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利用迈尔斯公式和三田-藤井风场模型,基于日本气象厅2019年的台风路径数据(2019.csv),计算并可视化两个台风(海贝思和发沙伊)的大气压力与风场分布,同时绘制每个台风在不同阶段的轨迹,每个阶段一张图。
步骤分解:
1. 数据准备:读取2019.csv,提取台风海贝思(Hagibis)和发沙伊(Faxai)的路径数据。
- 日本气象厅的台风路径数据通常包含:台风编号、时间、纬度、经度、中心气压、最大风速等。
2. 台风阶段划分:通常台风路径分为生成、发展、成熟、衰减等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时间或台风强度变化划分阶段。
3. 对于每个台风,在每个阶段,我们需要计算:
a. 大气压力分布:使用迈尔斯公式(Myers pressure profile)计算台风周围气压分布。
b. 风场分布:使用三田-藤井风场模型(Mita-Fujii wind field model)计算风场。
4. 可视化:
- 轨迹图:绘制每个阶段的台风路径(经纬度点连线),并标注阶段名称。
- 压力分布和风场分布图:对于每个阶段的特定时间点(例如阶段内的代表性时刻),绘制二维平面上的气压等值线图和风场矢量图(或流线图)。
技术细节:
一、迈尔斯公式(Myers formula)用于计算台风的气压分布:
$$ P(r) = P_{\infty} - (P_{\infty} - P_0) \cdot e^{-\frac{R_{\max}}{r}} $$
其中:
$P(r)$: 距离台风中心r处的气压
$P_{\infty}$: 环境气压(通常取1013 hPa)
$P_0$: 台风中心气压(从数据中获取)
$R_{\max}$: 最大风速半径(需要估算或从数据中获取)
二、三田-藤井风场模型(Mita-Fujii model)用于计算轴对称台风风场。该模型考虑了梯度风平衡和边界层摩擦。其基本公式为:
切向风速:
$$ V_g(r) = \sqrt{\frac{r}{\rho} \cdot \frac{\partial P}{\partial r} + \left(\frac{f r}{2}\right)^2} - \frac{f r}{2} $$
其中:
$V_g(r)$: 距离中心r处的梯度风速
$\rho$: 空气密度(通常取1.15 kg/m³)
$\frac{\partial P}{\partial r}$: 气压梯度(由迈尔斯公式求导得到)
$f$: 科氏参数($f=2\Omega \sin \phi$,$\Omega$为地球自转角速度,$\phi$为纬度)
此外,三田-藤井模型还引入了边界层摩擦修正,将梯度风速乘以一个系数(通常0.8-0.9)得到近地面风速。
然而,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需要已知最大风速半径$R_{\max}$和最大风速$V_{\max}$。在数据中,我们可能有最大风速,但$R_{\max}$通常需要经验公式估算(例如,根据台风强度和纬度)。
三、$R_{\max}$的估计:如果没有直接数据,可使用经验公式,例如:
$$ R_{\max} = 28.52 \cdot \tanh(0.0873 \cdot (\phi - 28)) + 12.22 \exp\left(-\frac{V_{\max} - 35.9}{16.9}\right) + 0.2V_{\max} + 37.4 $$
其中$\phi$为纬度(单位:度),$V_{\max}$为最大风速(单位:节)。注意:公式中的系数可能根据不同区域调整。
四、执行步骤:
1. 读取数据,过滤出台风海贝思和发沙伊的数据。
2. 为每个台风划分阶段(例如,按时间等分为4个阶段,或根据强度变化划分)。
3. 对于每个阶段中的每个时间点(或选择阶段内有代表性的时间点):
a. 获取该时间点的台风中心位置(经度,纬度)、中心气压$P_0$、最大风速$V_{\max}$(注意单位转换,可能需要将节转换为m/s)。
b. 估计$R_{\max}$(使用经验公式,注意单位一致)。
c. 在一个网格区域(例如,以台风中心为中心,10个经纬度范围的矩形区域)上,计算每个网格点到中心的距离$r$。
d. 使用迈尔斯公式计算每个网格点的气压$P(r)$。
e. 计算气压梯度:首先对迈尔斯公式求导:
$$ \frac{\partial P}{\partial r} = -(P_\infty - P_0) \cdot \frac{R_{\max}}{r^2} \cdot e^{-\frac{R_{\max}}{r}} $$
f. 计算梯度风$V_g(r)$,然后乘以边界层摩擦系数(取0.85)得到近地面风速$V_s(r)$。
g. 注意:由于台风是轴对称模型,风的方向为绕中心旋转(北半球逆时针),因此需要将风向考虑为切向(垂直于半径方向)并加上旋转方向。
h. 将风矢量分解为u(东西方向)和v(南北方向)分量。
4. 绘制该时间点的气压等值线图和风矢量图(或流线图)。
5. 同时,绘制整个台风路径,并在路径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阶段。
