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比Coze和Dify两大AI平台的设计理念差异,指导开发者如何从"全能Bot"思维转向"专业化应用"思维。文章详细解析了在Dify中正确选择应用类型、配置Chatflow工作流、区分LLM节点与Agent节点功能,以及根据任务复杂度选择ReAct或Function Calling模式。这份指南帮助开发者避开常见陷阱,高效构建真正强大的AI应用。
副标题: 当 Coze 的“直觉”撞上 Dify 的“逻辑”,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强大的智能体?
引言:熟悉的起点,陌生的旅程
对于许多AI应用开发者而言,Coze(扣子)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以“Bot”(机器人)为核心,将提示词、插件、知识库、工作流等能力高度整合,提供了一种“All-in-One”的直观体验。我们习惯于在一个界面中,通过不断“赋能”来让一个Bot变得更强大。
然而,当我们带着这种熟悉的“Coze思维”踏入另一个功能强大、备受专业开发者青睐的平台——Dify时,常常会感到困惑,甚至碰壁。
本文将通过一次真实的深度对话,完整复盘一个开发者从尝试复刻Coze应用,到逐步理解Dify核心设计哲学,最终豁然开朗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份“避坑指南”,更是一次关于两种不同产品理念的深度探索。

第一站:认知碰撞 —— “一个机器人” vs “多种应用”
遇到的问题:
我想用Dify构建一个“知识建模”智能体。在Coze里,我只需要创建一个Bot,写好结构化提示词,它就能成为一个纯对话专家。如果需要联网或计算,再给它加上插件即可。但在Dify里,我一上来就面临选择:聊天应用、智能助手、文本生成……我该选哪个?
顿悟与解决:
这是从Coze到Dify的第一个认知转换点。Dify将应用场景做了专业化拆分。
- Coze 的哲学: “全能机器人模型”。提供一个核心Bot,开发者通过添加不同能力(插件、知识库)来使其进化。Bot的形态始终如一。
- Dify 的哲学: “专业化应用模型”。开发者需要先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然后选择最匹配的应用类型。
- 聊天应用 (Chat App): 对应Coze的纯对话Bot。它的核心是Prompt,专为多轮对话设计。
- 智能助手 (Agent App): 对应Coze的**“带插件的Bot”**。它的核心是让LLM学会思考和使用工具(Tools)。
核心结论 #1: 在Dify中,先问自己“我需不需要调用外部工具?”。如果不需要,从“聊天应用”开始;如果需要,那么“智能助手”是你的目标。

第二站:实践壁垒 —— 我想要的“文件上传”在哪里?
遇到的问题:
我的“知识建模”智能体,不仅需要调用插件分析数据(Agent能力),还需要用户上传原始文档(文件上传能力)。在Coze里,文件上传是Bot自带的功能。但在Dify中,我发现一个巨大的矛盾:
智能助手 (Agent App)拥有我需要的插件逻辑,但其标准对话界面没有文件上传按钮。聊天应用 (Chat App)倒是有文件上传功能,但它需要开启一种叫做Chatflow****(工作流) 的模式。
顿悟与解决:
这个问题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必须深入Dify的核心——Chatflow。Dify的设计中,UI功能和底层逻辑在不同模块中。
- “文件上传”被视为一种流程的“数据输入”能力,因此它被设计在了Chatflow的
开始节点里。 - “插件调用”被视为一种“智能决策”能力,是
智能助手 (Agent)的核心逻辑。
为了同时获得这两种能力,我们不能再用Dify的基础模式,而必须采用“曲线救国”的方案:
核心结论 #2: 在Dify中,要实现“文件上传 + 插件调用”的复杂需求,正确的路径是:创建一个 聊天应用,然后立即进入其 Chatflow 模式,在工作流中手动编排所有逻辑。

第三站:终极挑战 —— 在 Chatflow 中如何调用工具?
遇到的问题:
好的,我现在进入了Chatflow。我配置好了 开始 节点来接收文件。接下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添加一个 LLM 节点,在它的Prompt里指示它去调用工具。但是我翻遍了 LLM 节点的设置,也找不到任何可以配置或添加工具的地方!
顿悟与解决:
这是本次旅程中最关键、也最容易出错的一步,它体现了Dify对功能模块的极致拆分。
- 过去的误解: 认为
LLM节点是万能的,既能“说”,也能“做”。 - 正确的认知: Dify在Chatflow中,将“说”和“做”分成了两个不同的节点!
LLM**节点: 是一个纯粹的文本生成器**。它的职责就是根据上下文和指令“说话”。智能助手 (Agent)**节点: 是一个专门的思考与行动者**。它的职责是接收任务,自主思考,并调用工具来完成任务。
核心结论 #3: 在Dify的Chatflow中,如果要调用工具,必须使用**智能助手 (Agent)**节点,而不是 LLM 节点。这是最核心的操作分野。

第四站:融会贯通 —— Agent 的两种“大脑”:ReAct vs Function Calling
遇到的问题:
成功添加并配置 Agent 节点后,发现它内部还有两种模式可选:ReAct 和 Function Calling。它们又是什么?
顿悟与解决:
这是对Agent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代表着我们已从“如何用”进入到“如何用好”的阶段。
- Function Calling(函数调用): 像一个**“任务派单员”**。接到明确指令,直接匹配工具并执行。它高效、结构化,适合意图明确、单工具就能解决的任务(如“查天气”)。
- ReAct(思考与行动): 像一个**“侦探”**。通过“思考→行动→观察”的循环,一步步拆解复杂问题,处理中间结果,最终找到答案。它过程透明,适合需要多工具协作、多步骤推理的复杂任务(如“规划旅行并预订”)。
核心结论 #4: 根据任务的复杂性,为你的Agent选择合适的“思考模式”。简单直达用 Function Calling,复杂推理用 ReAct。
总结:从“趟坑”到“通透”
从Coze到Dify的这段旅程,表面上看是解决一个个操作问题,实际上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习惯于平台的“智能黑盒”,到学会运用平台的“逻辑白盒”。
我们的关键顿悟清单:
- 忘记“全能Bot”: 在Dify中,首先根据是否需要调用工具,在
聊天应用和智能助手之间做选择。 - 拥抱**
Chatflow****:** 对于文件上传等复杂输入或多插件协作的场景,聊天应用+Chatflow模式是你的万能解。 - 职责分明: 在Chatflow中,让
LLM节点专心“说话”,让Agent节点专心“干活”(调用工具)。 - 选择大脑: 根据任务是简单还是复杂,为
Agent节点选择Function Calling或ReAct模式。
LLM 节点专心“说话”,让 Agent 节点专心“干活”(调用工具)。
4. 选择大脑: 根据任务是简单还是复杂,为 Agent 节点选择 Function Calling 或 ReAct 模式。
希望这份“趟坑”实录,能为你节省宝贵的探索时间,让你在Dify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平台上,更自信、更高效地构建出真正强大的AI应用。
零基础如何高效学习大模型?
你是否懂 AI,是否具备利用大模型去开发应用能力,是否能够对大模型进行调优,将会是决定自己职业前景的重要参数。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鲁为民博士系统梳理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和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到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与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19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