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驾驭大模型?跟我学,轻松成为高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几乎与计算机科学一样古老,在二十世纪50年代被首次提出,在60年代就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受制于算力和数据,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10年后才有了重大突破(深度学习和CNN),并在第二个10年正式爆发(大模型)。2022年秋OpenAI的ChatGPT 3横空出世,让AI第一次达到「类人」层次,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也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自此,大模型开始刷屏和霸榜,人们言必之大模型。如果不折腾折腾大模型,似乎就是原始人,跟别人聊天都插不上话。痛定思痛,今天就来好好研究下大模型以跟上步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常说的大模型是大语言模型的一种不严谨的简称,更为好的说法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auge Model)或者用其英文简写LLM,本文可能会混着用。

要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先学会使用它,所以我们先从使用大模型开始。

在本地部署LLM

体验大模型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方便的就是直接使用各大AI大厂提供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或者ChatGLM。确实很有趣,可以发现LLM与以往的人工智障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能听懂人话了,并且说的也像人话,也就是说它真的达到了『类人』层次了。

身为开发人猿,光这么把玩太无聊了,最适合开发人猿的玩法就是自己折腾,对的,我们要在本地部署LLM,这样玩起来才更过瘾。省流点说在本地部署有如下好处:

  • 可以深入了解LLM的技术栈,亲自折腾一遍才能知道到底有啥,需要啥。

  • 更加安全,且能保护个人隐私。不用多说,直接用Chat服务或者API确实方便,但都是把数据传到别人的服务器上。有些不方便说的话,不适合别人看的,那肯定就不能用了。但使用部署在本地的LLM就不用担心了。

  • 定制LLM以打造个人的知识库或者知识助手。

  • 进行模型微调和深入学习。

  • 积累经验,后续如果上云,有经验了就可以快速部署。

在本地部署LLM好处简直不要太多,唯一的缺点就是LLM这玩意儿很费硬件,跑起来比较费钱,要跑的顺畅一些更是大把费钱。

开源LLM托管平台

很明显要想本地部署LLM,模型本身必须是开源的,因此只有开源的LLM才能在本地部部署,闭源的模型,只能通过其API使用。

那么,在折腾之前必须要搞懂的事情就是到哪里去找开源的LLM。幸运的是不但现在有很多开源LLM,也有非常方便的LLM托管平台。LLM托管平台就像GitHub之于开源代码一样,各大公司研发和测试完成后就会把LLM发布到托管平台上面,以供人使用。

最为著名的当属HuggingFace了,它不但提供LLM的托管,还有一个几乎成为业界标准的LLM评估系统,定期发布最新模型的评估,以帮助大家选择合适的LLM。而且还提供了下载和使用LLM的Python库,即著名的transformers。但很可惜,我们无法访问(你懂得)。

莫慌,对于无法访问的技术网站,一定有国内的镜像的,非常的好用,而且访问速度很快。

清华大学也曾有镜像,不过后来不能用了。

如何在本地运行LLM

下面介绍几种非常方便的,五分钟就能学会的本地部署和运行LLM的方式。

Ollam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为方便的方式就是使用Ollama,它使用起来特别的方便,安装好以后,直接一句就能运行并使用LLM了:

ollama run llama3   

这就能运行Meta的最新的LLaMA3模型。当然了,运行具体模型前最好先读一读其文档,确认一下硬件配置是否满足模型要求。像家庭比较贫困的笔者用的是乞丐版的MBP(16G RAM+4G GPU)只能选择8B以内的模型,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可以上13B的模型,而33B的最好不要试了。

Ollama非常的好用,它本身是C/S式的,也就是说它会启一个小型的HTTP server以运行LLM,除了直接使用Ollama自己的终端以外,也可以充当模型API给其他工具使用,比如像LangChain就可以无缝对接Ollama。

它的缺点就是它是源于Mac,对Mac最为友好,其他系统如Windows和Linux是后来才支持的。另外就是使用起来比较简陋,仅有一个命令行终端,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使用Ollama来管理和运行LLM,但是再用其他工具来构建比较好用的终端。

LM Studi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M Studio是一个集成化的,用户友好的,界面漂亮的开源LLM应用程序,它集LLM下载运行和使用于一体,且有着非常好用的图形化的终端。缺点就是对硬件要求较高,且不能当成API来使用,无法与其他工具对接。

GPT4Al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PT4All是一个与LM Studio类似的集成化的用户友好的工具。除了方便下载外,它也提供了好用的图形化终端来使用LLM。它除了可以使用下载的LLM以外,也支持API,并且除了正常的Chat以外,还能直接处理文档,也就是把文档当作LLM的输入。它对硬件的要求不像LM Studio那样高,缺点是对Mac似乎不太友好,因为它要求必须是最新版本的MacOS。

