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可塑性与学习算法解析
1. 突触可塑性概述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强度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能力,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或两者同时发生。关于突触前位点的推测包括:
- 释放位点数量的增加;
- 释放概率的提升;
- 每个囊泡中神经递质装载量的增多。
而涉及突触后终端的假设则有:
- 受体亲和力或密度的增大;
- 先前“沉默”突触的募集。
此前认为突触后棘几何形状的改变会影响其突触权重的假设,至少在海马锥体细胞的被动棘情况下,似乎并不正确。
如果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发生在突触后,但表达在突触前,那么就需要某种物质将此信息反向传递过突触终端。其中,逆行信使分子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物质在LTP诱导时在突触后产生,并逆向扩散穿过突触。目前提出的逆行信使包括花生四烯酸、可扩散的第二信使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2. 短期增强(STP)
短期增强有时也被称为递减性LTP。与长时程增强相比,人们对短期增强的了解要少得多。它最初是在研究诱导LTP的不同实验方案中被发现的,起初常被视为干扰因素,是LTP实验中潜在的人为误差来源。
短期增强在时间常数上有明确的定义:它的增强持续时间比快速增强(FTP)的一两分钟长,但比LTP短,通常其衰减的时间常数约为15分钟。其诱导和表达似乎主要发生在突触后。
3. 突触抑制
我们将短期和长期突触抑制放在一起讨论,并非因为它们不如增强有趣或重要,而是因为目前对它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最快速的突触抑制形式表现为递质释放概率的降低。在单个位点释放一个囊泡(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算法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