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微信运动在前一段时间很火,每天运动排行榜会将自己和自己开通微信运动的朋友们的运动步数进行统计排名。
我们先来看看微信运动的功能结构:
微信运动能提供的表面功能:
1、运动数据统计
2、运动排行榜
3、步数捐赠
潜在功能:
1、通过微信运动看好友们每天几点起床
2、看XX好友是否出去游玩(场景:男:“今天约吗?”女:“不约,今天不舒服。”,男查看该女微信运动今日步数18888,心里想:“qnmlgb”)
3、这厮今天居然排在我前面,不行,我得超过他,遂把手机绑在一只狗的身上,轻轻松松第一名。
4、喜欢这姑娘好久了,她居然也玩微信运动?那我还是天天多跑步,表现自己是一个阳光爱运动的男孩子吧,还可以把封面设置成她喜欢的东西....那么嘿嘿嘿……
5、建微信群,步数最少的人要发红包,原意是督促大家多走动。
6、太多了…………
但我认为有这几点是能火起来的原因:
1、微信用户基数大,新鲜感
2、运动排行榜成为了某些用户攀比心理的工具
3、提供向好友展现自己健康的一面的场所。
4、全民健身的趋势势不可挡
当然,还有人说了,还有“步数捐赠”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呢?
一步才0.0002元,我每天帮你捐10块钱,你跑吗?
当然,也有人好奇微信运动是如何记步的。
“微信运动”的数据读取自手机内置了振动传感器或协助处理器,根据这些设备的震动频率来储存数据。简单的说,就是人在步行时重心都有一点上下移动,传感器和协作器感应到这种重心移动并进行记数。
由于微信运动
1、计算的是步数,而不是距离,与步伐大小也没有关系;
2、斜坡和上下楼对计步没有影响,都是一步记一步;
3、来回甩动手机或是手环确实能增加步数,摇一个来回相当于2步。
那么为什么微信运动受关注度越来越少了?
1、晚间消息推送频繁,白天不定时推送,导致总是给用户一种“我喜欢的人给我发消息”的错觉。那么这样的推送导致用户会主动性的到隐私设置来屏蔽掉这个消息推送,既然消息接受不到了,那么用户会主动去搜索“微信运动”吗?
会,但是频率会更少。
2、用户新鲜感丧失
根据德布罗意学术理论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新鲜感时间是跟对事物的喜爱程度成正比的,所以用户得多喜欢这个微信运动才能保持长久的新鲜感?猪都做不到,何况人呢。当然,你也别问我为什么没听说过德布罗意学术理论,因为我也是瞎编的。
3、运动圈的萎缩
有的人可能说的,“你特么的就是在放屁,我天天玩微信运动,而且我喜欢给每个人点赞!”我能理解,因为点赞也是轻社交的一种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交渠道淡化了这种社交力度,如果你跟某个人产生某种联系,而恰好他/她又喜欢运动并且有微信运动,那么你给ta天天点赞并去引出话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因为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喜欢看热闹,由于1、2的原因导致看热闹的人少了,最后一个人在那里玩也不是很有意思。
4、季节的周期变化
今天2.9日微信更新上线微信运动,到现在12.17号,跑步的巅峰期是在暖季,冬天人都懒得起床,更何况运动呢,自然关注运动的精力就少了,所以有些事情先要自己关注才能去关注别人。
5、微信运动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微信运动是内嵌于微信的,社交圈还是仅限于微信朋友圈,而缺少因运动爱好的社交需求,类似咕咚这种还有其它健身类的APP不仅仅能记录这些数据,还能够提供一些其它的功能,比如特定群体爱好驱动社交。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微信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然,我还是很支持大家每天运动,因为跑步是为了身体健康,至于微信运动无非是给了一个你晒封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