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偏置电流镜、wilson和cascode电流镜、低压自偏置电流镜

本文详细探讨了自偏置电流镜的设计原理,包括自启动电路的不同实现方式,如cascode低压设计及充放电过程。重点分析了电阻偏置和MOS偏置在低压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威尔逊电流镜与cascode电流镜的输出阻抗和最小输出电压特性对比。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另一篇总结:为什么会低压

1.自偏置电流镜

参考1:正确偏置和自启动电路
正确偏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自启动电路

参考2:两种自启动电路、cascode低压设计、自启动充放电过程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低压自偏置电流镜

参考3:电阻偏置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b=Vgs3+Vod=Vgs1+Vod

4.电阻偏置和MOS偏置的分析

参考4:低压三种偏置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5:清华电流镜教材

5.威尔逊电流镜与cascode电流镜:

输出阻抗、最小输出电压对比
威尔逊电流镜
cascode电流镜
Vout最小值都为2Vod+V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ink>嗯,用户现在想查找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增益表达式,包括推导过程相关公式分析。我之前已经回答过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设计原理,里面提到了输入级、共源共栅级、电流镜负载等模块,但没有详细展开增益的推导。现在用户需要具体的公式推导步骤,所以我得仔细整理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点:引用[3]说明共源共栅结构可以放大输出电阻,引用[4]提到输出电阻ro的影响因素,引用[5]讨论了负载电阻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增益计算有关,因为增益通常等于跨导乘以输出电阻,而输出电阻在共源共栅结构中被放大。 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增益公式通常是Gm * Rout,其中Gm是等效跨导,Rout是总输出电阻。需要分解这两个部分的推导过程。根据共源共栅结构的特点,输出电阻由共源管共栅管的输出电阻共同决定,可能涉及串并联关系。比如,引用[3]提到M2管将M1的输出电阻放大为(gm2 + gmb2)ro2倍,这可能对应共源共栅级的输出电阻计算。 另外,用户之前的问题中,我的回答里提到了小信号模型参数gmro的计算,可以用Python示例代码展示。现在需要将这些参数应用到增益推导中,可能需要画出小信号模型,分析各部分的阻抗,然后综合得到总增益。 用户提供的引用[2]提到密勒定理用于简化电路分析,但这里是否适用?折叠式结构可能更适合直接用小信号分析,而不是密勒等效,但需要确认。引用[1]提到使用戴维南等效,这可能帮助简化某些部分的计算,但增益推导可能还是需要传统的小信号分析步骤。 需要注意,用户可能需要详细的步骤,而不是简略的结论。比如,如何从晶体管的跨导输出电阻推导出整个放大器的总跨导总输出电阻。此外,可能需要考虑负载的影响,比如电流镜负载的阻抗如何与共源共栅级的输出阻抗结合。 可能的推导步骤包括:确定输入级的跨导,分析共源共栅级的输出阻抗,计算电流镜负载的阻抗,最后综合得到总输出阻抗总增益。同时,要处理各晶体管的工作状态,确保都处于饱区,这对增益的准确性很重要。 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关键因素,比如体效应(gmb)的影响,这在引用[3]中提到过,会影响输出电阻。因此,在推导中可能需要包含gmb的项。 最后,确保公式使用$$...$$格式,行内变量用$...$,并且引用之前的文献引用,比如引用[3][4]来支持推导中的步骤。同时,生成相关问题,帮助用户进一步理解。</think>### 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增益表达式推导与分析 #### 增益表达式核心公式 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 A_v \) 可表示为: $$ A_v = -g_{m1} \cdot R_{\text{out}} $$ 其中: - \( g_{m1} \) 是输入级晶体管(例如 M1)的跨导; - \( R_{\text{out}} \) 是放大器的总输出电阻[^3]。 #### 推导步骤详解 ##### 1. **输出电阻 \( R_{\text{out}} \) 的构成** 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的输出电阻主要由 **共源共栅级** **负载电流镜** 共同决定。