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这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抗清意志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一、出身贫寒,投身起义
李定国于 1621 年出生在陕西榆林(一说延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崇祯三年(1630 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因生活所迫,毅然投身于张献忠领导的陕北饥民起义军。张献忠见李定国相貌不凡,聪明伶俐,便将其收为养子,从此李定国便跟随张献忠转战各地。
在长期的征战生涯中,李定国迅速成长。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崇祯十年(1637 年),年仅十七岁的他就已能率部下二万人,跟随张献忠攻打豫和楚。他不仅作战勇敢,还十分注重学习,喜欢研读兵书和《资治通鉴》等典籍,这使他在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上远超常人。在军中,李定国以宽容和仁慈著称,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二、联明抗清,共御外敌
1644 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迅速占领了北方大片领土。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农民起义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646 年,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战死,大西军群龙无首,陷入了困境。此时,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张献忠的义子们挺身而出,收集大西军残部,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在大西军的发展方向上,李定国与孙可望产生了分歧。孙可望主张率部南下,占据广东南岭一带,若局势危急则出海自保;而李定国则深明大义,力主联明抗清,恢复大明江山。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李定国的主张得到了采纳。四人设坛盟誓,决定联明抗清,并共同攻取云南,作为抗清基地。
1647 年,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人率领大西军入滇。他们采取诱敌之策,声称此行是奉南明政权之命,为沐天波复仇、讨伐叛逆。云南百姓信以为真,沿途纷纷开城迎降,大西军得以乘势长驱直入。入滇之后,李定国与刘文秀分兵而进,迅速围歼了沙定洲部,稳定了云南局势。在此战中,李定国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以其宽仁的政治手腕赢得了军民的爱戴。他处决了沙定洲及其核心爪牙后,宽释了其余部众,并严令全军军纪森严,秋毫无犯,违令者斩。此后,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人以云南为根基,广纳流亡,屯田养兵,蓄势待发,准备与清军展开长期的斗争。
三、两蹶名王,威震天下
1652 年,李定国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大西军兵分两路出师抗清,北路军以刘文秀为主将,进攻四川;东路军以李定国为主将,进攻湖南,孙可望则留守滇黔。李定国率领东路军,以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带领十万大军,五十战象,从贵州出发进军黎平、靖州。
李定国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四月攻克黎平,五月大破靖州,随后收复宝庆,直趋桂林。在桂林之战中,李定国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他将自己在云南时训练好的象队投入战斗,清军面对这些庞然大物,顿时大乱,纷纷溃败而逃。李定国乘胜追击,下令猛攻桂林,经过三天大战,成功克复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此役之后,李定国乘胜追击,收复了广西平乐、梧州等地,尽复广西全省。
李定国平定广西后,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继续挥师北上,进军湖南。八月,他收复永州,向衡州进发。在这期间,李定国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欢迎和支持。短短七个月的时间里,李定国的军队就收复了两个州,郡县十六处,开辟土地约三千里,军中声望大震。
然而,李定国的辉煌战绩引起了孙可望的嫉妒和猜忌。孙可望担心李定国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对李定国进行掣肘。但李定国以大局为重,并未与孙可望计较,而是继续专注于抗清大业。
此时,清军为了挽回败局,派宗室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万精兵,直扑长沙,妄图阻止李定国的进攻。李定国避其锐气,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佯装败退,将清兵引入早已准备好的天罗地网。十一月,在衡阳城下,李定国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李定国身先士卒,指挥若定,经过一番苦战,成功阵斩尼堪亲王,取得了衡阳大捷。此役清军大败,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李定国两蹶名王(孔有德和尼堪),天下震动,他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黄宗羲曾高度评价李定国:“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 李定国的辉煌战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南明军民的抗清斗志,也让清廷为之震惊,甚至一度产生了与南明议和的想法。
四、南明内讧,力挽狂澜
