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风掠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起金浪,总会有人想起那个弯腰查看禾苗的身影。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已数年,但他播撒在人间的稻种与精神,仍在年年生长。
他的双手总是带着泥土的芬芳。上世纪 60 年代,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他顶着烈日逐株观察,在败育的稻穗中发现了杂交水稻的曙光。此后数十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稻田,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到非洲马达加斯加的种植区,皮肤被晒得黝黑,球鞋沾满泥浆。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他总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他的梦想里装着天下人的温饱。“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 “禾下乘凉梦”,他做了一辈子。为了让中国人端稳饭碗,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使我国杂交水稻亩产从最初的 300 公斤跃升至如今的 1500 公斤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8 亿亩,增产粮食数千亿公斤。而当杂交水稻在印度、越南、尼日利亚等国生根结果,他又将梦想延伸为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的世界梦。
他的生命如稻穗般谦逊饱满。功成名就后,他仍保持着农民般的质朴 —— 穿 10 元一件的衬衫,戴 30 元的手表,把奖金全部投入科研。面对 “杂交水稻之父” 的美誉,他总说自己只是个 “种田人”。直到晚年,他仍坚持每天去试验田,“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在田里”。这种扎根大地的务实与淡泊,恰是最动人的科学家精神。
如今,风吹过稻田,我们总会想起他。想起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壮举,想起他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的箴言。那些饱满的稻穗,是他写给大地的诗,是留给人间的礼物。袁隆平院士从未离开,他只是化作了万亩良田,在每一季丰收里,向我们微笑。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