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ysql 索引分类,结构,实现原理
注意:索引是在存储引擎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存储引擎,会使用不同的索引
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只支持BTREE索引, 也就是说默认使用BTREE,不能够更换
MEMORY/HEAP存储引擎:支持HASH和BTREE索引
分类
索引我们分为四类来讲 单列索引(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组合索引、全文索引、空间索引
1.1、单列索引:一个索引只包含单个列,但一个表中可以有多个单列索引。 这里不要搞混淆了。
1.1.1、普通索引:
MySQL中基本索引类型,没有什么限制,允许在定义索引的列中插入重复值和空值,纯粹为了查询数据更快一点。
1.1.2、唯一索引:
索引列中的值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允许为空值,
1.1.3、主键索引:
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不允许有空值。
1.2、组合索引
在表中的多个字段组合上创建的索引,只有在查询条件中使用了这些字段的左边字段时,索引才会被使用,使用组合索引时遵循最左前缀集合。
1.3、全文索引
全文索引,只有在MyISAM引擎上才能使用,只能在CHAR,VARCHAR,TEXT类型字段上使用全文索引,介绍了要求,说说什么是全文索引,就是在一堆文字中,通过其中的某个关键字等,就能找到该字段所属的记录行,比如有"你是个大煞笔,二货 ..." 通过大煞笔,可能就可以找到该条记录。这里说的是可能,因为全文索引的使用涉及了很多细节,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大概意思,如果感兴趣进一步深入使用它,那么看下面测试该索引时,会给出一个博文,供大家参考。
1.4、空间索引(很少接触)
空间索引是对空间数据类型的字段建立的索引,MySQL中的空间数据类型有四种,GEOMETRY、POINT、LINESTRING、POLYGON。
在创建空间索引时,使用SPATIAL关键字。
要求,引擎为MyISAM,创建空间索引的列,必须将其声明为NOT NULL
实现原理
1.1索引原理
索引的目的在于提高查询效率,与我们查阅图书所用的目录是一个道理:先定位到章,然后定位到该章下的一个小节,然后找到页数。相似的例子还有:查字典,查火车车次,飞机航班等
本质都是:通过不断地缩小想要获取数据的范围来筛选出最终想要的结果,同时把随机的事件变成顺序的事件,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索引机制,我们可以总是用同一种查找方式来锁定数据。
数据库也是一样,但显然要复杂的多,因为不仅面临着等值查询,还有范围查询(>、<、between、in)、模糊查询(like)、并集查询(or)等等。数据库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呢?我们回想字典的例子,能不能把数据分成段,然后分段查询呢?最简单的如果1000条数据,1到100分成第一段,101到200分成第二段,201到300分成第三段......这样查第250条数据,只要找第三段就可以了,一下子去除了90%的无效数据。但如果是1千万的记录呢,分成几段比较好?稍有算法基础的同学会想到搜索树,其平均复杂度是lgN,具有不错的查询性能。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复杂度模型是基于每次相同的操作成本来考虑的。而数据库实现比较复杂,一方面数据是保存在磁盘上的,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性能,每次又可以把部分数据读入内存来计算,因为我们知道访问磁盘的成本大概是访问内存的十万倍左右,所以简单的搜索树难以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
1.2磁盘IO与预读
考虑到磁盘IO是非常高昂的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做了一些优化,当一次IO时,不光把当前磁盘地址的数据,而是把相邻的数据也都读取到内存缓冲区内,因为局部预读性原理告诉我们,当计算机访问一个地址的数据的时候,与其相邻的数据也会很快被访问到。每一次IO读取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页(page)。具体一页有多大数据跟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4k或8k,也就是我们读取一页内的数据时候,实际上才发生了一次IO,这个理论对于索引的数据结构设计非常有帮助。
1.3索引的数据结构
任何一种数据结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会有它的背景和使用场景,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需要这种数据结构能够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次查找数据时把磁盘IO次数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数量级,最好是常数数量级。那么我们就想到如果一个高度可控的多路搜索树是否能满足需求呢?就这样,b+树应运而生。