李定国在前线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然而南明内部却陷入了严重的内讧。孙可望见李定国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心中的嫉妒和野心愈发膨胀。他不仅在军事上对李定国进行掣肘,还妄图谋朝篡位,自行称帝。1654 年,李定国收到永历帝的密诏,得知孙可望正在谋划叛逆之事,让他统兵护驾。李定国感激永历帝的信任,痛哭流涕地接下了诏书,发誓要为永历帝除掉逆臣。
1656 年,李定国奉诏出兵讨伐孙可望。在这场内战中,李定国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先招降了孙可望的大将白文选和马维兴,并将他们封为郡王,这一举动极大地动摇了孙可望的军心。孙可望见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只好带着家眷去了武冈,投降了清军。李定国成功平定了孙可望的叛乱,稳定了南明的局势。此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命他主持南明的军政事务。
然而,孙可望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南明的军事力量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清军趁机加大了对南明的进攻力度,南明政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李定国深知局势的危急,他一方面积极整顿军备,加强军事防御;另一方面,他四处联络抗清力量,试图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
五、血战磨盘,悲壮失利
1658 年,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进军贵州,南明形势岌岌可危。此时,刘文秀已经病逝,李定国只能独自承担起抗击清军的重任。他奋力抗争,派出三员大将抵御清军的三路袭击,然而由于力量悬殊,均告溃败,清军直攻云南。李定国和冯双礼出战试图收复贵州,但未能成功,安隆也随之失守。李定国无奈之下,只能带领永历帝去了永昌。
1659 年春,李定国让靳统武护送永历帝去腾越,自己和白文选断后,屯兵玉龙关。清军随后攻至,白文选战败,双方于磨盘山展开了一场决战。李定国坐在山顶督战,他指挥着南明军队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尸横遍野,死伤无数。李定国手下的大将窦民望、王玺均力战而死。然而,由于叛徒的告密,清军提前得知了李定国的作战计划,李定国最终未能歼灭入侵清军,自身也损失惨重。经此一役,南明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抗清形势愈发严峻。
六、缅甸救主,含恨而亡
磨盘山之战后,永历帝被马吉翔带走进入缅甸。李定国随后来到孟艮,白文选屯兵边境,李定国则回猛缅收拾残部,试图重振士气。1660 年,白文选从木邦攻打阿瓦,想要带回永历帝,但不幸失败而归。次年,李定国和白文选合军再次攻打阿瓦,他们上书三十余封奏疏迎接永历帝,然而均被马吉翔阻拦,未能送达。李定国和白文选迎战缅甸军队,虽然打败了缅甸军,但缅甸方面最终还是没有交出永历帝。
李定国计划造船走水路攻破缅甸,营救永历帝,然而缅甸军队却将他的船只全部焚烧。此时,白文选在吴三桂的招降下,最终投降了清军。1662 年,缅甸王在吴三桂大军的压力下,将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绞杀。李定国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一生致力于抗清复明,为了保护南明政权,不惜出生入死,然而最终却未能挽救永历帝的性命,南明政权也随之覆灭。
1662 年六月,在李定国生日当天,他因悲痛过度,一病不起,最终含恨而亡。临终前,他告诫其子李嗣兴和部下 “宁死荒郊,勿降清也!” 李定国虽然离世了,但他的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尽管他的儿子李嗣兴后来率部队归降了清军,但这并不能掩盖李定国一生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
七、历史评价,千古流芳
李定国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壮色彩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南明永历政权的中流砥柱。他在抗清斗争中,屡立战功,两蹶名王,威震天下,为南明政权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堪称卓越。他不仅善于指挥大规模的战役,还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出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
同时,李定国还是一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和忠义精神的英雄。他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清的立场上,即使在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为了恢复大明江山,不惜与清军进行殊死搏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忠义精神,深受后人的敬仰和赞誉。永历史臣刘茝在《狩缅纪事》中称赞李定国 “晋王之死,大有田横之风,不若白文选束甲来降,气节扫地 。” 清代戏曲作家李天根在其著作《爝火录》中赞李定国 “真虎将也”,堪比三国名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 。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抗清英雄,他宁死不屈的气节,值得人们永远称颂 。当代明清史专家郭影秋称李定国不止是一个坚持抗清的杰出英雄,而且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政治家。
李定国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而奋斗,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如今,当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李定国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辉,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