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驱动定义:
驱动硬件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操作系统通过各种驱动程序驾驭硬件设备
树莓派输入指令可以清晰的看到:加载了uart,bluetooth等驱动
1)应用程序调用一系列函数库,通过对文件的操作完成一系列功能:
应用程序以文件形式访问各种硬件设备(linux特有的抽象方式,把所有的硬件访问抽象为对文件的读写、设置)
函数库:
部分函数无需内核的支持,由库函数内部通过代码实现,直接完成功能
部分函数涉及到硬件操作或内核的支持,由内核完成对应功能,我们称其为系统调用
2)内核处理系统调用,根据设备文件类型、主设备号、从设备号(后面会讲解),调用设备驱动程序;
3)设备驱动直接与硬件通信;

二、设备类型
硬件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八千也有一万了,就像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一样,linux做了一个很伟大也很艰难的分类:把所有的硬件设备分为三大类:字符设备、块设备、网络设备。
1)字符设备:字符(char)设备是个能够像字节流(类似文件)一样被访问的设备。
对字符设备发出读/写请求时,实际的硬件I/O操作一般紧接着发生;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通常至少要实现open、close、read和write系统调用。
比如我们常见的lcd、触摸屏、键盘、led、串口等等,就像男人是用来干活的一样,他们一般对应具体的硬件都是进行出具的采集、处理、传输。
2)块设备:一个块设备驱动程序主要通过传输固定大小的数据(一般为512或1k)来访问设备。
块设备通过buffer cache(内存缓冲区)访问,可以随机存取,即:任何块都可以读写,不必考虑它在设备的什么地方。
块设备可以通过它们的设备特殊文件访问,但是更常见的是通过文件系统进行访问。
只有一个块设备可以支持一个安装的文件系统。
比如我们常见的电脑硬盘、SD卡、U盘、光盘等,就像女人一样是用来存储信息的。
3)网络接口:任何网络事务都经过一个网络接口形成,即一个能够和其他主机交换数据的设备。
访问网络接口的方法仍然是给它们分配一个唯一的名字(比如eth0),但这个名字在文件系统中不存在对应的节点。
内核和网络设备驱动程序间的通信,完全不同于内核和字符以及块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内核调用一套和数据包传输相关的函数(socket函数)而不是read、write等。
比如我们常见的网卡设备、蓝牙设备,就像女博士一样,数量稀少但又不可或缺。
linux中所有的驱动程序最终都能归到这三种设备中,当然他们之间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这些都是程序中对他们的划分而已,比如一个sd卡,我们也可以把它封装成字符设备去操作也是没有问题的。就像。。。
三、设备文件、主设备号、从设备号
有了设备类型的划分,那么应用程序应该怎样访问具体的硬件设备呢?
或者说已经确定他是一个男人了,那么怎么从万千世界中区分他与他的不同呢?
答案是:姓名,在linux驱动中也就是设备文件名。
那么重名怎么办?
答案是:身份证号,在linux驱动中也就是设备号(主、从)。
设备文件:
在linux
系统
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一切皆文件”,
应用程序使用设备文件节点访问对应设备,

主设备号、从设备号
在设备管理中,除了设备类型外,内核还需要一对被称为主从设备号的参数,才能唯一标识一个设备,类似人的身份证号
主设备号:
用于标识驱动程序,相同的主设备号使用相同的驱动程序,例如:S3C2440 有串口、LCD、触摸屏三种设备,他们的主设备号各不相同;
从设备号:
用于标识同一驱动程序的不同硬件
例:PC的IDE设备,主设备号用于标识该硬盘,从设备号用于标识每个分区,2440有三个串口,每个串口的主设备号相同,从设备号用于区分具体属于那一个串口。
应用程序以main开始
驱动程序没有main,它以一个模块初始化函数作为入口
应用程序从头到尾执行一个任务
驱动程序完成初始化之后不再运行,等待系统调用
应用程序可以使用glibc等标准C函数库
驱动程序不能使用标准C库
五、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区分
驱动程序是内核的一部分,工作在内核态
应用程序工作在用户态
数据空间访问问题
无法通过指针直接将二者的数据地址进行传递
系统提供一系列函数帮助完成数据空间转换
get_user
put_user
copy_from_user
copy_to_user
对设备初始化和释放资源
把数据从内核传送到硬件和从硬件读取数据
读取应用程序传送给设备文件的数据和回送应用程序请求的数据
检测和处理设备出现的错误(底层协议)
用于区分具体设备的实例
一、linux内核模块简介
linux内核整体结构非常庞大,其包含的组件也非常多。我们怎么把需要的部分都包含在内核中呢?
