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
文章平均质量分 93
01Byte空间
做过开发,创过业,踩过坑。从Java后台开发,PL/SQL开发,Pro*C开发,到shell脚本,再到兼职开发的MySQL DBA。
为人友善诚恳,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富有朝气,激情,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专注后端技术:Java、Shell、Socket、MySQL、Oracle、Linux、中间件、分布式、微服务。偶尔扯扯淡、分享技术干货。
https://github.com/zhouxx1055
https://zhouxx.blog.youkuaiyun.com/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万字详解TCP/IP协议】
本文系统介绍了TCP/IP协议族及其工作原理,通过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的对比,详细阐述了各层协议的功能和交互过程。重点讲解了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和四次挥手断开连接的机制,包括序列号、确认号、控制标志等关键字段的作用。文章还深入解析了IP地址、子网掩码、路由表等网络层核心概念,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说明数据包如何在不同网络间传输。最后探讨了TCP可靠传输的实现方式,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等机制,并解答了关于握手挥手过程的常见技术面试问题。全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清晰呈现了互联网通信的原创 2025-08-18 12:54:45 · 974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图解TCP/IP】
本文系统介绍了TCP/IP协议族及其相关技术,包括网络分层模型、IP协议、传输层协议、路由协议和应用层协议等核心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协议的概念和OSI七层模型,然后详细讲解了TCP/IP四层结构及其与OSI模型的区别。重点分析了IP协议的三大功能模块(寻址、路由、分包组包)及DNS、ARP、ICMP等关键技术,对比了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和UDP(无连接、高效传输)的特点与适用场景。此外还介绍了静态/动态路由算法及常见路由协议,以及Telnet、FTP、SMTP/POP3等典型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全原创 2025-08-18 10:04:50 · 455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在线公共 MQTT 服务器梳理】
本文介绍了多个免费公共MQTT代理服务器,包括Eclipse Mosquitto、HiveMQ、EMQX等,详细列出了各服务器的地址、端口和协议支持情况。文章指出这些公共服务器仅适用于测试和学习,不适合商业项目,因其存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限制。同时提供了使用注意事项,如避免发送敏感数据、控制消息频率等。对于商业项目,建议选择自建MQTT代理或专业云服务,以确保可靠性、安全性和扩展性。原创 2025-08-17 16:26:09 · 979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应用层协议: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详解】
本文摘要:MQTT是一种专为物联网设计的轻量级发布/订阅消息协议,具有低带宽、高可靠性的特点。文章详细解析了MQTT的核心特性,包括QoS分级(0/1/2)、主题层级结构、遗嘱消息等机制,对比了MQTT与HTTP的差异,并介绍了其与消息队列(MQ)的本质区别。同时阐述了MQTT协议5.0版本的改进(如共享订阅、流量控制),分析了典型应用场景(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及主流Broker(EMQX、Mosquitto)。通过客户端-服务器架构、TCP/IP基础及安全机制,MQTT为资源受限设备提供了高效的通信解决原创 2025-08-17 14:23:19 · 667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如何选择BGP机房《BGP机房选择指南》】
《BGP机房选择指南》是一篇系统介绍BGP机房选型要点的技术文章。文章首先强调BGP机房作为互联网核心枢纽的重要性,其通过BGP协议实现跨运营商高效路由交换。在选型方法上,提出"业务需求→测试网络→验证运维→成本优化"的核心逻辑,并针对不同业务类型给出配置建议。详细阐述了网络质量、运营商覆盖、路由优化、基础设施等10大评估维度,包括多线接入、延迟测试、路由策略等具体指标。最后提供了主流服务商推荐、成本分析及避坑指南,为企业在BGP机房选型时提供全面的决策参考。原创 2025-08-17 01:04:41 · 818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机房概叙】
本文系统介绍了BGP机房的核心价值与技术原理。BGP机房通过边界网关协议实现多运营商智能互联,具备自动选路、IP广播、高可用等核心功能,相比传统单/双线机房在访问速度、稳定性和跨网互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详细解析了BGP协议特性、机房工作流程、典型应用场景(如云计算、游戏服务器等),以及与普通机房的对比差异,并指出其高成本主要源于多线带宽和专用设备。随着SDN和边缘计算发展,BGP技术将持续演进,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更高效的骨干网络支持。原创 2025-08-17 00:34:47 · 1707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为什么需要BGP机房】
