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腐朽的(不适应生产力的),那么即使上层建筑能够很好地捍卫和推动这个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也是落后腐朽的;反之,如果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适应生产力的),那么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
2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血肉系统”,这就与把社会的基础看作人类天性,心理素质等的唯心史观区分开来。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3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和顺序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灾难是历史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的外在影响因素
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其一: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在说明社会历史时,只停留在历史活动的表面,它至多考察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虑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基础;其二,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历史看作少数人物活动的结果。
而唯物史观弥补了这两方面的缺陷,这也正是唯物史观的进步性所在。
唯物史观解释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涉及自然界运转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同时还受精神力量的影响。
5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的内容,生活实践,自然资源和生产力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人预热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有物质利益关系,如“生产关系”是属于社会存在的,因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友情,爱情等关系,是高度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因此,“各种社会关系”都属于社会存在是错误的表述
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20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