一种办法是把所有的需要的功能都编译到内核中。这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核会很大,二是如果我们要在现有的内核中新增或删除功能,不得不重新编译内核,工作效率会非常的低,同时如果编译的模块不是很完善,很有可能会造成内核崩溃。
linux提供了另一种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集中被称为模块,可以实现编译出的内核本身并不含有所有功能,而在这些功能需要被使用的时候,其对应的代码可以被动态的加载到内核中。
二、模块特点:
1)模块本身并不被编译入内核,从而控制了内核的大小。
2)模块一旦被加载,他就和内核中的其他部分完全一样。
注意:模块并不是驱动的必要形式:即:驱动不一定必须是模块,有些驱动是直接编译进内核的;同时模块也不全是驱动,例如我们写的一些很小的算法可以作为模块编译进内核,但它并不是驱动。就像烧饼不一定是圆的,圆的也不都是烧饼一样。
三、最简单的模块分析
1)以下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块例子
#include <linux/init.h> /* printk() */
#include <linux/module.h> /* __init __exit */
static int __init hello_init(void) /*模块加载函数,通过insmod命令加载模块时,被自动执行*/
{
printk(KERN_INFO " Hello World enter\n");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hello_exit(void) /*模块卸载函数,当通过rmmod命令卸载时,会被自动执行*/
{
printk(KERN_INFO " Hello World exit\n ");
}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MODULE_AUTHOR("dengwei"); /*模块作者,可选*/
MODULE_LICENSE("Dual BSD/GPL"); /*模块许可证明,描述内核模块的许可权限,必须*/
MODULE_DESCRIPTION("A simple Hello World Module"); /*模块说明,可选*/
MODULE_ALIAS("a simplest module"); /*模块说明,可选*/<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font-size:18px;color:#FF0000;"><strong>
</strong></span>
最终会编译得到:hello.ko文件
使用insmodhello.ko将模块插入内核,然后使用dmesg即可看到输出提示信息。
常用的几种模块操作:
3)linux内核模块的程序结构
1.模块加载函数:
Linux内核模块一般以__init标示声明,典型的模块加载函数的形式如下:
- static int __init myModule_init(void)
- {
- /* Module init code */
- PRINTK("myModule_init\n");
- return 0;
- }
- module_init(myModule_init);
模块加载函数的名字可以随便取,但必须以“module_init(函数名)”的形式被指定;
执行insmod命令时被执行,用于初始化模块所必需资源,比如内存空间、硬件设备等;
它返回整形值,若初始化成功,应返回0,初始化失败返回负数。
2.模块卸载函数
典型的模块卸载函数形式如下:
- static void __exit myModule_exit(void)
- {
- /* Module exit code */
- PRINTK("myModule_exit\n");
- return;
- }
- module_exit(myModule_exit);
模块卸载函数在模块卸载的时候执行,不返回任何值,需用”module_exit(函数名)”的形式被指定。
卸载模块完成与加载函数相反的功能:
若加载函数注册了XXX,则卸载函数应当注销XXX
若加载函数申请了内存空间,则卸载函数应当释放相应的内存空间
若加载函数申请了某些硬件资源(中断、DMA、I/0端口、I/O内存等),则卸载函数应当释放相应的硬件资源
若加载函数开启了硬件,则卸载函数应当关闭硬件。
其中__init 、__exit 为系统提供的两种宏,表示其所修饰的函数在调用完成后会自动回收内存,即内核认为这种函数只会被执行1次,然后他所占用的资源就会被释放。
3.模块声明与描述
在linux内核模块中,我们可以用MODULE_AUTHOR、MODULE_DESCRIPTION、MODULE_VERSION、MODULE_TABLE、MODULE_ALIA,分别描述模块的作者、描述、版本、设备表号、别名等。
- MODULE_AUTHOR("dengwei");
- MODULE_LICENSE("Dual BSD/GPL");
- MODULE_DESCRIPTION("A simple Hello World Module");
- MODULE_ALIAS("a simplest module");
四、有关模块的其它特性
1)模块参数:
我们可以利用module_param(参数名、参数类型、参数读写属性) 为模块定义一个参数,例如:
- static char *string_test = “this is a test”;
- static num_test = 1000;
- module_param (num_test,int,S_IRUGO);
- module_param (steing_test,charp,S_ITUGO);
在装载模块时,用户可以给模块传递参数,形式为:”insmod 模块名 参数名=参数值”,如果不传递,则参数使用默认的参数值
参数的类型可以是:byte,short,ushort,int,uint,long,ulong,charp,bool;
权限:定义在linux/stat.h中,控制存取权限,S_IRUGO表示所有用户只读;
模块被加载后,在sys/module/下会出现以此模块命名的目录,当读写权限为零时:表示此参数不存在sysfs文件系统下的文件节点,当读写权限不为零时:此模块的目录下会存在parameters目录,包含一系列以参数名命名的文件节点,这些文件节点的权限值就是传入module_param()的“参数读/写权限“,而该文件的内容为参数的值。
除此之外,模块也可以拥有参数数组,形式为:”module_param_array(数组名、数组类型、数组长、参数读写权限等)”,当不需要保存实际的输入的数组元素的个数时,可以设置“数组长“为0。
运行insmod时,使用逗号分隔输入的数组元素。
下面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模块传参的过程。
-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init()*/
- #include <linux/kernel.h> /* printk() */
- #include <linux/init.h> /* __init __exit */
- #define DEBUG //open debug message
- #ifdef DEBUG
- #define PRINTK(fmt, arg...) printk(KERN_WARNING fmt, ##arg)
- #else
- #define PRINTK(fmt, arg...) printk(KERN_DEBUG fmt, ##arg)
- #endif
- static char *string_test="default paramater";
- static int num_test=1000;
- static int __init hello_init(void)
- {
- PRINTK("\nthe string_test is : %s\n",string_test);
- PRINTK("the num_test is : %d\n",num_test);
- return 0;
- }
- static void __exit hello_exit(void)
- {
- PRINTK(" input paramater module exit\n ");
- }
- module_init(hello_init);
- module_exit(hello_exit);
- module_param(num_test,int,S_IRUGO);
- module_param(string_test,charp,S_IRUGO);
- MODULE_AUTHOR("dengwei");
- MODULE_LICENSE("GPL");
当执行 insmod hello_param.ko时,执行dmesg 查看内核输出信息:
- Hello World enter
- the test string is: this is a test
- the test num is :1000
当执行insmod hello_param.ko num_test=2000 string_test=“edit by dengwei”,执行dmesg查看内核输出信息:
- Hello World enter
- the test string is: edit by dengwei
- the test num i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