总结

本文介绍了几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在本地运行LLM的方式,根据工具的特点,如果您使用的是Mac,或者想要与其他工具结合使用,那建议最好使用Ollama,毕竟它是对Mac最为友好的;如果硬件比较好就用LM Studio,否则的话就用GTP4ALL。

如何学习AI大模型?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优快云,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优快云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img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img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img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img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think> 嗯,用户是一位Java背景的工程师,想了解如何调用大模型来解决工程问题。从引用内容看,ta已经明确表示"想的还是用大模型来解决工程化和应用层面的问题"[^1],且提到平时用Python当工具语言。说明ta需要的是实用导向、能快速上手的方案,而不是理论研究。 用户提到的引用[2]特别重要——"利用大模型的API做高级应用"和"agent范式"是核心方向。这和我之前回答的调用方式完全吻合,看来用户确实在关注具体实施路径。另外引用[3]提到"掌握基于大模型的应用系统设计",暗示用户可能需要架构层面的指导。 注意到用户身份是业务系统开发者,可能更关心:如何把大模型能力像微服务一样嵌入现有Java体系?是否会影响系统稳定性?Python工具链和Java工程如何协作?这些潜在疑问需要在回答中覆盖。 上次回答已经给出三种主流调用方式(API/SDK/框架),这次应该深化两点:一是给出Java/Python双轨示例(毕竟用户熟悉Java但大模型生态偏Python),二是强调企业级落地的关键点——异步调用、熔断降级这些ta作为架构师肯定关心的要素。 用户引用的"人人都是程序员"[^4]愿景很有趣,但ta作为专业开发者显然更关注如何用工程化手段驾驭大模型。所以回答要突出"程序员相比普通用户的独特优势",比如用代码实现prompt工程自动化、构建评估流水线等专业能力。 </think> 作为程序员调用大模型,核心是通过编程方式与大模型API交互或部署私有模型,以下是具体方法和实践路径: ### 一、主流调用方式 1. **API直接调用**(快速集成) ```python # Python示例(OpenAI GPT) import openai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解释Java多线程机制"}]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适用场景**:快速验证、原型开发[^2] 2. **SDK工具链**(企业级开发) - LangChain(Python/JS):构建AI工作流 ```python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llm = OpenAI(temperature=0.7) print(llm("用Java实现快速排序")) ``` -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PyTorch/TensorFlow): ```pytho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summarizer = pipeline("summarization", model="facebook/bart-large-cnn") print(summarizer("长文本...", max_length=130)) ``` 3. **本地模型部署**(数据安全场景) - 使用LLaMA.cpp量化模型 ```bash ./main -m ggml-model.bin -p "用Python解析JSON" -n 128 ``` - 通过FastAPI封装接口 ```python @app.post("/generate") def generate(text: str): return {"result": run_llm_model(text)} ``` ### 二、Java工程师适配路径 1. **混合技术栈方案** ```java // Spring Boot集成Python服务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AIController { @PostMapping("/ask") public String ask(@RequestBody String question) { // 调用Python微服务 return PythonServiceClient.predict(question); } } ``` *优势:复用Java工程能力,AI模块通过gRPC/REST通信[^3]* 2. **Java原生工具** - Deep Java Library (DJL):部署PyTorch/TensorFlow模型 ```java Criteria<String, String> criteria = Criteria.builder() .setTypes(String.class, String.class) .optModelUrls("djl://ai.djl.huggingface.bert/bert-base-uncased") .build(); ``` ### 三、关键实践原则 1. **Prompt工程优化** - 结构化提示词:`角色定义+任务描述+输出格式约束` - 示例: ``` 你是一位Java专家,请用JDK17语法实现: 输入:整数数组 输出:排序后的数组 要求:添加时间复杂度注释 ``` 2. **Agent开发范式** ```mermaid graph LR A[用户需求] --> B(Planning Agent) B --> C[代码生成Agent] C --> D[单元测试Agent] D --> E[验证反馈] ``` *实现自动化的代码生成-测试循环[^2]* 3. **性能与成本控制** - 采用流式响应降低延迟 - 使用LoRA微调小型专用模型 - 设置Token限额和回退机制 ### 四、典型应用场景 1. **代码辅助** - 自动生成DTO/Converter - SQL语句优化建议 2. **运维自动化** - 日志分析告警 - 异常根因定位 3. **知识管理** - 项目文档智能检索 - API文档生成 > **转型建议**:从使用LangChain构建简单Agent开始,逐步深入模型微调。重点培养:prompt设计能力、AI系统架构能力、大模型安全防护意识[^3]。当前工具链已支持Java生态集成,无需放弃原有技术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