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常用的、感觉上很轻松的学习方法(如反复阅读、划重点),效果其实很差,因为它们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消耗脑力,主动“折腾”自己,建立牢固的心理表征。
三大关键学习方法
书中提出了三种最有效、也最反直觉的学习策略:
1. 检索式练习
-
是什么: 不从头看材料,而是主动回忆知识。比如,合上书,在脑中复述刚学过的内容,或者做练习题、自我测验。
-
为什么有效: 回忆这个“费力”的过程,会强化大脑中的神经连接,让知识变得更容易提取。这就像从仓库里把货物搬出来,比仅仅看着货物清单要记得牢得多。
-
怎么做:
-
学完一章后,合上书,用白纸写下或复述核心概念。
-
定期进行自我测验。
-
使用闪卡。
-
2. 间隔式练习
-
是什么: 把学习内容分散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复习,而不是一次性集中学习(即“填鸭式”学习)。
-
为什么有效: 遗忘是学习的一部分。在快要忘记的时候进行复习,会向大脑发出强烈信号:“这个信息很重要,需要牢牢记住!”这比在短时间内反复复习效果要好得多。
-
怎么做:
-
制定复习计划表,比如学完后一天、一周、一个月分别复习一次。
-
不要等到完全忘记再复习,而是在感觉有点生疏时进行。
-
3. 穿插式练习
-
是什么: 在学习时,混合不同的主题或技能,而不是长时间只练习同一个。
-
为什么有效: 单一重复会让大脑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停止深度思考。混合练习迫使大脑每次都要识别问题的类型,并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辨析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
怎么做:
-
做数学题时,不要只做同一类型的题目,而是混合代数、几何等不同题型。
-
练习乐器时,不要只练一首曲子,而是穿插练习音阶、和弦和不同的曲目。
-
其他重要原则与概念
除了三大核心方法,书中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
细化: 将新知识与已知事物或个人经验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话解释它,或打个比方。这个过程能加深理解,让知识融入你已有的知识体系。
-
生成性学习: 在接触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即使尝试错了,这个过程也能极大地提升后续学习的效果。
-
反思: 花时间回顾学习过程。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哪里做得好?”“下次如何改进?”反思结合了检索和细化,是强大的学习工具。
-
构建“心智模型”: 通过大量练习和上述方法,在脑中形成一套自动化的、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就像象棋高手脑中的棋局图谱)。这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此处可对应心理表征
-
拥抱合意困难: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能够克服的困难,反而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功臣”。不要逃避困难,要明白“费力”正是你在学习的信号。
给学习者的行动指南
-
停止无效的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只会带来“我已熟悉”的错觉,而非真正的掌握。
-
把检索当成主要学习工具:多用自我测验、复述、教给别人来代替被动阅读。
-
有策略地安排复习:利用间隔效应,制定长期的复习计划。
-
混合学习,避免单一:在学习计划中穿插不同的主题和技能。
-
勇于试错,并加以反思:不要害怕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并进行反思。
-
建立知识关联:努力把新知识和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总结
《认知天性》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真正的学习必然是一个需要主动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
“填鸭式”学习追求短期的熟悉感,而基于认知科学的“困难”学习法,则致力于构建持久且可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要想学得更好、更牢,就必须放弃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学习方法,主动去“检索”、“间隔”和“穿插”。
一句话总结全书精髓:让学习变得费力,才能让记忆变得牢固。
437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