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修复还是变革
在 16 至 17 世纪,仪器的原型设计催生了众多致力于科学与技术的项目和机构。其中,培根的科学研究院(以所罗门之屋为隐喻)与德雷贝尔、博尼茨等人的工匠项目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们代表了对未来截然不同的设想,即修复与变革。
不同机构对未来的设想
- 培根的科学研究院——所罗门之屋 :培根的所罗门之屋代表了一种修复性的未来愿景。该研究院将科学和技术视为实现“伟大复兴”(Instauratio)的手段,旨在恢复人类在“原罪”与堕落之后失去的对创造物的知识和力量。在这种观念下,科学和技术能让人类重新掌控自然的本体论和既定秩序,进而自动带来社会的道德和政治进步,这一理念在启蒙运动时期演变为进步的理想,后来又发展为专家主导的技术官僚治理理念。
- 德雷贝尔和博尼茨的工匠项目 :德雷贝尔的“经验主义的愚蠢之举”和博尼茨的“跨性别政治体”等项目,强调对未知的好奇和开放性探索。他们的非正式网络没有固定议程,也不追求自然或社会中的神学和目的论秩序。这些项目认为自然和社会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人类应拥抱“契机”(Kairos),即好奇心、开放性和机遇,而非试图恢复既定的秩序。
两种实验类型的对比
| 实验类型 | 目的 | 特点 | 代表 |
|---|---|---|---|
| 启发性实验(experimenta lucifera) | 为科学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