BGP机房是一种专门用于托管Internet边界路由器的高性能数据中心,通过高速互联网络连接不同运营商、地区和国家的网络,提供高质量、高可靠、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BGP是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的简称,它是一种用于在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BGP机房托管了大量的边界路由器,这些路由器通过BGP协议与其他AS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帮助互联网信息从源站点到目标站点进行传输。BGP机房还提供路由优化、防御DD原创 2025-08-17 00:21:20 · 81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NAT网络地址转换协议】
简单来说:NAT的核心是网络层协议,但实际应用中离不开传输层的端口支持。NAT(网络地址转换)工作在 网络层(OSI模型第三层)与传输层(第四层)之间,但更准确地说,它主要基于 网络层(IP层) 实现,同时涉及 传输层(端口信息)。NAT(网络地址转换)NAT(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是一种用于 解决IP地址短缺问题并增强内网安全 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功能是在 网络层(IP层) 对IP地址(及传输层的端口号)进行转换,使多个局域网(LAN)内的私有IP设原创 2025-08-16 19:05:08 · 104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传输层协议:TCP、UDP概叙】
本文系统介绍了TCP和UDP两种核心传输层协议的对比。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终止连接,提供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确保可靠传输,适用于Web、邮件等场景。UDP是无连接的高效协议,仅8字节头部,无连接管理、确认重传等机制,适合音视频、游戏等实时应用。文章详细解析了TCP报文格式、状态转换、连接管理流程,以及UDP的数据报结构,为理解网络传输层提供了全面参考。原创 2025-08-16 17:55:41 · 113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网络层协议:IP、ICMP(错误控制)、IGMP(组播)、ARP(地址解析)概叙】
本文介绍了TCP/IP协议族中的关键网络层协议:IP、ICMP、IGMP和ARP。IP协议是网络层的核心,负责数据包格式定义和跨网络寻址;ICMP用于网络诊断和错误报告;IGMP管理组播通信;ARP则在局域网内实现IP到MAC地址的转换。这些协议协同工作,构成了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架构,分别承担着数据寻址、网络诊断、组播管理和地址解析等重要功能。文章详细解析了各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包格式及典型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网络层协议的核心作用。原创 2025-08-16 16:53:05 · 999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网络传输协议:TCP/IP协议族概叙】
本文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的TCP/IP四层模型及其与OSI七层模型的对应关系。TCP/IP协议簇包含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每层通过特定协议(如HTTP、TCP/IP、UDP等)实现数据封装与传输。相比OSI理论模型,TCP/IP更精简高效,将OSI的高层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底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通信。文章详细阐述了各层的核心功能、关键协议及数据封装流程,通过HTTP请求示例展示了数据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完整传输过程,体现了分层架构在实现可靠、高效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原创 2025-08-16 16:22:38 · 58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网络传输设备:路由器(Router)】
