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能”,一般表示“能力,能够”或“可能”等含义,能够(胜任)、可能(也许)等含义,显然来自于“能力”这样一层含义。
而事实上,汉字【能】,其实是汉字【熊】的本字,后来因为“能”字内涵义项的发展,为了以示区分,再造了一个【熊】字,而“熊”指的就是毛熊、灰熊这样的大型猛兽。
事实上,“能”字所具有的“能力”的含义,正是其本义“熊”派生或衍生出来的含义。这是因为,熊这种动物,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耐寒耐饥,因此,由熊这种动物,具有的【忍耐】,进一步派生出了【能耐】这样的义涵,并最终进一步抽取、泛化、规范出【能力】这样的义项。所以,其演进的基本逻辑为:
熊(动物) → 能(字):熊 → (忍耐) → 能耐 → 能力
…↓…
…熊(字):熊
英语中表示 熊 的单词,正是 bear,它同样具有类似中文“忍耐”这样的含义。
- bear n.熊 v.忍受,忍耐,承受;生育
我们如果做结构分析,会发现 bear的结构大体如下:
- bear = be + ar名缀,表物 #名缀-ar,如ear = e + ar,bar = b + ar,car = c + ar
事实上,熊的最突出的能力 —— (耐寒耐饥的)能耐,最核心的手段,其实就是冬眠。
英文中表示冬眠的单词,正是 hibernate/hibernation 。
- hibernate v.冬眠 //= hibern-越冬 + ate动缀
- hibernation n.冬眠 //= hibern-越冬 + ation复合名缀
熊这种生物,根本不能用呆萌来形容,为了抗拒冬天的寒冷,它就会呆在一个地方睡觉,美其名曰——冬眠,这明显是不想上班的节奏呀,它的这个睡觉之法,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因为人家可以不吃不喝,一觉睡上个小半年,如果用我们人类来比较,那真是自愧不如呀,因为通常别说睡上三天三夜,通常不足一天,我们就会被饿醒。
熊冬眠,一般都会找一个安全僻静的去处,来睡大觉,这个睡觉的神仙境地,其实一般就是熊在其领地中挑选的某个不为人知的山洞。
所以,为了方便记忆 hibern-(越冬)这样的词根,你可以把它拆解为:
- 词根hibern- = hi-(hole)山洞 + ber(hear)熊 + n缀素 = 熊在山洞中(冬眠) = 越冬
这样看起来,hibernation(冬眠)这样的单词,还是妙趣横生的呀。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毛熊爱睡大觉这件事,看来躲是躲不掉的。我们可以把单词 habit(习惯,习性)这个单词,和毛熊冬眠这件事联系起来一起记忆,这算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对吧?
- hibernate v.冬眠 //关联单词:hole山洞,bear熊
- habit n.习惯;习性; //关联词根:hibern-越冬,关联单词:bear熊
毛熊所冬眠的习性,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在它的豪宅里眠大觉,一睡觉个小半年,不吃不喝不上班这种事情,决定了冬眠的本质,就是一种长期久居豪宅的现象,所以,我们也可以将inhabit(居住)也拉过来一起记忆,这显然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对吧?
- hibernate v.冬眠
- habit n.习惯;习性;
- inhabit v.居住在;栖居于
可见,在西方人的眼里,居住和习惯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过是【久居成习】而已:
久居成习:居住(inhabit) -----------> 习惯、习性(habit)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inhabit这个单词,显然比habit更复杂呀,所以显然是habit衍生出inhabit,而不大可能是inhabit衍生出habit。这位朋友所言不错,不过,其它两个单词,都来自于相同的词根 habit-(表示“居住”),所以,上面我们说的所谓【外居成习】只是一种对于观念的理解。
【特别说明】长单词一般由短单词衍生,这只是一般规律,或者说,只是统计现象,并不是真理;有时,短单词也是可能由长单词衍生的,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之为【逆构】或【逆构现象】。比如表示冬眠的两个单词,其动词就是由名词倒推出来的。即:
- hibernate(v.冬眠) <----逆构自-----hibrernation(n.冬眠)
那么 ,就让我们来记一些相关的单词吧。
词根habit-(=dwell),意为“居住”:
- habit n.习惯 (久居成习)
- habituate v.使习惯于
- habitual a.惯常的
- habitant n.居民
- habitat n.(动植物)居住地
- cohabit v .同居
- inhabit v.居住
- inhabitant n.住户,居民
- uninhabited a.杳无人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