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诗歌:后人类创造力的探索
1. AI 与诗歌创作的历史渊源
计算机能否写诗这一问题几乎与计算机的历史一样悠久。早在 1950 年,人工智能先驱艾伦·图灵就在著名的“模仿游戏”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游戏后来成为了“图灵测试”的模型,用于探究人类是否能区分人类和计算机的智能。图灵设想的一个假设性问题是“请为我写一首关于福斯桥的十四行诗”,机器的回答是“这次不算我。我从来不会写诗”。这个思想实验表明,很难判断答案是由机器还是人类给出的。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进行了无数次自动化写诗的尝试。在生成文学的历史中,有各种 AI 生成诗歌的先驱。例如,乌力波(OuLiPo)小组为诗歌创作实施了严格的形式规则,如“雪球技巧”,即每行包含一个额外的字母。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和查尔斯·哈特曼(Charles Hartman)进行了生成文学实验,还有罗斯玛丽·韦斯特(Rosemary West)的基于模板的诗歌创作程序“Versifier”。随着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发展,出现了使用进化算法的实验,如希萨尔·马努伦(Hisar Manurung)的诗歌创作。
根据安东尼奥·罗克(Antonio Roque)的观点,生成诗歌有四大主要趋势:
|趋势名称|主要特点|
| ---- | ---- |
|诗歌传统|主要关注诗歌的发展,包括大多数数字诗歌|
|乌力波传统|主要是一个实验性运动,对组合和形式约束相关的诗歌感兴趣|
|编程传统|源于对复杂系统的黑客方法|
|研究传统|主要关注在语言和认知理论背景下工程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