关键特性多端口类型:常见WAN口(连接外网,如光纤/宽带猫)、LAN口(连接内网设备,如电脑/交换机)。无线功能(Wi-Fi路由器):集成无线接入点(AP),提供2.4GHz/5GHz频段Wi-Fi信号。QoS(服务质量):优先处理视频、游戏等关键流量,保障网络体验。总结:路由器是互联网的“交通枢纽”,通过IP地址智能选路,连接不同网络并保障全球通信,是家庭、企业及运营商网络的核心设备。原创 2025-08-16 12:40:38 · 641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网络传输设备:交换机(Switch)】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交换机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交换机作为数据链路层(L2)或网络层(L3)设备,通过MAC地址学习和转发机制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相比集线器具有冲突域隔离、全双工通信等优势。文章详细解析了交换机的三种工作模式(存储转发、直通交换、无碎片)、MAC地址表维护机制,以及VLAN、STP等关键技术。同时对比了交换机与集线器、路由器的区别,并提供了交换机组网示例和基本配置指南。最后探讨了交换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为理解网络架构提供了实用参考。原创 2025-08-15 20:54:47 · 647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网络传输:传输介质和字节码】
本文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传输中的关键概念,包括传输介质和字节码两大核心要素。传输介质作为物理层载体,涵盖双绞线、光纤等有线介质和无线电波等无线介质;字节码则涉及数据表示层的字符编码、序列化和字节序等问题。文章详细解析了OSI七层模型中各层功能,对比了TCP/IP四层模型协议,并通过数据传输示例说明数据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封装过程。同时,针对网络编程中的常见问题如乱码、字节序不一致等提供了解决方案,为理解网络通信原理和Java网络编程实践奠定了基础。原创 2025-08-15 19:36:40 · 624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网络系列之【OSI七层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预览】
本文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重点解析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对应关系。OSI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包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层具有特定功能协议。TCP/IP协议栈则包含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其协议如HTTP、FTP、TCP/UDP等在实际网络通信中广泛应用。文章详细阐述了各层功能、协议特点及数据传输时的封装/解封装过程,同时对比了OSI模型的理论价值与TCP/IP协议栈的实用优势,为理解现代网络通信架构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原创 2025-08-15 18:43:44 · 697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方法论【K8s 网关选型初判:Nginx 还是 Envoy?】作者|张添翼(澄潭)
K8s网关选型分析:Nginx Ingress与MSE云原生网关对比 本文从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三方面对比了K8s网关的两大实现方案:基于Nginx的Ingress Controller和基于Envoy的MSE云原生网关。性能测试显示,MS云原生网关吞吐量达Nginx的2倍,且TLS硬件加速使HTTPS性能提升80%。可靠性方面,MSE采用控制面/数据面分离架构,避免了Nginx高负载时的pod重启问题。安全性上,MSE一次性修复所有CVE漏洞并内置WAF防护。结论表明,MSE云原生网关在保持50%成本优势原创 2025-08-01 00:00:00 · 1690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方法论【不同规格的云主机性能梳理】
本文分析了不同配置云服务器的性能与成本对比,从2核4G到8核64G共9种规格。关键发现:1. 性能方面,4核16G配置性价比最优,QPS可达15k-40k,支持10k-20k并发;2. 成本方面,3年合约平均节省40%,5年节省55%以上;3. 2核4G服务器适合轻量应用(50-200人并发),4核16G性能约为其2.5-3倍而非4倍。文章提供了详细的性能参数表、成本分析和场景化推荐,并强调实际性能受应用架构、缓存使用等因素影响,建议通过压测工具验证真实性能。原创 2025-07-31 10:46:22 · 1361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方法论【4 vCPU 实例达成 100 万 JSON API 请求/秒的优化实践】作者|费良宏
【性能工程探索:从Linux优化到百万级QPS突破】 本文通过12个Web框架在AWS EC2上的性能测试实践,系统性地探讨了服务器性能优化的方法论。实验环境采用c6in.xlarge和c6gn.xlarge两种实例,涵盖C、Rust、Go等6种语言的框架,通过9轮优化实现从76万到120万QPS的突破。关键发现包括:禁用CPU安全缓解措施可提升6-10%性能;SCHED_FIFO调度策略使Node.js性能提升16%;网络驱动优化带来最高59.99%的性能飞跃;定制Linux内核配合系统调优最终使libr原创 2025-07-29 15:18:32 · 988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方法论【2核4g服务器能支持多少人访问?4核16g服务器是否是2核4g服务器性能的4倍?】
摘要:本文介绍了2核4G和4核16G服务器的性能评估方法,基于Little定律(L=λ×W)进行并发数、响应时间和QPS的估算。2核4G服务器适合日均UV1-5万的轻量应用,支持20-150人并发,具体取决于应用类型(静态网页可达150人,动态电商约50人)。4核16G服务器性能提升2-3倍而非4倍,支持500-2500 QPS。性能评估需考虑CPU、内存、带宽等核心指标,以及应用架构优化(如缓存、CDN)。实际QPS可通过Little定律估算或压测工具实测,不同业务场景(静态网站、API服务等)的承载能力原创 2025-07-29 09:52:39 · 1471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方法论【Little定律(Little‘s Law):L = λ × W 估算服务器性能和硬件资源】
