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模型接入价值与实践(一)
物模型价值
物联网元年
关键词:探索、快速
2016年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前称:物联网套件)上线,为客户设备上云提供了通道能力,包括MQTT连接、消息流转等核心功能。第一批客户大多基于该模式使用物联网平台能力,当时整个行业处于物联网云平台起步期,包括AWS,Azure起步阶段同样只是提供通道能力。基于通道能力。这个阶段的客户大多是硬件厂商,软硬一体开发,尝试物联网转型提升设备价值,对物联网平台的诉求比较简单,希望自己更多参与,对新模式有更多把控力,所以都会采用自定义协议上云。
物联网繁荣
关键词:生态、扩展、数字化
近两年物联网设备、解决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不少用户希望赶上物联网这波浪潮。这个阶段的客户不仅仅关注设备连云,也开始关注围绕设备产生的解决方案。因此客户角色从硬件厂商,快速扩展到集成商、软件提供商等。由于大量角色的进入,对软硬开发解耦、易扩展的能力提出了诉求。同时我们也发现第一批使用通道能力的平台客户随着自己业务发展、设备扩展,原来的架构已无法支撑,对物联网平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举两个典型场景:
- 老客户升级:某个共享设备提供商,原来仅提供大学校园共享洗衣机服务,利用物联网平台通道能力上云,随着公司业务发展,从共享洗衣机业务扩展到校园淋浴、饮水机、充电桩等多类设备,原来自定义协议和API无法支撑多品类设备,难扩展。需要有一套接入标准和规范,方便快速扩展设备类型。
- 新生态客户:某个充电桩平台客户,提供充电桩管理平台,作为甲方要求大量桩企(乙方)按照平台规范接入,典型的软硬件分离场景。需要有一套接入标准和规范,方便快速扩展桩企规模。
这一阶段平台在通道能力之上,提供了物模型能力,物模型可以屏蔽底层设备差异,让软件开发者基于平台提供的标准API开发;硬件开发者基于平台提供的标准协议开发;从而达到软硬开发解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