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波FMCW雷达目标检测原理

本文从数学原理出发,对锯齿波体制FMCW雷达目标检测进行详细说明。先进行信号建模,接着阐述距离测量,包括基本原理、分辨率、最大可探测距离等,指出距离分辨与探测能力相互矛盾。然后介绍速度测量,涉及二维FFT、本质理解、最大无模糊速度和分辨率。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FMCW(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即调频的连续波信号。目前在安防、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本文从最基本的数学原理出发进行推导,对锯齿波体制FMCW雷达目标检测进行详细说明。

1.信号建模

在许多文献里面,常看到Chirp信号这个说法,下面是一个典型的Chirp信号示意图。可以看到,从时域来看,信号是一个幅值恒定、频率变化的、时间连续的信号;从频域来看,信号的频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其中BBB为信号带宽、f0f_{_0}f0为起始频率、S=BTcS=\frac{B}{T_{_c}}S=TcB为斜率,这是Chirp信号的基本参数。

不失一般性,下文设信号为复信号进行推导。

典型的Chirp信号示意图
从信号时频关系出发,可得信号的频率与时间的关系为 f=f0+S∗tf =f_{_0}+S*tf=f0+St ,因此其相位为 φ=f0t+12St2\varphi=f_{_0}t+\frac{1}{2}St^2φ=f0t+21St2。不妨设信号为复信号,忽略幅度参数和噪声,设初始相位为 φ0\varphi_0φ0, 则雷达发射信号为st=ej2π(f0t+12St2+φ0)s_t=e^{j2\pi(f_{_0}t+\frac{1}{2}St^2+\varphi_{_0})}st=ej2π(f0t+21St2+φ0)
静止目标据雷达的距离为 RRR,电磁波传输速度为 ccc,则接收信号的延迟为 τ=2Rc\tau=\frac{2R}{c}τ=c2R。同样忽略传播过程中的幅度衰减和噪声,可得接收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sr=ej2π[f0(t−τ)+12S(t−τ)2]s_r=e^{j2\pi[f_{_0}(t-\tau)+\frac{1}{2}S(t-\tau)^2]}sr=ej2π[f0(tτ)+21S(tτ)2]
混频器示意图由图 2 示意图可将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得到中频信号(IF Signal),即sIF=ej2πfIFts_{_{IF}} = e^{j2\pi f_{IF}t}sIF=ej2πfIFt由图 3 可得,中频信号的是一个单频信号(仅针对单个、静止目标)。所以中频信号为sIF=ej2πS2Rcts_{_{IF}}=e^{j2\pi S\frac{2R}{c}t}sIF=ej2πSc2Rt

回波频域示意图若为运动目标,可将目标运动对传播时间 τ\tauτ 的影响进行考虑。
设目标初始时刻位于 R0R_{_0}R0 处,且以速度 vvv 远离雷达而去,则 ttt 时刻目标离雷达的距离为 R=R0+vtR=R_{_0}+vtR=R0+vt。 将 τ=2Rc=2(R0+vt)c\tau=\frac{2R}{c}=\frac{2(R_{_0}+vt)}{c}τ=c2R=c2(R0+vt)带入接收信号 srs_rsr 表达式中可得sr=ej2π[f0(t−2(R0+vt)c)+12S(t−2(R0+vt)c)2]s_r=e^{j2\pi[f_{_0}(t-\frac{2(R_{_0}+vt)}{c})+\frac{1}{2}S(t-\frac{2(R_{_0}+vt)}{c})^2]}sr=ej2π[f0(tc2(R0+vt))+21S(tc2(R0+vt))2]同理,将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混频,可得中频信号为sIF=ej2π(f0τ−12S∗τ2+S∗t∗τ)s_{_{IF}}=e^{j2\pi(f_0\tau-\frac{1}{2}S*\tau^2+S*t*\tau)}sIF=ej2π(f0τ21Sτ2+Stτ)
可见,从严格的数学意义上来说,sIFs_{_{IF}}sIF 也是一个线性调频信号。
但是由于处理时间极短(通常在ms或者us量级),可忽略 ttt 的高次项;同时分母含有 c2c^2c2 的项也可忽略。于是可得 sIF=˙ej2π[(2vf0c+2SR0c)t+(2R0f0c)]s_{_{IF}} \dot = e^{j2\pi[(\frac{2vf_{_0}}{c}+\frac{2SR_{_0}}{c})t+(\frac{2R_{_0}f_{_0}}{c})]}sIF=˙ej2π[(c2vf0+c2SR0)t+(c2R0f0)]这依然是一个单频信号。与静止目标所不同的是,此单频信号的频率中同时含有目标速度和距离信息,通过FFT无法直接准确测量出目标的距离信息。此现象叫做“速度与距离的耦合”,现以有许多算法对其进行“解耦合”(此处不展开)。同时,常数项 2R0f0c\frac{2R_{_0}f_{_0}}{c}c2R0f0 包含着此次脉冲信号发射时目标的起始位置,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测速的思路——可以连续发射多个脉冲,测量脉冲见的初始相位差。