五、注意事项:
- 网格计算:网格的分辨率可以设为0.1度(经纬度)。
- 地图投影:由于台风路径可能跨越多个纬度,建议使用合适的地图投影(如墨卡托投影)来绘制,以避免高纬度地区变形。
- 台风阶段划分:可以按照时间等分,或者根据台风强度(中心气压或最大风速)的变化特征划分。例如,我们可以将台风路径按时间分为4段(4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大致相等的时间点。
六、编程实现:
使用Python,主要库:pandas(数据处理),numpy(数值计算),matplotlib(绘图),cartopy(地图投影)。
七、数据格式:
假设2019.csv包含列:'台风编号', '国际编号', '时间', '纬度', '经度', '中心气压(hPa)', '最大风速(m/s)' 或类似。注意:日本气象厅的数据中,纬度、经度可能是度分格式,需要转换为十进制。
由于任务复杂,我们将分步骤实现代码。由于完整代码较长,这里给出关键步骤的代码框架。
步骤1:读取数据并过滤台风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数据,假设数据文件名为'2019.csv'
df = pd.read_csv('2019.csv', encoding='shift_jis') # 注意日本数据可能用shift_jis编码
# 查看列名,确保正确读取
print(df.columns)
# 假设我们通过台风名称或国际编号来识别台风
# 台风海贝思在2019年的国际编号为1919,发沙伊为1915(具体需要查证数据)
# 假设数据中有'国际编号'列
hagibis = df[df['国际编号'] == 1919]
faxai = df[df['国际编号'] == 1915]
# 如果数据中没有直接给出台风名称,我们可以通过国际编号确定(查表)
# 注意:时间列转换为datetime
hagibis['时间'] = pd.to_datetime(hagibis['时间'])
faxai['时间'] = pd.to_datetime(faxai['时间'])
```
步骤2:划分阶段
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等分,每个台风分成4个阶段(也可以根据台风生命周期的实际阶段划分,但需要更复杂的判断)。这里为简单起见,按时间等分。
```python
def split_into_stages(typhoon_df, n_stages=4):
# 按时间排序
typhoon_df = typhoon_df.sort_values('时间')
# 划分阶段
stages = []
total_points = len(typhoon_df)
stage_size = total_points // n_stages
for i in range(n_stages):
start_index = i * stage_size
end_index = (i+1) * stage_size if i < n_stages-1 else total_points
stage_df = typhoon_df.iloc[start_index:end_index]
stages.append(stage_df)
return stages
stages_hagibis = split_into_stages(hagibis)
stages_faxai = split_into_stages(faxai)
```
步骤3:对于每个台风每个阶段的每个时间点,计算风场和气压场,并绘图
注意:由于每个阶段有多个时间点,我们可以选择阶段中间的一个时间点来代表该阶段,或者每个时间点都绘制,但那样图太多。这里选择每个阶段绘制中间时刻的图。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cartopy.crs as ccrs
import cartopy.feature as cfeature
# 迈尔斯气压公式
def myers_pressure(r, P_infty, P0, Rmax):
return P_infty - (P_infty - P0) * np.exp(-Rmax / r)
# 气压梯度公式
def pressure_gradient(r, P_infty, P0, Rmax):
return (P_infty - P0) * (Rmax / r**2) * np.exp(-Rmax / r)
# 计算梯度风
def gradient_wind(r, lat, P_infty, P0, Rmax, rho=1.15):
# 科氏参数计算:f=2*omega*sin(lat)
omega = 7.2921e-5 # 地球自转角速度(rad/s)
lat_rad = np.deg2rad(lat)
f = 2 * omega * np.sin(lat_rad)
dPdr = pressure_gradient(r, P_infty, P0, Rmax)
