩单,它记录了软件在测试过程中的表现,是判断软件是否合格、能否上线的重要依据。

一份完整的验收报告,通常包括项目基本信息、测试范围、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结果、问题与缺陷、建议与结论等内容。在撰写报告时,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要有据可依。比如说,测试结果部分,要详细列出每个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是通过、失败还是有其他问题,对于失败的用例,要给出具体的错误信息和截图,方便开发人员查看和分析。

在撰写验收报告时,最忌讳的就是主观臆断。有些测试人员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或者经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片面的解读,这样很容易误导相关人员对软件质量的判断。比如说,在测试一个电商 APP 的性能时,发现某个页面的加载时间偶尔会超过 3 秒,按照验收标准,这个页面的加载时间应该在 2 秒以内。有些测试人员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不严重,只是偶尔出现,就没有在报告中重点说明。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导致用户流失。所以,在撰写验收报告时,一定要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另外,报告的格式也很重要。虽然不同的公司和项目可能有不同的报告模板,但总体来说,报告的格式要规范、清晰,便于阅读和理解。要注意文字的表述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专业术语,让非技术人员也能看懂报告的内容。同时,要合理使用图表、图片等元素,直观地展示测试结果和问题,增强报告的可读性。比如说,用柱状图展示不同功能模块的缺陷数量,用折线图展示软件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指标变化等,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快速地了解软件的情况。

软件测试全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各种 “坑”。只有在需求分析阶段明确需求,在测试计划阶段合理规划,在用例设计阶段高效覆盖,在测试执行阶段严格把控,在验收报告阶段客观准确,才能确保软件测试的质量,为软件的成功上线保驾护航。希望这篇避坑指南能帮助各位测试小伙伴在软件测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顺利完成每一个测试项目。

总结回顾:避坑经验大汇总

回顾软件测试全流程,需求分析时得咬文嚼字,把模糊需求揪出来问个明白,明确验收标准,不然测试就像没头苍蝇。测试计划阶段,范围、时间、人员分工都得精打细算,自动化测试也不能盲目依赖。用例设计要全面且巧妙,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场景法都得用好,还得反复评审。测试执行务必严格按计划和用例来,及时记录结果、管理缺陷,回归测试也要做到位,沟通同样不能少。验收报告则要以数据为支撑,客观准确,格式规范。

软件测试之路,坑多且杂,但只要我们在每个环节都保持谨慎和专业,不断积累经验,就能逐渐提升测试能力,为软件质量保驾护航。大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多总结、多交流,让这些避坑经验成为我们的得力武器 。

最后: 下方这份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教程已经整理上传完成,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自行领取【保证100%免费】

​​​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