2. 距离测量

2.1 目标距离检测基本原理

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得到中频信号(IF Signal),即sIF=ej2πfIFts_{_{IF}} = e^{j2\pi f_{_{IF}}t}sIF=ej2πfIFt由图 3 可得,中频信号的是一个单频信号(仅针对单个、静止目标)。所以中频信号为sIF=ej2πS2Rcts_{_{IF}}=e^{j2\pi S\frac{2R}{c}t}sIF=ej2πSc2Rt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找出幅度谱峰值位置,即可得出其频率 fIF=S2Rcf_{_{IF}}=S\frac{2R}{c}fIF=Sc2R, 从而得出目标的距离为R=c∗fIF2SR=\frac{c*f_{_{IF}}}{2S}R=2ScfIF
上述结论可以很自地推广到多目标的情形。即在不同距离处均有一静止目标,这些目标都会对信号进行反射,从而接收机接收到的应是由多个不同延迟的信号的和。对于每一个目标而言,分析思路和方法与前面的单目标情况完全类相同。不难得到,对应于多目标的中频信号是多个单频信号的叠加,从而经过FFT运算之后的幅度谱会得到多个峰值,每个峰值出现的频点位置与该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成比例(R=cfIF/2SR=cf_{_{IF}}/2SR=cfIF/2S).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到此,对目标距离探测的基本推导已经结束。但是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当两目标靠得比较近的时候,雷达是否可以区分处这两个目标呢?这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雷法距离分辨率的问题。

2.2 雷达分辨率

从上文可知,雷达对目标距离的检测最后是通过FFT运算,转变为对中频信号谱峰的定位。那么一个自然的想法是,FFT运算的分辨率将会影响中频信号频谱的分辨,从而影响雷达对目标距离的分辨率。
由数字信号处理知识可得,若信号观察时间为 TTT,则FFT运算之后频域的分辨率为 1T\frac{1}{T}T1。设两目标相隔 ΔR\Delta RΔR,此时俩目标分别对应中频信号频率差为ΔfIF=S∗Δτ=S2∗ΔRc\Delta f_{_{IF}}=S *\Delta\tau=S \frac{2*\Delta R}{c}ΔfIF=SΔτ=Sc2ΔR注意到此时的中频信号来源于对单Chirp的采样,观察时间为 TcT_cTc, 从而有ΔfIF=S2∗ΔRc>1Tc\Delta f_{_{IF}}=S\frac{2*\Delta R}{c}>\frac{1}{T_c}ΔfIF=Sc2ΔR>Tc1S=BTcS=\frac{B}{T_c}S=TcB 带入上式,整理后可得ΔR>c2B\Delta R>\frac{c}{2B}ΔR>2Bc可见,雷达对目标距离的分辨率由发射信号的带宽决定,增加带宽,将会得到更好的距离分辨能力,但同时也会增加硬件成本了信号处理的难度。

2.3 雷达最大可探测距离

一方面,从图 2 可以直观看出,目标距离雷达越远,得到的中频信号的频率 fIF=S∗τ=S2Rcf_{_{IF}}=S*\tau=S \frac{2R}{c}fIF=Sτ=Sc2R也就越高。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雷达器件的采样率 fsf_sfs 是有限的,那么这就限制了雷达可探测的最大距离。(此上限可以通过解模糊算法得到提高,后续在目标速度测量部分会有说明。)
另一方面,目标信号也会对”雷达的最大可探测距离“这一参数产生影响。雷达系统有一个关键参数叫“最小可探测信噪比”,其含义是,如果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噪比低于这一参数,将无法准确检测出目标。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由于一般不涉及吸波材料,通常直观的将这一参数和目标的反射截面积RCS对应起来。简单来说,对于反射越强的目标,可以探测到的距离越远。(此处不再展开)

