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用分层思维来剖析这两个概念:
1. LangGraph依赖 (基础设施层)
# 典型使用场景 from langgraph import StateGraph, Node # 安装依赖 # pip install langgraph-core
- 本质:可编程的代码库
- 定位:开发工具包(SDK)
- 核心能力:
- 提供工作流编排基础类(StateGraph/Node等)
- 包含DAG调度算法
- 内置状态机实现
- 异常处理基础框架
- 使用方式:通过import语句嵌入代码
2. LangGraph平台 (服务层)
https://platform.langchain.com/graph-designer
- 本质:即开即用的SaaS服务
- 定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 核心能力:
- 可视化流程设计器(拖拽式UI)
- 版本控制系统(类似Git的图形化操作)
- 监控仪表盘(实时吞吐量/延迟指标)
- 分布式执行引擎(自动伸缩资源)
- 权限管理系统(RBAC模型)
- 使用方式:通过Web界面或OpenAPI调用
3. 依赖与平台的协同模式
graph TD A[开发者笔记本] -->|导入依赖| B[编写业务逻辑] C[运维控制台] -->|使用平台| D[部署到生产环境] B -->|导出JSON配置| C D -->|调用REST API| B
4. 典型对比维度
维度 | LangGraph依赖 | LangGraph平台 |
---|---|---|
部署方式 | 本地Python环境 | 云端托管服务 |
调试支持 | 断点调试/PDB | 日志追踪/历史回放 |
扩展性 | 需自行实现装饰器/中间件 | 提供插件市场(预置LLM连接器等) |
学习曲线 | 需理解面向对象编程 | 面向业务分析师友好 |
成本结构 | 仅计算资源消耗 | 按执行次数/资源用量计费 |
5. 实际开发中的选择策略
- 原型验证阶段:依赖+Jupyter Notebook快速迭代
- 生产部署阶段:平台+CI/CD流水线(例如GitHub Action自动同步配置)
- 混合架构示例:
# 本地开发时使用SDK
graph = StateGraph(initial_state)
# 部署时导出为平台兼容格式
platform_client.deploy(graph.to_platform_schema())
这种分层设计体现了现代软件工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点分离。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组合,既保持本地开发的灵活性,又能享受云平台的管理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