摘要:Little定律(L=λ×W)是排队论中的核心公式,揭示了系统并发数(L)、请求到达率(QPS/λ)与响应时间(W/RT)的定量关系,为服务器性能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该定律可计算线程池规模、数据库连接数等关键参数,指导CPU核数、内存等硬件资源配置。实际应用中需注意单位统一(毫秒转秒)、稳态系统假设及突发流量缓冲(建议20%-50%冗余)。结合QPS与RT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优化系统吞吐与延迟,实现资源成本与性能的平衡。该定律适用于Web性能分析、容量规划、队列优化等场景,需配合监控工具动态调整,是高原创 2025-07-29 00:56:25 · 1131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Nginx系列之【Nginx生产环境https/tls 的详细配置】
本文提供了Nginx HTTPS/TLS生产环境优化配置指南,包含安全加固与性能调优方案。核心内容包括:1)仅启用TLS 1.2/1.3协议,配置高强度加密套件;2)通过会话缓存和OCSP Stapling提升性能;3)添加HSTS等安全头部防护攻击;4)详细参数说明及最佳实践建议。配置模板支持HTTP/2,兼顾安全性与兼容性,适用于现代Web应用部署。原创 2025-07-28 10:30:21 · 652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之Linux服务器性能【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RT)之网络开销详解】
本文系统分析了Linux服务器性能评估中的网络开销耗时问题,重点解析了响应时间(RT)的三个关键阶段:DNS解析、TCP连接建立和HTTP请求响应。研究表明,理想条件下网络开销可低至10-100ms,但实际场景中常达200-1200ms。文章详细对比了TLS1.2和TLS1.3的握手时间差异,提出DNS缓存、TCP长连接复用、HTTP/2/3协议等优化方案,并给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理论最小耗时参考值。通过综合运用CDN、就近部署、数据压缩等技术,可将网络开销控制在300ms以内,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原创 2025-07-24 01:58:54 · 1128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之Linux服务器性能【web应用之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RT)详解】
【摘要】本文系统解析了Web应用响应时间的组成与优化策略。响应时间(RT)是衡量用户体验的核心指标,由网络传输、服务器处理、客户端渲染三阶段构成:1)网络阶段包括DNS解析(50-200ms)、TCP握手(10-100ms)、TLS协商(TLS1.3需1RTT)及数据传输;2)服务器阶段含业务逻辑处理(50-500ms)、数据库查询(10-500ms);3)客户端阶段涉及资源加载与渲染(200-500ms)。优化方向包括:启用HTTP/2/3、TLS1.3会话复用、CDN加速静态资源、Redis缓存热点数据原创 2025-07-23 16:58:41 · 730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RFC 8446:TLS 1.3(The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详解】
TLS1.3 是传输层安全协议的重大革新,旨在解决 TLS 1.2 的安全缺陷和性能瓶颈。其核心改进可概括为 更安全(移除不安全算法)、更快速(减少握手延迟)、更精简(优化协议设计)。强化安全性:移除不安全的密码套件和特性,默认前向保密。提升性能:握手延迟从 2-RTT 降至 1-RTT(甚至 0-RTT)。简化设计:删除冗余字段,减少协议复杂性和攻击面。原创 2025-07-23 12:42:30 · 795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对称加密密钥中的IV(初始化向量)详解】
本文系统介绍了TLS协议中密钥生成机制及初始化向量(IV)的安全应用。重点解析了TLS1.2和TLS1.3的密钥派生过程:前者通过PRF函数分阶段生成主密钥和会话密钥,后者则采用更高效的HKDF派生机制。文章深入探讨了IV在加密中的作用原理,比较了不同TLS版本中IV的实现差异:从TLS1.0/1.1显式传输的不安全方式,到TLS1.2随机派生的改进,直至TLS1.3采用AEAD模式隐式处理的最优方案。同时分析了BEAST等典型安全漏洞成因及防护措施,强调使用AES-GCM等认证加密模式的重要性,为构建安全原创 2025-07-22 00:52:21 · 704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对称加密密钥中的PRF函数详解】
HTTP/2.0与HTTPS协议的安全机制涉及TLS握手过程中的密钥生成与加密保护。TLS 1.2采用基于HMAC的PRF函数,通过三个随机数(ClientRandom、ServerRandom、Pre-MasterSecret)派生主密钥,再扩展为会话密钥、MAC密钥和初始化向量。TLS 1.3则简化为HKDF密钥派生方案,直接使用ECDHE交换结果,通过分层派生实现更高效安全的密钥生成。核心的PRF/HKDF机制将短密钥材料扩展为安全密钥,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和前向保密性,同时防范POODLE等已知漏洞。不原创 2025-07-22 00:24:02 · 970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的三个随机数如何生成对称加密密钥?】