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雷达的最大可探测距离“。但是,在设计雷达的时候,一般首先考虑雷达的中频采样率 fsf_sfs 的影响。

2.4 距离测量小结

在 2.1~2.3 节,对FMCW雷达对目标的距离测量基本原理作了简单说明。从 ΔR=c2B\Delta R=\frac{c}{2B}ΔR=2Bc 可以看出,要提高距离分辨能力(减小 ΔR\Delta RΔR ),必须增加带宽;
但是从fIF=S∗τ=BT∗2Rcf_{_{IF}}=S*\tau=\frac{B}{T}* \frac{2R}{c}fIF=Sτ=TBc2R大带宽会产生较高的中频频率,对其间的中频采样带来压力,可能无法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综上所述,雷达的距离分辨能力(ΔR\Delta RΔR) 与 距离探测能力(RmaxR_{max}Rmax)是相互矛盾的,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进行权衡。(岂能事事如人所愿?)

3. 速度测量

3.1 回波信号的二维FFT

FMCW雷达对目标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是连续发射一系列如下图的调频脉冲信号,对接收到的差频信号逐个做距离维的FFT,再所有脉冲信号的同一距离单元做第二次FFT,即可得到目标速度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具体推导如下。
前面已经推导得出单个脉冲回波的差频信号数学模型为 sIF=˙ej2π[(2vf0c+2SR0c)t+(2R0f0c)]s_{_{IF}} \dot = e^{j2\pi[(\frac{2vf_{_0}}{c}+\frac{2SR_{_0}}{c})t+(\frac{2R_{_0}f_{_0}}{c})]}sIF=˙ej2π[(c2vf0+c2SR0)t+(c2R0f0)]在此模型上继续考虑如下3个实际情况:
1.时间是离散的,由采样周期 TsT_sTs 确定;
2.每个脉冲共采样 NNN 点数据;
3.连续发射 LLL 个脉冲;
4.目标运动速度径向分量为常数 vvv
对上述单脉冲回波差频信号数学模型进行修改,可得sIF=˙ej2π[(2vf0c+2S(R0+vlTc)c)nTs+(2(R0+vlTc)f0c)]s_{_{IF}} \dot = e^{j2\pi[(\frac{2vf_{_0}}{c}+\frac{2S(R_{_0}+vlT_c)}{c})nT_s+(\frac{2(R_{_0}+vlT_c)f_{_0}}{c})]}sIF=˙ej2π[(c2vf0+c2S(R0+vlTc))nTs+(c2(R0+vlTc)f0)]式中, n=0,1,2,...,N−1n=0,1,2,...,N-1n=0,1,2,...,N1 为单脉冲采样点序列;R0R_{_0}R0 为0时刻(雷达第一个发射脉冲的起始时刻)目标与雷达的径向距离;l=0,1,2,...,L−1l=0,1,2,...,L-1l=0,1,2,...,L1 为脉冲序列;TcT_cTc 为脉冲重复时间(两相邻脉冲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对于此表达式进行分析可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脉冲( lll 固定),信号 sIFs_{_{IF}}sIF 还是一个单频信号。与静止目标所不同的是多了一部分固定的值
ej2π[(2(R0+vlTc)f0c)]e^{j2\pi[(\frac{2(R_{_0}+vlT_c)f_{_0}}{c})]}ej2π[(c2(R0+vlTc)f0)]可以将这一项理解为原信号ej2π[(2vf0c+2S(R0+vlTs)c)nTs]e^{j2\pi[(\frac{2vf_{_0}}{c}+\frac{2S(R_{_0}+vlT_s)}{c})nT_s]}ej2π[(c2vf0+c2S(R0+vlTs))nTs]的复包络,也可以理解为对原信号的一个相移。

针对同一个脉冲做FFT运算(以 nnn 为自变量),可得上述信号的频率成分2vf0c+2S(R0+vlTs)c\frac{2vf_{_0}}{c}+\frac{2S(R_{_0}+vlT_s)}{c}c2vf0+c2S(R0+vlTs)
对不同的脉冲做FFT(以 lll 为自变量),相当于对上述差频信号的相位成分做傅里叶分析,可得信号的相位信息,此相位信息包含这目标的速度。

