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中,无数民间史著者以笔为刃,记录下王朝更迭中的苦难与抗争。朱子素所著《嘉定乙酉纪事》便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部,这部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纪实作品,以亲历者的视角忠实记录了 1645 年嘉定地区在清军铁蹄下的悲壮历程,为后世留下了关于 "嘉定三屠" 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作者朱子素:血色记忆的忠实记录者
《嘉定乙酉纪事》的作者朱子素,字九初,号湛庵,是明末嘉定(今属上海)的一位士人学者。他出身于当地著名的文化世家,为嘉定竹刻艺术创始人朱鹤的曾孙、竹刻大家朱缨之孙,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的文化素养与历史意识。崇祯十三年(1642 年),朱子素考取诸生资格,成为明王朝的基层知识分子,这一身份既赋予他记录历史的能力,也让他对王朝覆灭有着更为痛切的感受。
作为土生土长的嘉定人,朱子素世居县城东城清镜塘(又名东塘),这里正是清军屠城时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这场浩劫中,他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亲身经历者。尤为重要的是,朱子素与当地抗清领袖侯岐曾为密友,在侯岐曾的日记中,朱子素是出现最为频繁的友人,这种亲密关系使他能够深入了解抗清义举的内部情况。
这部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个异名版本,如《东塘日札》《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屠城惨史》等,这些不同书名的版本内容大致相同,仅在个别细节上略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该书在清初长期未能公开付梓,主要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隐秘传播,抄录者在传抄过程中常有增删改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标题与文本面貌。直到后世,这些珍贵的民间记录才得以整理出版,让这段被遮蔽的历史重见天日。
书写背景:明清易代之际的嘉定浩劫
《嘉定乙酉纪事》的创作背景与 1644 年清军入关后的全国局势紧密相连。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王朝统治崩溃。随后,清军在吴三桂引导下入关,迅速击败李自成政权,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同年五月,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试图延续明朝统治,但这个政权内部矛盾重重,腐败无能,根本无力抵挡清军的南下攻势。
弘光元年(1645 年,乙酉年)春三月,清军主力由河南分道南下,兵锋直指江南。四月,清军攻破扬州,制造了惨绝人寰的 "扬州十日" 大屠杀,对江南地区的抵抗力量形成极大震慑。五月,清军渡过长江,南京弘光政权随即瓦解,忻城伯赵之龙率领文武官员开门迎降,清军顺利进入南京。在这种 "三吴百城,望风奔溃" 的局势下,清军开始向江南各府县派遣官员,建立统治秩序,嘉定县也面临着改朝换代的严峻考验。
清军在江南推行的 "剃发令" 成为激化民族矛盾的导火索。按照满族习俗,男性需剃去头顶前部头发,留发梳辫,这与汉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传统观念形成尖锐冲突。清廷强制推行 "剃发令",提出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残酷政策,极大伤害了汉族民众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当剃发令传至嘉定后,"远近大譁",民众 "市上大呼曰:安得官军来,为我保此髮膚",自发的抵抗运动由此爆发。
嘉定当地的抵抗力量主要由士绅倡导、民众参与的乡兵组成。五月十五日,嘉定开始按户籍抽丁组织乡兵,推太学生须明徵负责团练事务。但这支临时组建的武装力量缺乏统一指挥和正规训练,且内部矛盾重重,乡兵首领 "逼索衣甲银不貲",各种势力趁机勒索钱财,显现出松散混乱的状态。与此同时,原明朝官员如吴淞总镇吴志葵等人态度暧昧,"巽懦观望",既想保持兵权,又不愿承担抗清责任,导致嘉定的抵抗力量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组织。这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为随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主要内容:屠城惨状的逐日记录
《嘉定乙酉纪事》采用日记体形式,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从弘光元年五月至七月间嘉定地区的抗清斗争与遭受屠城的全过程。全书以 "事非灼见亲知,不敢增饰一词" 为写作原则,作者在文末明确表示:"予目击酷冤,不忍无纪,事非灼见亲知,不敢增饰一词。间涉风闻,亦必博访耆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书。" 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作品的史料价值。
