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协作技术的有效性:任务约束与技术挑战
1. 电子协作技术与任务适配理论简介
电子协作技术研究历史表明,其对人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之处。早期如社会存在理论和媒体丰富度理论的发展与测试,让人们认识到电子协作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随后出现了电子协作场景的分类。
由于电子协作技术常用于完成任务,因此出现了电子协作技术和任务的分类,进而发展出任务 - 技术适配理论,这些理论提出某些类型的电子协作技术更适合某些类型的任务。
Zigurs 和 Buckland(1998)的理论在任务 - 技术适配理论中较为突出,该理论将任务分为简单任务、问题任务、决策任务、判断任务和模糊任务五种主要类型,电子协作技术根据通信支持、流程结构化和信息处理三个关键维度进行区分。例如,即时通讯系统比基于 Web 的工作流控制系统提供更高程度的通信支持,但流程结构化程度较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通常比电子邮件提供更高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
然而,该理论提出的任务分类缺少一个关键元素,即任务约束,也就是任务完成过程中“不允许”的因素。
2. 任务约束理论
Goldratt(1999)的约束理论是解决任务约束问题的流行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任务完成过程的生产力和结果质量很大程度上由过程的约束决定。例如,汽车装配线的生产速度更多地由最慢、最费力的步骤(如安装挡风玻璃)决定,而不是更快、更简单的步骤(如安装车门)。这一理论对选择支持任务的电子协作工具有重要影响。
3. 基于约束视角的技术有用性
从约束视角看待协作任务并非新观点。例如,Trevino、Daft 和 Lengel(1990)指出,协作任务的关键约束(如协作者的地理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