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稳定性建设

参考:万字长文浅谈系统稳定性建设

文章围绕系统稳定性建设展开,结合京东在 618 前的准备工作,从后端研发视角阐述了研发阶段和上线阶段的稳定性建设要点,还涉及线上问题的应对方法。

  1. 背景
    • 京东实践:618 前夕通过军演压测、故障演练等检测系统稳定性,以应对高可用、高性能、高并发挑战。
    • 重要性:稳定性是业务发展的基础,贯穿研发全流程(需求、研发、测试、上线、运维),涉及多部门协作。
    • 文章重点:聚焦后端研发的研发和上线阶段,探讨稳定性建设策略。
  2. 研发阶段
    • 技术方案
      • 评审:技术文档评审需架构师、研发、测试、产品及上下游系统研发人员参与,以确保方案与需求对齐,减少隐患。评审可采用提问方式,设计人应开放心态采纳建议。
      • 关注点:遇到问题先对标最佳实践,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化方案。技术方案要兼顾功能、架构、性能、质量和安全,打造高可用系统。常用方法包括限流(如计数器、滑动时间窗口等算法)、熔断降级(熔断防下游拖垮,降级分人工和自动)、超时(设置合理时间,遵循漏斗原则)、重试(限制次数,区分读写接口)、兼容(分向前和向后兼容)、隔离(系统、环境、数据等多层面)。
    • 代码 Review:对线下 bug 率和线上质量至关重要。团队应形成统一代码风格,review 时关注代码风格、功能、性能和安全。可采用结对编程,控制每次 review 代码量,参与者保持开放心态。</
商业化系统稳定性建设是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高并发、复杂业务场景下,如何设计高可用架构并实施稳定性最佳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和方案。 ### 3.1 稳定性保障体系的成熟度模型 在构建商业化系统稳定性方案时,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成熟度水平。基于稳定性建设成熟度模型,可以从多个维度(如流程制度、技术方案、平台体系等)评估当前建设情况,并通过雷达图或等级模式进行打分。建议所有公司至少达到基础级,中大型公司应力争发展级,而行业头部公司则需达到成熟级水平[^2]。 ### 3.2 高可用架构设计原则 高可用架构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石,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时仍能持续提供服务。常见的设计原则包括: - **冗余设计**:通过多副本部署避免单点故障,例如数据库主从复制、服务集群部署。 - **负载均衡**:使用Nginx、HAProxy或云服务提供的负载均衡器,将流量合理分配到多个实例上。 - **异步处理**:对非实时操作采用消息队列(如Kafka、RabbitMQ),提升系统吞吐量并解耦服务。 - **限流与降级**:在高并发场景下,通过限流防止系统过载,必要时进行服务降级以保证核心功能可用。 ```java // 示例:使用Guava RateLimiter进行简单限流 RateLimiter rateLimiter = RateLimiter.create(5.0); // 每秒最多处理5个请求 if (rateLimiter.tryAcquire()) { // 执行业务逻辑 } else { // 返回降级响应 } ``` ### 3.3 主动发现与风险防控机制 TRaaS(Technological Risk-defense as a Service)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式风险防控体系,适用于复杂业务场景下的稳定性保障。它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风险,还涵盖了流程制度、文化宣导等多个方面,能够实现风险的主动发现和自我恢复能力[^1]。 该体系可通过以下方式增强稳定性: - **混沌工程演练**:模拟网络延迟、服务宕机等故障场景,验证系统容错能力[^3]。 - **可观测性建设**:通过日志、监控、链路追踪(如Prometheus + Grafana、SkyWalking)感知系统运行状态,快速定位问题[^5]。 ### 3.4 平台化支撑与工具链集成 商业化系统稳定性离不开一整套平台工具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 - 实时计算平台(如Flink) - 机器学习平台(如TensorFlow Serving) - 分布式任务调度平台(如Airflow) 这些平台可由专门团队维护,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业务团队自行构建和维护[^4]。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