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大模型应用开发似乎陷入了一种“范式陷阱”:当人们谈论AI Agent或智能体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Coze、Dify这类以对话交互为核心的低代码平台。这些工具确实降低了体验大模型的门槛,但也让行业陷入一种危险的认知偏差——将大模型等同于对话机器人,将智能体开发简化为“拖拽式聊天流程设计”。这种认知正在导致大量企业级大模型应用项目的失败,本文将从底层逻辑剖析其根本原因。
一、对话交互≠企业软件的全部:工具形态与业务场景的错配
当前coze,dify低代码agent平台将大模型简化为"对话调用工具"的设计理念,本质上延续了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局限性。超过80%的企业级大模型应用项目需要深度嵌入现有业务流程,而非独立存在的对话模块。
企业软件的核心在于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映射,其交互形态应依据业务需求本身来确定。例如:
- 制造业MES系统的界面是工单看板与设备控制台,而非聊天窗口;
- 医疗PACS系统的主界面是医学影像的三维渲染窗口,医生需要的是精准的标注工具,而非自然语言对话;
- 金融交易系统的交互核心在于实时数据可视化与指令输入面板,而非问答式交互。
在这些场景中,大模型的价值在于强化现有功能(如自动生成质检报告、智能识别影像异常、实时风险预警),而非取代原有的交互逻辑。强行将企业软件转变为对话机器人,无异于要求飞行员用语音指令替代操纵杆来控制飞机。Coze、Dify等平台预设的“对话即核心”设计范式,本质上是用技术特性倒逼业务场景妥协。
二、无代码平台的"能力天花板"困境
低代码平台标榜的“零编码开发”,实则暗含三重隐性成本:
- 功能锁定成本:当平台预设的接口无法满足企业特定的系统联动需求时,开发者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放弃核心业务逻辑,要么承受远超预算的二次开发费用。这种底层架构的刚性约束,往往在项目中期才会暴露无遗。
- 技术债务累积:图形化封装形成的“技术夹层”,使企业难以实现对关键技术组件的自主掌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