TLS协议通过三个关键随机数(ClientRandom、ServerRandom和Pre-MasterSecret)生成安全会话密钥。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提供随机数,通过密钥交换算法协商预主密钥,再经由伪随机函数(PRF/HKDF)生成主密钥和最终的会话密钥。TLS 1.3简化了流程,强制使用前向安全的ECDHE算法,采用更高效的HKDF密钥派生机制。安全核心在于密码学强度的随机数生成、密钥分离原则以及前向保密实现,有效防范重放攻击和密钥泄露风险。不同版本在密钥派生流程和算法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建立唯一原创 2025-07-21 16:30:25 · 1137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的密码套件(Cipher Suite)和数字证书(Digital Certificate)】
摘要:TLS协议通过密码套件和数字证书实现通信安全。密码套件决定加密算法组合,TLS1.3仅保留AEAD加密和ECDHE密钥交换以提高安全性。数字证书由CA签发,用于身份验证和公钥分发。两者协同实现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前向保密。最佳实践包括禁用弱算法、强制使用TLS1.2/1.3、选择ECDHE+AES-GCM套件,以及使用受信任证书并定期更新。常见安全漏洞如POODLE、BEAST等可通过禁用CBC模式等措施防范。原创 2025-07-21 11:54:23 · 1013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握手机制详解: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SSL/TLS Handshake】
HTTP/2.0与HTTPS协议中的TLS握手机制 TLS握手是HTTPS安全连接的核心环节,它通过三次关键步骤建立加密通信:1)协商加密套件,2)验证服务器证书真实性,3)生成会话密钥。TLS 1.2采用两轮交互完成握手,涉及复杂的不对称加密运算;而TLS 1.3通过精简加密套件(从37个减至5个)和预共享密钥机制,将握手缩短至单轮交互,效率提升5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LS 1.3强制使用具备前向保密特性的ECDHE密钥交换,彻底淘汰了存在Padding Oracle攻击风险的RSA密钥交换。当握手失原创 2025-07-21 11:12:53 · 1029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安全漏洞:POODLE、BEAST、CRIME、Heartbleed等安全漏洞】
HTTPS协议虽能提供加密通信,但TLS/SSL协议仍存在多种安全漏洞。文章详细分析了包括POODLE、BEAST、CRIME、Heartbleed等在内的11种经典TLS漏洞,解释了其攻击原理和影响版本,并给出了禁用SSL3.0、升级TLS版本、更换加密算法等修复方案。同时介绍了TLS1.3的潜在风险及新型威胁如负鼠攻击,最后从协议配置、证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防护建议,强调应禁用旧协议、使用强加密套件并保持组件更新。通过合理配置和持续监测,可有效降低TLS协议的安全风险。原创 2025-07-21 00:50:17 · 742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 1.2 和TLS 1.3 异同】
本文对比分析了TLS 1.2和TLS 1.3协议的主要差异。TLS 1.3在安全性(强制前向保密、移除弱算法)、性能(1-RTT/0-RTT握手)和效率(精简加密套件)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虽然兼容性方面TLS 1.2更广泛,但建议新系统优先采用TLS 1.3,并注意0-RTT模式的重放攻击风险。实际部署时可同时支持两个版本,优先协商TLS 1.3以获得最佳安全性和性能。原创 2025-07-21 00:34:04 · 136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HTTP2.0 及HTTPS协议【TLS/SSL 握手协议】
本文系统梳理了TLS/SSL协议演进及其核心机制。从发展历程看,TLS1.3(2018)作为最新版本,通过简化握手流程、强制前向安全等改进,成为当前最安全高效的协议标准。文章详细解析了TLS1.2的完整握手过程(包含ClientHello、ServerHello等10个步骤),并与TLS1.3的1-RTT优化握手进行对比。在协议架构方面,重点阐述了握手协议、记录协议、警报协议和变更密码规范协议四大子系统的协同工作机制,包括密钥交换(推荐ECDHE)、证书验证、会话密钥生成等核心流程。最后从加密算法、性能表现原创 2025-07-21 00:05:06 · 795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之Linux服务器性能【服务器性能评估】
采购服务器、评估硬件资源需求量、增加硬件资源等,都需要进行服务器性能评估,依此评估报告才会有说服力。务器性能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和指标。通过基准测试、资源监控、日志分析和性能调优等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服务器的性能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来提高其性能。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应用需求和负载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器配置和架构方案。 原创 2025-07-17 22:07:32 · 942 阅读 · 1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之Linux服务器性能【搞清楚QPS、延迟、带宽、服务器tcp连接数、服务器性能、服务器硬件资源之间的关系】
