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本质:学习、解释与理解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其学习、解释和理解的过程一直是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能否通过解释来构建语言并使其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语言解释的局限性
当我们试图通过解释来定义语言符号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定义“‘~p’为真,当‘p’不为真”时,这其实预设了我们已经理解“‘p’不为真”的含义。实际上,我们只是给出了“~p”的定义:“p”为假。而且,在这个定义中,右侧的“p”是不能省略或随意替换的,除非借助另一个定义。这表明,右侧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关于“p”的函数,即“( )”为假。
同样,当我们解释“(x).fx”为真,当f( )对于所有替换都为真时,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可以相互推导。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这样的解释之前,就已经需要理解逻辑泛化的机制,而不是通过解释才让泛化机制开始起作用。语言的解释只是将我们从一种语言引导到另一种语言,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构建语言的运作机制。
语言学习的方式
儿童学习语言通常是通过一种语言来学习另一种语言,比如通过手势语来学习口语。手势语本身是一种语言,但我们并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符号解释来学习它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我们所掌握的。
我们也可以将学习语言类比为玩寻找顶针的游戏,通过“热,热”“冷,冷”这样的提示来引导出我们想要的动作。在学习语言时,老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诱导学生做出与愉快感受相关的动作。
语言中词与物的连接是通过语言教学建立起来的,但这种连接并不是心理上的关系。例如,将名称与对象进行分配,就像通过“那是……”这样的表述或表格来实现的,这只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给一个词赋予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