3.2 对速度测量本质的理解

从3.1节可以看出,目标的速度信息是包含在回波的相位中的。连续发射 LLL 个脉冲,其相位信息是随 lll 变化的。对此相位信息做FFT,即可提取出其中包含的速度信息。那么,测度测量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相位的导数是频率。其实对信号频率的测量,最后还是回到了信号相位改变上。FMCW信号对目标速度的测量,就是测量同一目标在相邻脉冲间的相位差,此相位差会反应在第二次FFT(以 lll 为自变量)的频谱峰值上面。由此,可以很容易理解下面要讲到的最大测速极限和速度分辨率的概念。

3.3 最大无模糊速度

从3.2节可以知道,如果速度过大,则会引起相邻脉冲见的相位移动过大。在此,我们可以定义速度模糊的概念。
如相位在 (−π,π](-\pi,\pi](π,π] 之间,则可认为相位是不模糊的。因为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如 3π2\frac{3\pi}{2}23π ,我们无法确定这个相位究竟是 3π2\frac{3\pi}{2}23π 还是 −π2-\frac{\pi}{2}2π

由此可以引申出速度模糊的定义:
当由速度引起的相邻脉冲间相移在 (−π,π](-\pi,\pi](π,π] 时,此速度是不模糊的。

具体而言,需要∣2πf02vTcc∣<π|2\pi f_{_{0}}\frac{2vT_{c}}{c}| < \pi2πf0c2vTc<π
v<λ4Tcv<\frac{\lambda}{4T_{_c}}v<4Tcλ
也就是说,单个目标速度超过此值时,由FFT测得的速度是不正确的。
当前也有许多解模糊的算法,不再赘述。

3.4 速度分辨率

速度分辨率的含义是,当两个目标的速度足够接近时,雷达还能够在速度维将目标分辨开来的极限。
当采用FFT对目标速度进行测量时,速度的分辨率其实就是FFT的分辨率。对于 LLL 个脉冲信号做 LLL 点FFT,分辨率为Δf=2πf0ΔvTCc>πL\Delta f=2\pi f_{_0}\frac{\Delta v T_{_C}}{c}>\frac{\pi}{L}Δf=2πf0cΔvTC>LπΔv>λ2LTC\Delta v >\frac{\lambda}{2LT_{_C}}Δv>2LTCλ

4.小结

至此,锯齿波体制的FMCW雷达在距离和速度两个维度对目标的检测就已经讲述完毕了。
当然,具体检测中还涉及对目标的角度测量(DOA估计),CFAR检测,速度解模糊,目标聚类、目标跟踪等等算法。后续再尽量完善。
所有的公式和图片(混频示意图是copy的)都是我自己完成的,难免有错误,欢迎朋友很讨论和指正!

### 锯齿波FMCW雷达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对于频率调制连续波(FMCW雷达而言,选择锯齿波作为调频方式相较于三角波有着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考量。具体来说: - **单程测量特性**:利用锯齿波形进行调频时,每次扫描仅需一次上升沿或者下降沿来完成测距工作,这意味着在一个完整的锯齿周期内能够实现对同一目标的多次独立观测[^1]。这不仅提高了数据更新率,还使得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样本点用于后续处理。 - **减少模糊度**:由于锯齿波只有一条斜边参与实际的目标探测过程,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因多径效应引起的距离或速度估计误差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如果采用双向变化的三角波,则可能引入额外的时间延迟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精度[^4]。 - **简化硬件设计**:从电路实现角度来看,生成单一方向线性增加/减少的电压控制振荡器(VCO)输出要比同时维持两个相反趋势更加容易且稳定。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锯齿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本地振荡器与混频器之间的匹配网络结构,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2]。 综上所述,尽管两种波形都能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但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时兼顾复杂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锯齿波显然成为了更为理想的选择之一。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参数设置 f_start = 76e9 # 开始频率 (Hz) bw = 800e6 # 带宽 (Hz) t_chirp = 50e-6 # Chirp 时间长度 (s) time = np.linspace(0, t_chirp, int(t_chirp * 1e6)) freq_sawtooth = f_start + bw / t_chirp * time % bw plt.figure(figsize=(10, 5)) plt.plot(time*1e3, freq_sawtooth/1e9, label='Sawtooth Wave') plt.title('Frequency vs Time of Sawtooth Waveform in FMCW Radar') plt.xlabel('Time(ms)') plt.ylabel('Frequency(GHz)')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
评论 1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