# 注意:dPdr为负数(气压向外增加),但公式中要求正值,所以取负号?但原公式中梯度风平衡方程是:
# V^2/r + fV = (1/rho) * |dP/dr| (在北半球,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
# 所以这里我们取dPdr的绝对值?但迈尔斯公式的梯度是正的(因为向外气压增加,所以dP/dr为正?)
# 实际上,迈尔斯公式中,r越小气压越低,所以dP/dr>0(向外气压升高)。
# 因此,梯度风方程:
term1 = (r * np.abs(dPdr)) / rho # 因为dPdr为正,所以取绝对值等同于自身
term2 = (f * r / 2)**2
# 解二次方程:V^2 + (f r) V - term1 = 0 (根据梯度风平衡方程)
# 或者使用公式:V_g = sqrt( term1 + term2 ) - f*r/2 (这是忽略方向的正值)
Vg = np.sqrt(term1 + term2) - (f * r) / 2
# 注意:当r很小时,计算可能会有复数,所以确保非负
Vg = np.maximum(Vg, 0)
return Vg
# 估算Rmax的经验公式(单位转换:Vmax单位为m/s,纬度为度)
def estimate_Rmax(lat, Vmax):
# 注意:原经验公式中Vmax单位可能是节,所以先将Vmax转换为节(1m/s=1.94384节)
Vmax_knot = Vmax * 1.94384
# 经验公式(来自文献,可能需调整)
Rmax = 28.52 * np.tanh(0.0873 * (lat - 28)) + 12.22 * np.exp(-(Vmax_knot - 35.9)/16.9) + 0.2*Vmax_knot + 37.4
# 将Rmax从海里转换为公里?但我们的距离计算通常用度,需要转换?
# 注意:在气压和风场模型中,r通常使用公里(或米)作为单位。所以这里Rmax的单位是公里?
# 经验公式得到的Rmax单位是海里(nmi)?因为公式来自航海领域。
# 1海里=1.852公里,所以转换为公里:
Rmax_km = Rmax * 1.852
# 然后,我们需要将公里转换为距离单位(在计算中,我们使用经纬度网格,但计算距离应该用大圆距离(公里))
# 因此,在计算气压和风场时,网格点距离台风中心的距离r应该用公里(或米)为单位。
return Rmax_km * 1000 # 转换为米
# 经纬度转换为距离:我们需要计算网格上每一点距离台风中心点的距离(单位:米)
# 使用Haversine公式或者直接使用平面近似(如果区域不大,可以用1度≈111公里近似)。但台风模型要求距离精确,所以用Haversine。
from math import radians, cos, sin, asin, sqrt
def haversine(lon1, lat1, lon2, lat2):
# 计算两点间距离(单位:公里)
lon1, lat1, lon2, lat2 = map(radians, [lon1, lat1, lon2, lat2])
dlon = lon2 - lon1
dlat = lat2 - lat1
a = sin(dlat/2)**2 + cos(lat1) * cos(lat2) * sin(dlon/2)**2
c = 2 * asin(sqrt(a))
r = 6371 # 地球半径(公里)
return c * r * 1000 # 转换为米
# 由于每次调用haversine计算网格效率低,我们可以先构建网格,然后向量化计算距离(使用向量化Haversine)
# 但为了简化,如果网格范围不大(比如10度×10度),我们可以用平面近似:1度纬度≈111000米,1度经度≈111000*cos(lat)米。
# 这里采用平面近似(注意台风中心在移动,每个时间点的中心纬度不同)
def calculate_r_grid(center_lon, center_lat, lons, lats):
# lons, lats: 二维网格的经度和纬度
# 单位:度
# 返回:以米为单位的距离网格
dx = (lons - center_lon) * (111000 * np.cos(np.radians(center_lat))) # 东西方向距离(米)
dy = (lats - center_lat) * 111000 # 南北方向距离(米)
r = np.sqrt(dx**2 + dy**2)
# 避免r=0的情况(中心点)导致除以0,将0替换为一个很小的数
r = np.where(r==0, 1e-5, r)
