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则与逻辑应用:从日常到理想的思考
1. 定义的无用与语言的模糊性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看似熟悉却难以精确定义。比如“植物”这个概念,当我们说“地面上全是植物”时,我们脑海中所想的显然不是细菌之类的东西,更多的是特定大小的绿色植物。然而,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在给出“植物”的定义之前,就不能说自己知道在谈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因为在普通情况下,即使没有精确的定义,我们也能很好地交流。实际上,精确的定义在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使交流变得更糟,因为语言中那些未定义的部分似乎本身就是语言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用一幅画和“地面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描述来解释地面的样子,如果试图让这个解释变得精确,说“地面就是这个样子”,精确到每一根草和每一片叶子的位置,这显然不是我们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无论给出多么精确的解释,我们都难以接受。这表明,语言的模糊性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且合理的。
2. 语言与游戏的类比及规则的应用
语言的使用类似于人们在草地上玩球的场景。人们可能会开始各种现有的球类游戏,但并不一定会完成它们,甚至会在中间漫无目的地抛球、接球、让球落下等。这时,如果有人说这些人一直在玩一个有特定规则的球类游戏,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同样,当有人说出“N已经去世”这样的句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在按照一套固定的规则说话。他可能对“N”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愿意根据需要改变规则。
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很多概念词(如“叶子”“植物”)的使用也是如此,没有固定的含义,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就像我们在使用名字“N”时,如果我们对这个人的一些认知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并不会立刻认为“N已经去世”这个句子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使用名字时,在某种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