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量子点作为量子门的研究
1. 引言
半导体量子点,有时被称为人造原子,是一种能在三维空间中限制电荷载流子的小型器件。通常通过电气门控和/或蚀刻技术,将其应用于二维电子气(2DEG)来实现这种限制。由于量子点的尺寸与费米波长相当,其电子光谱由离散的能级组成,这已在电导和光谱测量中得到了详细研究。在砷化镓(GaAs)异质结构中,量子点中的电子数量可以从零开始逐个改变。
典型的实验室磁场(B << 1 T)对应的磁长度约为10 nm,远大于真实原子的玻尔半径,但与人造原子的尺寸相当。因此,量子点的光谱强烈依赖于所施加的磁场。在耦合量子点中,即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人造分子的系统中,已观察到库仑阻塞效应、磁化现象以及离域“分子态”的形成。
受集成电路快速小型化的推动,人们对由静电耦合量子点制成的经典逻辑器件一直保持着兴趣。近年来,基于量子力学的新计算原理的发现,引发了利用耦合量子点进行量子计算的想法。与其他一些基于量子点的方案不同,本文将电子自旋S视为量子比特(qubit),即量子计算机中的基本信息单元。这具有两个显著优势:一是由真实自旋 - 1/2表示的量子比特始终是定义明确的,二维希尔伯特空间是其全部可用空间,不存在量子比特状态“泄漏”到额外维度的问题;二是在量子计算过程中,需要保持量子比特的相位相干性。在GaAs中,真实自旋的退相时间可达微秒量级,而电荷自由度的退相时间通常短得多,约为纳秒量级。
除了定义明确的量子比特外,还需要一个可控的“纠缠源”,即一种能使两个指定量子比特在特定时刻发生纠缠的机制,以实现基本的量子异或(XOR)或受控非(controlled - NOT)门操作。这可以通过临时耦合两个自旋来实现。由于库仑相互作用和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8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