return r
# 主循环:对每个台风、每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一个代表时间点(如中间时刻)进行绘图
P_infty = 1013 # 环境气压(hPa)
# 对于台风海贝思的每个阶段
for i, stage in enumerate(stages_hagibis):
# 取阶段中间的时间点(如果阶段有偶数个点,取中间两个的任意一个,这里取第一个中间点)
idx = len(stage) // 2
sample = stage.iloc[idx]
# 获取该时刻的台风中心位置、中心气压、最大风速
center_lon = sample['经度']
center_lat = sample['纬度']
P0 = sample['中心气压(hPa)'] # 假设列名
Vmax = sample['最大风速(m/s)'] # 注意单位
# 估算Rmax(米)
Rmax = estimate_Rmax(center_lat, Vmax)
# 构建一个以台风中心为中心的网格(经纬度网格)
# 范围:中心经度±5度,中心纬度±5度
lon_min, lon_max = center_lon - 5, center_lon + 5
lat_min, lat_max = center_lat - 5, center_lat + 5
grid_lon = np.linspace(lon_min, lon_max, 100)
grid_lat = np.linspace(lat_min, lat_max, 100)
grid_lon, grid_lat = np.meshgrid(grid_lon, grid_lat)
# 计算网格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米)
r_grid = calculate_r_grid(center_lon, center_lat, grid_lon, grid_lat)
# 计算气压场
P_grid = myers_pressure(r_grid, P_infty, P0, Rmax)
# 计算风速大小(梯度风)
# 注意:梯度风是切向的,大小由gradient_wind计算
Vg_grid = gradient_wind(r_grid, center_lat, P_infty, P0, Rmax)
# 边界层摩擦修正
V_surface = Vg_grid * 0.85 # 乘系数
# 计算风向(切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 首先计算相对于台风中心的角度(方位角)
dx = grid_lon - center_lon
dy = grid_lat - center_lat
# 角度(弧度),从正东方向逆时针旋转的角度
angle = np.arctan2(dy, dx) # 这里dx,dy是经纬度差,但因为我们用平面近似,所以角度计算是合理的
# 切向风的方向:垂直于半径方向(即角度再增加90度,因为切向垂直于半径)且逆时针,所以风向为角度+90度(再加上180度,因为梯度风是向内的?)
# 注意:梯度风平衡中,风是沿着等压线(切向)吹,北半球逆时针。风速矢量分解:
# u = - V_surface * sin(theta) [东分量:正东为正]
# v = V_surface * cos(theta) [北分量:正北为正]
# 其中theta为从正北开始顺时针的角度(气象风向定义)? 但这里我们计算的角度是数学角度(从正东逆时针)。
# 我们定义:从正北方向开始顺时针为气象风向。
# 所以需要转换:数学角度转换为气象角度。
# 气象风向:0度为正北,顺时针增加(90度为正东)。
# 数学角度:0度为正东,逆时针增加(90度为正北)。
# 因此,数学角度(从正东逆时针)theta_math,转换为气象风向角:theta_met = 90 - theta_math(度)? 注意:这里我们使用弧度,然后分解分量。
# 另一种做法:在数学坐标系中,风矢量方向为切向(逆时针旋转90度)即:数学角度+90度(弧度)。
wind_angle = angle + np.pi/2 # 这样得到的方向就是切向方向(逆时针旋转90度)的数学角度
# 然后分解为u和v(数学坐标:x东,y北)
u = -V_surface * np.sin(wind_angle) # 为什么有负号?因为数学坐标系中,风向量的方向定义:如果风从东吹来,u为负。但这里我们计算的是风矢量(去向),所以:
