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对比学习在18年至今的一个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百花齐放(当前的阶段方法,模型,目标函数还没有统一,代理任务也没有统一,所以是一个百花齐放)
- InstDisc
- 受到有监督的启发
- 个体判别任务,也就是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类别
- 通过CNN将图片编码成一个特征,希望编码后的图片在最后的空间里面,相似的样本更近,不相似的更远一点,意味着每个图片的维度不能太高,不然代价就比较大。
- 大量的负样本信息存放在Memory Bank中,对于Imagenet来说有128w个图片,意味着要存储128w行。正样本就是数据增强后的,负样本就是在Memory Bank中选择4096,batch_size = 256
- 一个batch_size 学习到的特征,更换掉Memory Bank中的特征
- 正样本就是通过当前样本的数据增强,负样本就是其它图片
- InvaSpread(端到端的学习,仅仅需要一个编码器,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进行存储负样本)
- SimCLR的前身,没有使用额外的数据结构去存储大量的负样本。它的正负样本就是来自于同一个minibatch。使用一个编码器进行端到端的学习
- 相同的图片,编码后应该类似(Invariant 不变性),不同的图片编码后不类似(Spreading 分散开)
- 为什么没有取得那么好的结果呢,这就是MoCo论文中讲到的字典必须足够大,也就是在做对比学习的时候,负样本最好足够多。
- batch_size = 256 经过数据增强,又得到了256张图片。负样本就是剩下的所有的图片(原始的图片以及增强后的图片)。正样本:256,负样本:(256 - 1) * 2
- cpc(可以处理音频,文字以及在强化学习中使用),利用预测做代理任务 -
- 自回归模型,序列模型。利用前面的输入来预测后面的序列。样本中后面的序列作为一个正样本,非后面的的序列作为一个负样本,进行一个对比学习。
- Contrastive Multiview Coding/CMC(一个物体有多个视角,都可以被当作一个正样本,每个视角有可能带有噪声或者不完整。但是重要的信息在所有视角中共享)
- 主要就是学习视角不变性,抓住所有视角中的关键因素。
- 学习到的是公共的,并非细节,做一些大概的分类任务问题不大
- 一个图像的不同视角作为一个正样本,其它图片的不同视角作为负样本
- 证明了对比学习的灵活性,证明了多视角,多模态的可行性,以及可以应用到不同得领域。所以就出现了clip的模型(OpenAI),输入一张图片、一段文本,来做多模态的对比学习。
- 如果使用知识蒸馏,可以将教师、学生的模型的输出作为正样本。
- 但是也有一定得局限性,多模态可能需要不同的编码器,计算成本就比较大。一般对比学习,正负样本编码器一致。对于多模态数据,可以使用transformer一个编码器。比如clip输入图片,文本使用两个编码器(Vit,Transformer)。对于ma clip仅仅使用一个transformer对多模态数据进行处理,反而效果更好。证明了transformer的强大之处。
2、CV双雄(这个阶段发展非常迅速,有些间隔不到一个月就有一篇好的论文,imagenet不断被刷新)
- MoCo
- 利用队列,以及动量编码器形成一个又大有一致的字典,能够进行更好的对比学习。利用一个队列替换掉了InstDisc中的Memory Bank。利用数据结构去存储负样本。
- 利用动量编码器来取代了loss中的约束项,从而达到动量的更新编码器的目的,而不是更新那个特征。
- 改进简单有效。
- SimCLR
- 正负样本和InvaSpread一样,共享一个编码器。
- 发现了对比学习需要很强的数据增强技术。他们设置了更大的batch_size。训练的时间更久,加了一个可学习的g线性函数
- 它的数据增强技术,最后一层加MLP,对后续的工作有重大的影响
- 图片数据增强:原始图片,裁剪,改变色彩,旋转,cutout(将图片中某一个区域去掉),使用高斯噪声以及高斯blur,使用Sobel filtering。
- 最有效的数据增强就是随机裁剪以及随机的色彩变幻。其它的都是锦上添花
- 重大创新点就是加了一个projection(一个MLP),可以在ImageNet上提升10个点。
- zi就是要做对比学习的特征。这个g函数只是在做训练的时候使用,做下游任务的时候,直接丢掉
- 使用非线性层会提十几个点。对比学习中最后一层维度没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是128.
- MoCo V2
-
做了一些改进。加了一个MLP层,加了更多的数据增强,训练的时候利用了cosine learning rate schedule,更大的epochs。
-
相对更低的配置,更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
SimCLR v2(非常大的自监督训练出来的模型非常适合做半监督学习)
- 第一步利用自监督训练一个比较大的模型,第二步,一旦有了这么好的模型,仅仅需要一部分有标签的数据去做有监督的微调,微调结束,就有一个teacher模型,利用teacher模型去生成很多伪标签,
- 改进:1、加深模型,编程大模型。2、projection head 加深,一层很有用,尝试多加几层,实验发现两层就够了(FC + RELU + FC + RELU)。3、使用动量编码器,但是提升一两个点,原因就是这个已经用了很大的mini-batch了。
-
- SwAV(给定一张同样的图片,有不同的视角,我希望用一个视角去预测另外一个视角得到的特征,因为所有的特征按道理来说是比较接近的,做法就是把对比学习和聚类的方法结合起来)。聚类算法:DeepCluster v1,v2
- 不去和大量的负样本比,和聚类的中心点比。聚类的中心就是一个矩阵(d x k),
crop,很有用
3、 不用负样本(不用负样本,也可以做对比学习)
- BYOL(我自己和自己学)
-
一般会加负样本,防止模型学捷径。造成model collapse,learning collapse(模型坍塌,学习坍塌)
-
该模型的成绩就是不用负样本,效果照样好
-
t t‘ 数据增强的结果。f1,f2使用同样的网络架构,但是他们的参数是不同的。f1随着梯度更新而更新的。f2使用动量编码器。接下来使用projection。 然后q1在进入一个prodiction,输出结果预测sg。将匹配任务转化为了预测任务。 训练完之后只有f1留校,其它的都不要。
-
-
projection以及prediction中都有batch Norm
-
batch norm是在当前的batch中计算方差以及均值,利用均值和方差去做归一化,就意味着在算某个正样本的loss时,其实也看到了其它样本的这个特征,也就是这里面是有信息泄露的,因为有这种信息泄露,就可以把这种负样本看作隐式的负样本。
-
BYOL回应batch notm现象
-
- SimSiam(把整个过程化繁为简)
-
我们既不需要负样本,不需要大的batch_size,不需要动量编码器
-
# 4、Transformer(Vit)
-
MoCo V3()
-
-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