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题碰见了一个以前见过,却一直没有能明白的一道题。所有我就百度了一下,并且copy了原题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void fun()
/* --------------------------------------------------------
功能:输出Fabonacci数列的前20项,要求变量类型定义成浮点型,
输出时只输出整数部分,输出项数不得多于或少于20。
------------------------------------------------------*/
{
int i;
float f1=1,f2=1,f3;
/**********ERROR**********/
printf("%8.0f",f1);
/**********ERROR**********/
for(i=1;i<=20;i++)
{
f3=f1+f2;
/**********ERROR**********/
f1=f2;
/**********ERROR**********/
f2=f3;
printf("%8.0f",f1);
}
printf("\n");
}
int main()
{
fun();
}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
Process exited with return value 0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 . .
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F(1)=1,F(2)=1, F(n)=F(n-1)+F(n-2)(n>=3,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1963年起出版了以《斐波纳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定义
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7,46368…
自然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自然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应用编辑
生活斐波那契
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斐波那契数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松果、凤梨、树叶的排列、某些花朵的花瓣数(典型的有向日葵花瓣),蜂巢,蜻蜓翅膀,超越数e(可以推出更多),黄金矩形、黄金分割、等角螺线,十二平均律等。
斐波那契数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例如,在树木的枝干上选一片叶子,记其为数0,然后依序点数叶子(假定没有折损),直到到达与那些叶子正对的位置,则其间的叶子数多半是斐波那契数。叶子从一个位置到达下一个正对的位置称为一个循回。叶子在一个循回中旋转的圈数也是斐波那契数。在一个循回中叶子数与叶子旋转圈数的比称为叶序(源自希腊词,意即叶子的排列)比。多数的叶序比呈现为斐波那契数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