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质之争:从粒子到波的探索历程
在光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早期,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光由类似于快速移动子弹的粒子组成,这种观点与一些观察结果相符,例如光线通过透镜和镜子的行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由此,一种流行的观点逐渐形成,即光由快速移动的小能量“子弹”组成,它们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的粒子理论,而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则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拥护者。
牛顿的粒子理论
牛顿面临的挑战是让他在 17 世纪后期进行的所有光学实验都与他的粒子理论相契合。牛顿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力学方法,其中像苹果和地球这样的物体可以被视为质点,那么为什么光不能呢?为了解释光如何通过显微镜、望远镜和眼镜等光学设备,一个简单的光粒子射线追踪模型就足够了。
牛顿还进行了棱镜和其他光学元件的实验,以证明白光由多种颜色组成。他是第一个写下大致正确的彩虹科学理论的人。他认为,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着以不同速度在天空水滴中移动的不同光粒子,从而形成了彩虹。他能够预测主彩虹的位置、角开口和颜色色散,但对于不太常见的副彩虹(颜色顺序相反)却无法解释。此外,他的理论也无法解释主副彩虹之间的亚历山大暗带。
更糟糕的是,牛顿的理论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直到他去世,冰岛晶石的实验一直困扰着他。1706 年,他在《光学》一书中发表了所有相关工作,这本书成为了光的粒子理论的“圣经”。
在牛顿时代,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光具有偏振性,一束单色光可以根据其偏振状态分成两束。这种效应就像你用偏光太阳镜看湖面时所看到的那样,太阳镜可以过滤掉约一半产生眩光的阳光,让你看清湖底的鱼。类似地,偏光眼镜还可以减少迎面而来汽车的眩光,我们在 3D 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