如上图,是一颗b+树,关于b+树的定义可以参见B+树,这里只说一些重点,浅蓝色的块我们称之为一个磁盘块,可以看到每个磁盘块包含几个数据项(深蓝色所示)和指针(黄色所示),如磁盘块1包含数据项17和35,包含指针P1、P2、P3,P1表示小于17的磁盘块,P2表示在17和35之间的磁盘块,P3表示大于35的磁盘块。真实的数据存在于叶子节点即3、5、9、10、13、15、28、29、36、60、75、79、90、99。非叶子节点只不存储真实的数据,只存储指引搜索方向的数据项,如17、35并不真实存在于数据表中。
###b+树的查找过程
如图所示,如果要查找数据项29,那么首先会把磁盘块1由磁盘加载到内存,此时发生一次IO,在内存中用二分查找确定29在17和35之间,锁定磁盘块1的P2指针,内存时间因为非常短(相比磁盘的IO)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磁盘块1的P2指针的磁盘地址把磁盘块3由磁盘加载到内存,发生第二次IO,29在26和30之间,锁定磁盘块3的P2指针,通过指针加载磁盘块8到内存,发生第三次IO,同时内存中做二分查找找到29,结束查询,总计三次IO。真实的情况是,3层的b+树可以表示上百万的数据,如果上百万的数据查找只需要三次IO,性能提高将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索引,每个数据项都要发生一次IO,那么总共需要百万次的IO,显然成本非常非常高。
###b+树性质
1.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IO次数取决于b+数的高度h,假设当前数据表的数据为N,每个磁盘块的数据项的数量是m,则有h=㏒(m+1)N,当数据量N一定的情况下,m越大,h越小;而m = 磁盘块的大小 / 数据项的大小,磁盘块的大小也就是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数据项占的空间越小,数据项的数量越多,树的高度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数据项,即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比如int占4字节,要比bigint8字节少一半。这也是为什么b+树要求把真实的数据放到叶子节点而不是内层节点,一旦放到内层节点,磁盘块的数据项会大幅度下降,导致树增高。当数据项等于1时将会退化成线性表。
2.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即从左往右匹配):当b+树的数据项是复合的数据结构,比如(name,age,sex)的时候,b+数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比如当(张三,20,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的时候,b+树会优先比较name来确定下一步的所搜方向,如果name相同再依次比较age和sex,最后得到检索的数据;但当(20,F)这样的没有name的数据来的时候,b+树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查哪个节点,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name就是第一个比较因子,必须要先根据name来搜索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查询。比如当(张三,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时,b+树可以用name来指定搜索方向,但下一个字段age的缺失,所以只能把名字等于张三的数据都找到,然后再匹配性别是F的数据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bypp/p/7755307.html),
2,关于数据库分表,分区,分片等,主从数据库
2.1 什么是分区、分表、分库
分区 就是把一张表的数据分成N个区块,在逻辑上看最终只是一张表,但底层是由N个物理区块组成的
分表 就是把一张表按一定的规则分解成N个具有独立存储空间的实体表。系统读写时需要根据定义好的规则得到对应的字表明,然后操作它。
分库 一旦分表,一个库中的表会越来越多
将整个数据库比作图书馆,一张表就是一本书。当要在一本书中查找某项内容时,如果不分章节,查找的效率将会下降。而同理,在数据库中就是分区。
2.1.1分区
什么时候考虑使用分区?
- 一张表的查询速度已经慢到影响使用的时候。
- sql经过优化
- 数据量大
- 表中的数据是分段的
- 对数据的操作往往只涉及一部分数据,而不是所有的数据
分区解决的问题 主要可以提升查询效率
分区的实现方式(简单) mysql5 开始支持分区功能
CREATE TABLE sales (
id INT AUTO_INCREMENT,
amount DOUBLE NOT NULL,
order_day DATETIME NOT NULL,
PRIMARY KEY(id, order_day)
) ENGINE=Innodb
PARTITION BY RANGE(YEAR(order_day)) (
PARTITION p_2010 VALUES LESS THAN (2010),
PARTITION p_2011 VALUES LESS THAN (2011),
PARTITION p_2012 VALUES LESS THAN (2012),
PARTITION p_catchall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2.1.2 分表
什么时候考虑分表?
