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粽叶飘香,端午佳节如期而至。这一古老的节日,宛如一条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河流,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裹挟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情感温度,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荡出独特的浪花。关于端午的起源,传说故事丰富多样,每一段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先民的智慧。
相传,在远古时期,南方吴越之地有崇拜龙图腾的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人们身着装饰有龙纹的服饰,划着刻有龙形图案的独木舟,在江河上竞渡,以此祈求龙的庇佑,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成为端午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还有纪念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他忠心耿耿,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然而,吴王夫差即位后,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名为胥山。此后,人们在端午这一天,也会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伍子胥,缅怀他的忠诚与气节 。
还有传说,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这一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为端午增添了一抹温情色彩。
而最广为流传的,还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战国时期,屈原心怀壮志,却遭奸佞排挤,屡被贬谪。当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他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从此,端午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屈原那炽热的爱国情怀,也化作节日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
端午的清晨,总是被艾草与菖蒲的清香唤醒。人们早早起身,将一束束带着露水的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楣之上,那翠绿的枝叶随风摇曳,似是守护家园的卫士。关于挂艾草和菖蒲,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一次,黄巢遇到一位妇人,背着大孩子,却牵着小孩子。黄巢很奇怪,就问原因。妇人说,大孩子是大伯家的遗孤,小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宁愿自己的孩子受苦,也要保全大伯家的血脉。黄巢深受感动,告诉妇人,只要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就可避免灾祸。此后,每逢端午,人们便挂艾草和菖蒲,以求平安吉祥 。老人们常说,这艾草和菖蒲能驱邪避瘟,保家人安康。年幼时,我总对此半信半疑,直到长大才明白,这简单的习俗里,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赛龙舟是端午最热闹的活动。江河之上,锣鼓喧天,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舟上的健儿们身着统一服饰,随着鼓点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动作有力而迅猛。岸上的观众们呐喊助威,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那激烈的比赛场面,不仅展现了人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更传承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品格。而赛龙舟的热闹场景,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人们打捞屈原、驱赶鱼兽的急切与坚定。
粽子,无疑是端午的主角。包粽子的过程,充满了温馨与乐趣。提前泡好糯米,准备好红枣、豆沙、糯米等馅料,洗净宽大的粽叶。将粽叶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馅料,再用绳子紧紧捆扎。看着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在手中成型,心中满是成就感。当粽子煮熟,掀开锅盖的瞬间,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交融在一起,令人垂涎欲滴。轻轻咬上一口,甜蜜的馅料在口中散开,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而这一个个粽子,也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如今,除了传统的赛龙舟、吃粽子,许多地方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活动。民俗展览中,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香囊、五彩绳等传统手工艺品;非遗体验区,孩子们亲手制作香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一些地方开展端午诗歌朗诵会,在朗朗书声中重温古人的端午情思。这些活动,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端午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在岁月的流转中,守护好这份独特的民族记忆,让端午的粽香与文化魅力,永远萦绕在中华大地之上。
在现代语境下,说 “端午节快乐” 是完全可以的。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本身就带有祈求健康平安、生活顺遂的美好寓意;如今,赛龙舟、包粽子等节日习俗也充满欢乐氛围。“安康” 侧重身体健康、生活安宁,表达对他人平安幸福的祝愿 。无论是说 “端午节快乐”,还是 “端午安康”,都是传递心意与祝福,没有对错之分,都承载着人们对亲友的美好期许和对节日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