# 重新考虑:风矢量(风向)指风的去向。在切向风(逆时针)中,在台风中心的东侧,风应该向北吹(即v正,u为0);北侧,风向西吹(u负,v为0)。
# 我们使用:u = V_surface * cos(wind_angle) ?
# 或者:u = V_surface * ( -sin(angle) ) # 因为半径方向为(cos(angle), sin(angle)),切向方向为(-sin(angle), cos(angle))(逆时针旋转90度)
u = V_surface * (-np.sin(angle))
v = V_surface * (np.cos(angle))
# 绘图:气压等值线和风场矢量
fig = plt.figure(figsize=(12, 8))
ax = fig.add_subplot(1, 1, 1, projection=ccrs.PlateCarree())
ax.set_extent([lon_min, lon_max, lat_min, lat_max])
ax.add_feature(cfeature.COASTLINE)
ax.add_feature(cfeature.BORDERS, linestyle=':')
# 绘制等压线
cs = ax.contour(grid_lon, grid_lat, P_grid, colors='k', linewidths=1)
ax.clabel(cs, inline=True, fontsize=10)
# 绘制风场(由于网格较密,可以间隔采样)
stride = 5
q = ax.quiver(grid_lon[::stride, ::stride], grid_lat[::stride, ::stride],
u[::stride, ::stride], v[::stride, ::stride],
scale=500, color='r')
# 标记台风中心
ax.plot(center_lon, center_lat, 'ro', markersize=8)
plt.title(f'Typhoon Hagibis Stage {i+1}: Pressure and Wind Field')
plt.savefig(f'hagibis_stage_{i+1}.png')
plt.close()
# 对发沙伊台风重复同样的步骤
```
步骤4:绘制台风路径各阶段轨迹图
对于每个台风,绘制整个路径,并用不同颜色标记阶段。
```python
# 绘制海贝思的整个路径
plt.figure(figsize=(10,6))
ax = plt.axes(projection=ccrs.PlateCarree())
ax.add_feature(cfeature.COASTLINE)
ax.add_feature(cfeature.BORDERS, linestyle=':')
ax.gridlines(draw_labels=True)
# 整个路径
plt.plot(hagibis['经度'], hagibis['纬度'], 'k-', label='Hagibis Path')
# 用不同颜色绘制每个阶段
colors = ['r', 'g', 'b', 'm']
for i, stage in enumerate(stages_hagibis):
plt.plot(stage['经度'], stage['纬度'], colors[i]+'o', markersize=4, label=f'Stage {i+1}')
plt.legend()
plt.title('Typhoon Hagibis Path with Stages')
plt.savefig('hagibis_path.png')
plt.close()
# 同理绘制发沙伊
```
注意:以上代码仅为框架,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的具体格式调整列名,并可能调整参数和公式细节。
由于任务要求每个台风每个阶段一张图(气压和风场分布)以及路径图,我们将生成:
- 台风海贝思:4张分布图(每个阶段1张)和1张路径图。
- 台风发沙伊:同样4张分布图(每个阶段1张)和1张路径图。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
1. 除了迈尔斯公式,还有哪些常用的台风气压模型?
2. 三田-藤井风场模型适用于哪些区域?是否有其他风场模型?
3. 台风路径预测中除了气压和风场,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 如何利用计算得到的大气压力和风场分布进行风险评估?