JavaWeb应用性能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QPS(每秒查询数)和TPS(每秒事务数),它们与延迟、带宽、服务器TCP连接数等参数密切相关。QPS反映接口吞吐能力,TPS衡量完整业务处理能力,二者通常呈正相关但TPS≤QPS。高并发场景需关注服务器硬件资源(CPU/内存/磁盘I/O)与网络带宽的匹配,如100万QPS约需2000vCPU和12Gbps带宽。性能优化需针对性解决瓶颈,如数据库慢查询需优化索引,连接数不足需调整TCP参数。建立监控基线、定期压测和预留20%资源余量是保障系统稳定性的最佳实践。这些指标原创 2025-07-15 21:01:09 · 846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之Linux服务器性能【连接数:单台服务器支持多少TCP连接?6.4万?】
单台服务器支持的TCP连接数受多重因素影响,并非固定值(如6.4万)。关键限制包括:操作系统参数(Linux默认约6.4万)、内存(每连接约3-10KB)、文件描述符数量、网络带宽及CPU处理能力。理论最大连接数可达百万级(需内核调优),但实际生产环境建议控制在理论值的30-50%。优化方案包括:调整内核参数(如端口范围、TCP内存池)、使用连接池/长连接、负载均衡及硬件加速(如DPDK)。典型场景中,16核64G服务器实际支持5-20万连接,需结合监控动态调整。原创 2025-07-15 12:22:51 · 1005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Linux系列之【如何选择适合的企业级HDD?】
企业级机械硬盘(HDD)选择指南:首先要明确应用场景需求,数据库等高IOPS场景选择10K/15KRPM SAS接口硬盘,冷存储则优先考虑7200RPM大容量SATA硬盘。关键指标包括容量(4TB-20TB)、转速(7200/10K/15KRPM)、接口(SAS/SATA)、缓存(128MB-256MB)和可靠性(MTBF≥150万小时)。主流厂商如希捷、西数、东芝提供不同特性的企业级产品,选购时需考虑RAID支持、振动补偿等企业级特性,并计算TCO成本。最后建议通过厂商工具验证兼容性,预留10%性能冗余。原创 2025-07-13 15:32:06 · 701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Linux系列之【企业级机械盘HDD梳理】
本文介绍了企业级机械硬盘(HDD)的性能特征和选型要点。主要参数包括:3.5/2.5英寸盘径,SATA/SAS/FC接口,7200-15000RPM转速,4-20TB容量范围,64-512MB缓存。性能指标重点关注IOPS(150-400)、吞吐量(160-280MB/s)和延迟,转速越高性能越好。主流厂商有希捷(Exos系列)、西部数据(WD Gold)和东芝(MG系列),建议根据场景选择:大容量存储选氦气盘(16-18TB),高性能计算选10000/15000RPM型号。企业级HDD具有高可靠性(MTB原创 2025-07-13 15:16:49 · 732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Linux系列之【机械盘HDD的性能特征:IOPS、吞吐量、延迟】
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程序性能与磁盘I/O的关系,详细介绍了衡量磁盘性能的三个关键指标: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数)、吞吐量和延迟。文章分析了Azure中超级磁盘和高级SSDv2的性能特点,包括IOPS与吞吐量的计算公式和配置建议。同时指出需要注意虚拟机I/O上限和磁盘I/O上限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指标。最后阐述了磁盘缓存(读取缓存和写入缓存)对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配置主机缓存来优化VM性能,避免成为系统瓶颈。原创 2025-07-13 14:46:43 · 628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软件架构Linux系列之【IO:文件系统和SSD】
本文探讨了固态硬盘(SSD)与文件系统的适配优化问题,分析了SSD特性对文件系统设计的影响,包括写入放大、TRIM支持、4K对齐等关键因素。对比了主流文件系统(XFS、EXT4、Btrfs、F2FS等)在SSD上的性能表现和适用场景,提出XFS适合高吞吐场景,F2FS专为闪存优化,而Btrfs适合需要数据校验的场合。给出了分区对齐、TRIM启用、减少小文件写入等优化策略,并建议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以充分发挥SSD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原创 2025-06-26 16:16:59 · 862 阅读 · 0 评论 -
科普文:大白鲨Wireshark抓包分析语法大全
分类:捕获过滤(Capture Filter)和显示过滤(Display Filter)Wireshark 提供了两种过滤机制:捕获过滤(Capture Filter)和显示过滤(Display Filter)。这两种过滤各司其职,分别在数据包捕获和分析阶段发挥作用。捕获过滤在数据包进入 Wireshark 之前生效,决定了哪些数据包会被记录。它的核心优势是减少捕获的数据量,降低系统资源消耗,尤其在高流量网络环境中至关重要。捕获过滤使用的是 Berkeley Packet Filter(BPF) 语法原创 2025-06-26 14:17:32 · 758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