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1943
应该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甚至有:“他人即地狱”这样极端的论断。萨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按照某一形象创造自己,都力图成为本真的自我。他人外在于这种对自我的创造;他们或者是创造自我的工具或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创造自我的讨厌的障碍。例如:他人往往通过过提出要求/设定期望值来限制我们的能力,于是也就干涉了我们创造自我的自由。萨特认为,在男女关系中,这种相互的干涉和对抗达到了顶峰;性乃至爱都只不过是男女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自我而进行竞争的武器,每一方都力图强迫另一方同意他(她)的自我概念。于是,我们所有的关系从本质上说都是冲突,即使关系的双方看上去好像非常适意,并且相互赞成。
让我们先将视线稍稍从这个令人沮丧的说法转移一下,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想法可能与萨特的想法相关联。比如,蒋勋曾写过《孤独六讲》,许多文学家也都谈论过人的孤独,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必定是孤独的。类似的说法还有:“每个你认识的人都只会是你生命的过客”,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我们作为个体终将与他人不断地分别,并最终以死亡的方式与他人作最后的诀别。还有,当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两个分离的存在着发生了“关系“,并且可能在很多情况下描述的是这样的一幅令人难堪的图景:两个孤独的灵魂试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或者”打破壁垒“。并且,由于个体的独立性,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壁垒“是不可能打破的,所以我们终此一生都只能孤独的。并且在萨特看来,这样的沟通不仅可能是无效的,可能对自我的创造也是有害的。
更大一点来说,我们经常会提到“自我实现“这样的词语,或者说”我们要努力挖掘我们自身潜能“,并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强调”自我价值“的社会,我们如若不能”成为我自己“,那么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
令人沮丧与不安,不是吗?
当我们分析上述说法时,我们会注意到,贯穿始终的是对“自我“的实现和发展(或者说创造)。但是,什么是”自我“?你可能会说,我就是我啊,这有什么好问的。但是,如果我问你,这一刻的你和下一刻的你是同一个你吗?再进一步,18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同一个你吗?你有什么理由证明呢?如果你身上所有的细胞都通过一轮的新陈代谢更换了,你还是你吗?为什么?
你可能会说,噢那是因为我在记忆上是有连续性的、或者说我拥有同一个心灵,所以我是同一个我。可是,通过一些科学研究我们会发现,记忆是很容易被扭曲或改变的。即使不如此说,我们也可以直接问:那如果你失忆了,你还是你吗?你说自己拥有同一个心灵又有什么证据呢?是性质相同,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因素可以去证明?中世纪的人们可能会认为存在灵魂,那灵魂是不变的,所以你是你,那你又怎么证明你存在灵魂呢?
另一方面,佛教里面有这样的论断:所谓的“自我”并不存在。我们的确可以发现,既然我们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似乎的确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可以被称为“自我”。以往所说的灵魂不变这样的观念在现在大家也大概都很难接受。
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一个人有一艘停在港口的船(船A),这艘船不断地被更换部件以更新,直到后来有一天主人发现,这艘船的所有部件都被换过了(船B),并且有人拿被更换下来的部件重新建造了一艘船(船C)。问题是,船B和船C哪一个才是原来的船A?或者说,哪一个更能称得上是原来的船A?如果考察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如果是船C,那我会问:如果我换了一个部件呢?如果我换了两个部件呢?如果我换了n个部件呢?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规定任何一个特殊的节点去区分什么时候船B还是原来的船A,什么时候不是。而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船的概念,只不过是出于实际的方便而已。船只不过是我们构建用来方便指称的我们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包含用途,大致形状等一系列非常直观的东西的一个模糊界定,当然这有非常合理的原因和实际的应用)
那“我”呢?我是否也是跟船一样呢?如果我换了一身的器官,“我”还是“我”吗?换了一边的脑呢?如果“我”失忆了呢?记忆被更改了呢(如果可能)?
黑塞在《荒原狼》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单体,每个“我”都是非常复杂的世界,一个小小的星空,它是由无数杂乱的形式、阶段和状况、遗传性和可能性组成的混沌王国……一个人是由于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由万缕丝线组成的织物。
如果是这样,并不存在一个“我”,“我”只是一种幻象,只是我所构建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实际并不存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开始所讨论的关于萨特等人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甚至是荒谬的。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萨特关于我们和他人关系的论断。我们其实都会承认,我们的成长是需要他人的。我们的出生是因为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成长是因为有师长的教诲,有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脱离所有人,我们如何能“成就自我”。然而,我们却仍旧相信“人是孤独的”这样的论断。如果根本就没有“自我”,我们的所谓的“个体”的孤独又如何存在呢?相反,我们却忽视了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即使是我现在在写文章这样一件普通的小事,也是因为无数人的心血才使之可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看做是“两个隔离的灵魂尝试沟通”,而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联结,我们只不过去使之成为更具体的内容罢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令人更加愉悦的图景,我们也会因此说“我们成就了彼此”。这种观念有另一种说法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与他人合作。但这样的说法仍值得质疑——我们能不与他人合作而“实现自我”吗?无论是直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很直接的合作)还是间接(比如看前人的著作),我们都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自我实现”根本就不可能不与他人合作。更加好的想法是,我们应该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合作,并因此共同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从更大的意义上讲,我们所有的成功只能是社会的成功,或者说,是与他人共同努力的成功。
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用十分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小王子与玫瑰和狐狸之间的关系。在小王子的眼中,人生似乎最重要的不是其他,而正是与他人关系的联结。作者说:人是一张关系网,只有这些关系对他才是重要的。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
而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萨特晚年重新思考了他的上述观点,而且他本人终身都与西蒙·德·伏波娃保持着浪漫的关系。
【这是一篇同时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和由此衍生的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的问题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文章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引用《大问题》(罗伯特·所罗门著)的文段和内容,谢谢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乐趣>V<这是本人第一次真正踏入哲学的大门,关于上述提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的思考和辩论角度和值得探讨的相关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大问题》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绝对有趣引人入胜(我还在读)希望我的思考能对大家哪怕一点点的启发~有希望和我讨论/反驳我的观点的都非常欢迎哒】
转自 Learninglab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