</think>### 计算与可视化台风海贝思和发沙伊的气压与风场分布
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使用迈尔斯公式(Myers formula)和三田-藤井风场模型(Mita-Fujii wind field model),结合日本气象厅2019年台风路径数据(2019.csv),完成以下计算与可视化任务:
#### 实施步骤
1. **数据预处理**
- 从2019.csv中提取台风海贝思(Hagibis)和发沙伊(Faxai)的路径数据
- 解析关键参数:时间戳、经纬度、中心气压、最大风速
- 划分台风阶段(生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减期):
$$ \text{阶段划分阈值} = \left\{ \begin{array}{ll}
\text{生成期} & P_{\text{中心}} > 985 \text{hPa} \\
\text{发展期} & 965 \text{hPa} < P_{\text{中心}} \leq 985 \text{hPa} \\
\text{成熟期} & 920 \text{hPa} < P_{\text{中心}} \leq 965 \text{hPa} \\
\text{衰减期} & P_{\text{中心}} \leq 920 \text{hPa}
\end{array} \right. $$
2. **气压分布计算(迈尔斯公式)**
$$ P(r) = P_{\infty} - (P_{\infty} - P_0) e^{-R_{\max}/r} $$
- $P(r)$:距台风中心$r$处的气压
- $P_{\infty}$:环境气压(1013 hPa)
- $P_0$:台风中心气压(从数据获取)
- $R_{\max}$:最大风速半径(经验公式计算)[^1]
3. **风场分布计算(三田-藤井模型)**
$$ V(r) = V_{\max} \sqrt{\frac{R_{\max}}{r} e^{\left(1 - \frac{R_{\max}}{r}\right)/b}} $$
- $V(r)$:距中心$r$处的风速
- $b$:形状参数(取0.8)
- 风向计算采用梯度风平衡方程
4. **可视化方案**
```mermaid
graph TD
A[台风路径数据] --> B[阶段划分]
B --> C1(生成期)
B --> C2(发展期)
B --> C3(成熟期)
B --> C4(衰减期)
C1 --> D1[气压+风场图]
C2 --> D2[气压+风场图]
C3 --> D3[气压+风场图]
C4 --> D4[气压+风场图]
```
#### 示例输出(台风海贝思成熟期)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atplotlib.cm import ScalarMappable
def myers_pressure(r, P0, Rmax, P_inf=1013):
return P_inf - (P_inf - P0) * np.exp(-Rmax/r)
# 参数设置(海贝思成熟期典型值)
P0 = 935 # 中心气压 (hPa)
Rmax = 42e3 # 最大风速半径 (米)
Vmax = 52 # 最大风速 (m/s)
# 计算网格
x = np.linspace(-200e3, 200e3, 100)
y = np.linspace(-200e3, 200e3, 100)
X, Y = np.meshgrid(x, y)
R = np.sqrt(X**2 + Y**2)
# 计算气压场
pressure = myers_pressure(R, P0, Rmax)
# 可视化
plt.figure(figsize=(10, 8))
contour = plt.contourf(X/1000, Y/1000, pressure, cmap='coolwarm', levels=20)
plt.colorbar(label='气压 (hPa)')
plt.title(f'台风海贝思成熟期气压分布 (中心气压: {P0} hPa)')
plt.xlabel('东西距离 (km)')
plt.ylabel('南北距离 (km)')
plt.savefig('hagibis_mature_pressure.png', dpi=300)
```
#### 预期成果
1. **台风路径图册**
- 海贝思:4张阶段轨迹图(生成/发展/成熟/衰减)
- 发沙伊:4张阶段轨迹图
- 每张图包含:台风路径、登陆点标记、强度热力图
2. **气压-风场合成图**
- 每个阶段1张合成图(等压线+风矢量)
- 示例图参数:
- 空间范围:台风中心±200km
- 分辨率:1km×1km网格
- 风矢量采样密度:每15km
3. **数据输出**
- 网格化数据CSV文件(经纬度-气压-风速)
- 台风阶段划分时间表
- 最大风速半径($R_{\max}$)参数表
#### 技术备注
1. $R_{\max}$估算采用Vickery公式:
$$ R_{\max} = 46.4 e^{-0.0155V_{\max} + 0.0168\phi} $$
($\phi$为纬度)[^2]
2. 边界层订正采用0.85摩擦系数
3. 可视化库:Matplotlib + Cartopy (地理投影)
最终成果将系统展示台风动力结构演变过程,为气象分析提供量化依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