其表达式为: $$ R_{\text{out}} = \left[ (g_{m2} + g_{mb2}) r_{o2} r_{o1} \right] \parallel r_{o3} $$ - \( g_{m2}, r_{o1}, r_{o2} \): 共源共栅级晶体管(M1 M2)的跨导与输出电阻; - \( g_{mb2} \): M2 的体效应跨导(若衬底与源极未短接); - \( r_{o3} \): 电流镜负载(例如 M3)的输出电阻[^3][^4]。 **推导过程:** - **共源共栅级的输出电阻**: M1 的漏极电阻为 \( r_{o1} \),M2 的共栅连接将其放大为 \( (g_{m2} + g_{mb2}) r_{o2} r_{o1} \)。这一结果来源于对共源共栅级小信号模型的分析,通过将 M2 的栅极接地,计算从 M1 漏极向上看的阻抗[^3]。 - **电流镜负载的并联效应**: 电流镜负载的等效输出电阻 \( r_{o3} \) 与共源共栅级的输出电阻并联,最终决定总输出电阻 \( R_{\text{out}} \)。 ##### 2. **跨导 \( g_{m1} \) 的作用** 输入级差分对的跨导 \( g_{m1} \) 将输入电压转换为电流 \( I_{\text{out}} = g_{m1} V_{\text{in}} \),该电流流经输出电阻 \( R_{\text{out}} \) 后产生输出电压 \( V_{\text{out}} = -I_{\text{out}} R_{\text{out}} \),因此增益为 \( -g_{m1} R_{\text{out}} \)[^1]。 ##### 3. **完整增益公式** 将上述两部分结合,得到: $$ A_v = -g_{m1} \cdot \left( \frac{(g_{m2} + g_{mb2}) r_{o2} r_{o1} \cdot r_{o3}}{(g_{m2} + g_{mb2}) r_{o2} r_{o1} + r_{o3}}} \right) $$ 若 \( r_{o3} \gg (g_{m2} + g_{mb2}) r_{o2} r_{o1} \),则简化为: $$ A_v \approx -g_{m1} (g_{m2} + g_{mb2}) r_{o2} r_{o1} $$ --- #### 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1. **晶体管尺寸(W/L)** \( g_m \propto \sqrt{W/L} \),增大输入级宽长比可提高增益,但会牺牲带宽功耗。 2. **输出电阻 \( r_o \)** \( r_o \propto 1/\lambda \cdot L \),长沟道器件(大 L)或低沟道调制效应(小 \( \lambda \))能显著提升 \( R_{\text{out}} \) 增益。 3. **体效应 \( g_{mb} \)** 若衬底偏置存在,\( g_{mb} \) 会增加共源共栅级的输出电阻,但可能引入非线性。 --- #### 示例推导(小信号模型) 假设电路结构如下: - 输入级:NMOS M1(共源) - 共源共栅级:NMOS M2(共栅) - 负载:PMOS 电流镜 M3/M4 **小信号分析步骤:** 1. **计算 M1 的跨导 \( g_{m1} \)** $$ g_{m1} = \mu_n C_{ox} \frac{W_1}{L_1} (V_{GS1} - V_{TH}) $$ 2. **计算 M1 M2 的输出电阻** $$ r_{o1} = \frac{1}{\lambda I_{D1}}, \quad r_{o2} = \frac{1}{\lambda I_{D2}} $$ 3. **共源共栅级输出电阻** $$ R_{\text{cascode}} = (g_{m2} + g_{mb2}) r_{o2} r_{o1} $$ 4. **总输出电阻** $$ R_{\text{out}} = R_{\text{cascode}} \parallel r_{o3} $$ 5. **最终增益** $$ A_v = -g_{m1} (R_{\text{cascode}} \parallel r_{o3}) $$ --- #### 优化增益的工程实践 - **增大 \( R_{\text{out}} \)**:使用共源共栅电流镜(如 Regulated Cascode)替代简单电流镜[^5]。 - **抑制寄生电容**:合理布局减小 \( C_{gd} \),避免高频增益滚降。 - **工艺选择**:选择高输出阻抗的工艺(如 FinFET)或增加沟道长度[^4]。 --- ```python # 示例:计算共源共栅级输出电阻 gm2 = 2e-3 # M2的跨导 (S) gmb2 = 0.3e-3 # M2的体效应跨导 (S) ro1 = 100e3 # M1的输出电阻 (Ω) ro2 = 80e3 # M2的输出电阻 (Ω) R_cascode = (gm2 + gmb2) * ro2 * ro1 print(f"共源共栅级输出电阻: {R_cascode/1e6:.2f} MΩ") ``` **输出结果:** ``` 共源共栅级输出电阻: 18.40 MΩ ``` --- ### 相关问题 1. **如何通过版图设计优化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的输出电阻?** 2. **体效应(Body Effect)对增益的具体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仿真量化?** 3. **在低压设计中,折叠式结构与套筒式共源共栅结构应如何选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