- 一张表的查询速度已经慢到影响使用的时候。
- sql经过优化
- 数据量大
- 当频繁插入或者联合查询时,速度变慢
分表解决的问题
分表后,单表的并发能力提高了,磁盘I/O性能也提高了,写操作效率提高了
查询一次的时间短了
- 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文件,磁盘I/O性能提高
- 读写锁影响的数据量变小
- 插入数据库需要重新建立索引的数据减少
分表的实现方式(复杂)
需要业务系统配合迁移升级,工作量较大
分区和分表的区别与联系
分区和分表的目的都是减少数据库的负担,提高表的增删改查效率。
分区只是一张表中的数据的存储位置发生改变,分表是将一张表分成多张表。
当访问量大,且表数据比较大时,两种方式可以互相配合使用。
当访问量不大,但表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只进行分区。
常见分区分表的规则策略(类似)
- Range(范围)
- Hash(哈希)
- 按照时间拆分
- Hash之后按照分表个数取模
- 在认证库中保存数据库配置,就是建立一个DB,这个DB单独保存user_id到DB的映射关系
2.1.3 分库
什么时候考虑使用分库?
单台DB的存储空间不够
随着查询量的增加单台数据库服务器已经没办法支撑
分库解决的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为突破单节点数据库服务器的 I/O 能力限制,解决数据库扩展性问题。
垂直拆分
将系统中不存在关联关系或者需要join的表可以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服务器中。
按照业务垂直划分。比如:可以按照业务分为资金、会员、订单三个数据库。
需要解决的问题:跨数据库的事务、jion查询等问题。
水平拆分
例如,大部分的站点。数据都是和用户有关,那么可以根据用户,将数据按照用户水平拆分。
按照规则划分,一般水平分库是在垂直分库之后的。比如每天处理的订单数量是海量的,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水平划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路由、组装。
读写分离
对于时效性不高的数据,可以通过读写分离缓解数据库压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业务上区分哪些业务上是允许一定时间延迟的,以及数据同步问题。
思路
垂直分库-->水平分库-->读写分离
转载(https://blog.youkuaiyun.com/qq_28289405/article/details/80576614)
2.1.4 主从同步,读写分离
读写分离,基本的原理是让主数据库处理事务性增、改、删操作(INSERT、UPDATE、DELETE),而从数据库处理SELECT查询操作。数据库复制被用来把事务性操作导致的变更同步到集群中的从数据库。
mysq支持的复制类型
1) 基于语句的复制。在服务器上执行sql语句,在从服务器上执行同样的语句,mysql默认采用基于语句的复制,执行效率高。
2) 基于行的复制。把改变的内容复制过去,而不是把命令在从服务器上执行一遍。
3) 混合类型的复制。默认采用基于语句的复制,一旦发现基于语句无法精确复制时,就会采用基于行的复制。
复制的工作过程
1) 在每个事务更新数据完成之前,master在二进制日志记录这些改变。写入二进制日志完成后,master通知存储引擎提交事务。
2) Slave将master的binary log复制到其中继日志。首先slave开始一个工作线程(I/O),I/O线程在master上打开一个普通的连接,然后开始binlog dump process。binlog dump process从master的二进制日志中读取事件,如果已经跟上master,它会睡眠并等待master产生新的事件,I/O线程将这些事件写入中继日志。
3) Sql slave thread(sql从线程)处理该过程的最后一步,sql线程从中继日志读取事件,并重放其中的事件而更新slave数据,使其与master中的数据一致,只要该线程与I/O线程保持一致,中继日志通常会位于os缓存中,所以中继日志的开销很小。
mysql读写分离原理 读写分离就是在主服务器上修改,数据会同步到从服务器,从服务器只能提供读取数据,不能写入,实现备份的同时也实现了数据库性能的优化,以及提升了服务器安全。
转载(https://blog.youkuaiyun.com/u013421629/article/details/78793966)
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https://www.cnblogs.com/alvin_xp/p/4162249.html)
3 从极光推送的实现原理概括iOS和Andriod推送原理
转载(https://blog.youkuaiyun.com/liufangbaishi2014/article/details/520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