作品首先记录了嘉定乡兵的仓促组建与初期抵抗。五月二十八日,前监军杨文驄在苏州杀死清军安抚使黄家鼒,激发了江南地区的抗清热情。六月二十四日,清军任命的嘉定县令张维熙到任,吴志葵派兵欲袭击县城,张维熙仓皇逃走,百姓纷纷出奔,"遗嬰兒、失婦女者無算"。闰六月十二日,剃发令传到嘉定,彻底点燃了民众的反抗怒火,"諸鄉義兵,不約而起",六都举人王某与其弟组织王家莊兵七百余人,石冈监纪知县支益组织千人,南翔大姓招募二千人,形成了群众性的抗清浪潮。
闰六月十四日的东关之战是初期抵抗的高潮。当日,嘉定义兵夜袭停泊在东关外的清军战船,焚毁四十余艘,斩首八十三人,清军副将梁得勝狼狈逃窜。作者详细描绘了战斗场景:"漏下三鼓,諸兵蜂擁而前,競舉火燒得勝船",并记录了清军船上所载 "精金、美珠、名劍、寶刀無數,悉付一炬" 的细节。尤为令人痛心的是,舟中被掳掠的妇女 "悉被焚",其中一位翰林公之女哭喊道:"我足被鎖,不得脫",最终葬身火海,展现了战争对无辜平民的摧残。
七月初,清军主力在李成栋率领下对嘉定进行报复性进攻,局势急转直下。七月初一日,十余万乡兵在娄塘追击李成栋部,却被清军骑兵击溃,随后清军屠娄塘,"与太仓合"。初三日,李成栋大举攻城,嘉定土城在清军攻击下岌岌可危。初四日,城陷,嘉定士绅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左通政侯峒曾、进士黄淳耀、教谕龚用图、举人张锡眉等纷纷殉国。黄淳耀在死前于西城僧舍写下绝笔:"大明进士黄淳耀,以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自裁于西城僧舍",其弟黄渊耀随之自缢。
作品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是对清军屠城暴行的如实记录。清军攻破嘉定后,"下令屠城约闻一炮,即封刀",但实际上杀戮并未停止。作者以 "直书北兵淫掠屠戮之慘狀,無所忌諱" 的勇气,记录了清军的种种暴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还记录了一些特殊人物的遭遇:太学生朱长祚遇兵而死,金德遇兵时手执家训而死,展现了不同阶层民众的苦难。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清军中有来自太仓的浦峤部,被嘉定人郭玄当面斥责:"嘉定被屠,未出数日,汝纵人面兽心,不念桑梓,亦须念汝祖宗",揭示了这场悲剧中的复杂人性。
历史价值:民间记忆的珍贵留存
《嘉定乙酉纪事》作为亲历者的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在清代官方史书对这类反抗事件多有避讳或歪曲的情况下,这部作品以 "野史体裁" 的形式,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于当时人名氏里居复加双行小注",为研究明末清初的江南抗清斗争提供了珍贵依据。现代学者将其与《扬州十日记》等作品并列为研究清初江南屠城事件的核心史料,书中对 "嘉定三屠" 的详细记载,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疏漏与不足。
从文学角度看,作品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记录极端残酷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对话和细节,让读者自行感受历史的残酷。这种 "以史证情" 的写作方式,比直接的情感抒发更具感染力,使作品不仅成为历史文献,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嘉定乙酉纪事》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记忆功能。在清初文字狱盛行的环境中,这类作品的流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抗争。朱子素在书中展现的 "不忍无纪" 的历史责任感,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董狐直笔" 的精神传承。通过记录同胞的苦难与抗争,作者实际上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守护与传承,让后世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情感与意志。
今天,当我们重读《嘉定乙酉纪事》,不仅能更清晰地了解 "嘉定三屠" 的历史真相,更能从中领悟到文化认同在民族命运中的重要作用。这部诞生于战火中的作品,提醒着我们: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唯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朱子素以其勇敢的记录,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集体记忆,这份贡献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139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