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调度员脑负荷预测与人机协作安全规则研究
在当今的工作场景中,工作内容和场景的变化会对人员的工作量产生影响,过度或过少的工作量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高速铁路调度员而言,研究其工作量,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提高工作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 调度员脑负荷预测研究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目前,常用的工作量评估方法有主观评估法、任务分析法、生理测量法和复杂性分析法等。在铁路领域,由于生理数据采集设备的侵入性等限制,相关研究仍有深入空间。本研究基于高速铁路调度仿真平台,采集调度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生理数据,构建生理数据与脑负荷的关联模型,实现对调度员脑负荷的检测和监测。
1.2 研究方法
- 实验设计 :基于实验室自主开发的调度员人因工程实验系统进行测试实验。该系统由场景生成管理系统、调度指挥仿真系统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组成,可提供正常和故障场景生成与管理、人机界面及相关环境构建、受试者操作行为和生理参数采集分析等功能。
实验包含八个应急场景,场景间隔10分钟让受试者休息和调整设备。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实验平台会根据受试者操作给予相应显示或语音反馈。数据采集分析通过记录时间戳标记反馈刺激,并对采集的生理数据(如心电图、脑电图和眼动数据)进行时间线对齐和同步。处置过程结束后,受试者填写NASA - TLX量表对该应急场景的脑负荷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脑电图信号上的事件标记对生理数据进行分段,共获得120组生理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场景内每个反馈事件引起的负荷占整个应急过程的比例,将受试者的量表得分加权映射到每组生理数据的得分标签上。